石林县壮族苗族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建议

2016-11-26 11:14中共石林县委党校唐丽芬
今日民族 2016年10期
关键词:石林村寨壮族

□ 文 / 中共石林县委党校 唐丽芬

石林县壮族苗族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建议

□ 文 / 中共石林县委党校 唐丽芬

石林彝族自治县常住人口25.8万,县内居住着汉、彝、苗、壮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8.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4%。其中,壮族主要聚居在鹿阜街道麦地庄村委会小滑坡村,共106户346人。苗族主要聚居在鹿阜街道螺蛳塘村委会大塘子村、大可乡岩子脚村委会树密寨村、圭山镇小圭山村委会糯斗村,共259户895人。

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和关心重视,壮族、苗族村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经济发展能力得以增强,但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存在底子薄、基础差、后劲不足等困难和问题。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除小滑坡村属于坝区,其他三个苗族村都属于山区、半山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四个村的人均收入指标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如:需对树密寨大村子、对门山小村子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对树密寨、小滑坡村民族文化活动室进行重建。

群众发家致富能力不强。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产业结构单一,除烤烟外,缺乏支撑产业,给致富奔小康带来了较大困难。

壮族特色文化逐渐流失。石林县壮族自明末清初从文山迁入罗平,后又迁入石林定居。由于迁入时间较长,且长期受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房屋建筑、服饰、语言等方面的特点正在逐步流失。

工作建议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的支持,以精准扶贫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托“美丽乡村”和“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加快壮族、苗族村寨的扶贫开发,变过去输血式的扶贫向造血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引导各族群众发展适宜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经济,改善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确保与全县同步实现小康。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壮族、苗族村寨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在政策、项目上给予倾斜,尤其对基础条件较差的树密寨村、糯斗村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投入,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力争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增加群众收入。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庭院经济、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传统手工业和民族特色餐饮,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利用糯斗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源,实施生态养殖业。同时,探索红色旅游与苗族文化相结合,发展特色苗族农家乐,增加群众收入。

繁荣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对小滑坡村、树密寨村民族文化活动场所进行重建;加大壮族、苗族文艺作品创作的支持,培养文化专业人才;进一步挖掘苗族“花山节”、 壮族“花炮节”,支持四个村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加大珍贵民族文物古籍的保护力度,对口头传承古籍及小滑坡村壮族语言进行抢救性保护;培养民族文化骨干,培育文化精品。

(责任编辑 赵芳)

猜你喜欢
石林村寨壮族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峥嵘向上石林峰
《Cat’s book》
黄河石林
锅巴粥
壮族山歌
石林迷阵
石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