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走进语文课堂

2016-11-26 14:59常天菊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教育

常天菊



让德育走进语文课堂

常天菊

【摘 要】教育不止是知识的传递,也将是素质的培养,更不容忽视的是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课本中已有的德育素材,课前、课后活动中,课堂讨论中、朗读评析中、习作训练中应时适时渗透德育。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得到春风化雨的德育作用,还会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语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 教育 语文课堂

教育不止是知识的传递,也将是素质的培养,更不容忽视的是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其中语文学科对于德育的渗透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让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呢?

一、不能忽视课本中已有的德育素材

语文版初中课本中,有很多很好的德育教材。如:七年级上《伤仲永》《三峡》,八年级《南京大屠杀》《圆明园的毁灭》《一厘米》《写给儿女的一封信》,九年级《倔强的生命》《家》《周公戒子》《孔乙己》等文章,分别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坚强等各种品质的思想教育,课堂上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就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影响作用。

二、课前、课后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会有很多活动的环节。如:课前的学生口才训练,课本剧表演,三分钟演讲比赛,小组合作表演,课中的读书会、朗读会、古诗鉴赏,课后的话剧表演、征文比赛,小品表演,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到团结的力量,人不可以活在自我之中,集体就是一个家庭,集体的荣辱就是自己的荣辱,树立“集体荣,我也荣;集体辱,我也辱”的荣辱思想。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论是小组、班级都会团结协作,为小组、班级取得应有的成绩。活动中的德育渗透,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又努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真是一举多得。

三、课堂讨论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争论的问题。如:教学《黔之驴》中,如何让驴不被老虎吃掉?《愚公移山》中,谁才是真正的智和愚?《一厘米》中小也的妈妈做得对不对等问题。活动中,学生讨论很激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移山不如搬家;有的认为移山不是重点,重点是愚公的不折不挠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更应该需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折不挠的精神。这时,老师首先肯定同学们的积极探讨,并针对学生的讨论适时“指点迷津”、“给点暗示”。通过大家的讨论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拔云见日,进一步明白了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此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自己的人生路上要想成功也应该克服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至此,一场激烈的讨论,使语文课堂的教学圆满的结束,又培养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奏响了“文道合一”的乐章。

四、朗读评析中渗透德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来体会,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的,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语文版初中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课文,这些文章中除了有优美的文段外,还有丰富的内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好的素材。

朱自清的《春》文字优美,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掌握它们的快慢、轻重进行朗读,并在学生之间开展对朗读技巧的点评,这样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乃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一篇情感真挚、深沉、浓烈的现代新诗佳作。反复有情感地朗读它,能一次次唤醒我们对民族百年沧桑的回忆。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试读一遍,然后我指出读得不恰当的地方,我再示范朗读,重点强调“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些诗句应该读得深沉、慷慨激越、稍快。“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应读得轻柔、稍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部分应该重、稍快。之后让他们再读,让小组读,其余组的同学点评朗读组同学朗读的情况,这样抓住诗句中的重音、节奏、语调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达到理智与情感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且更加深对祖国无限深沉的爱。

五、习作训练中渗透德育

习作就是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有时我们却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现代科技,各种书籍的影响,思想也发生了改变,喜欢在习作中瞎编、乱编。自此,我引导学生:什么是习作?就是写一写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感情,再进行文字的加工和修改。学写作就是学做人,通过写作来感知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给学生安排的习作练习中,有关于“爱”“农民工”“自然”“感恩”等不同的主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身边真实的事,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哪怕没有华丽的辞藻。凡是虚假的材料一律作低分作文处理,并重做一次。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敢爱敢恨的生命,特别是学生在作文中那一句句呐喊、渴望、热爱、钦佩的语句更是让我感动不已。此时,我真正体会到了德育的阳光已经住进了学生的心灵。

没有语文,德育就像绿叶失去了枝干;没有德育,语文就像没有绿叶的枯树。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得到春风化雨的德育作用,还会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语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单位:(贵州省余庆县敖溪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中国德育》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题解教育『三问』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