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州、日本鸟取、中国香港三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比较研究

2016-11-28 21:12曾卫红王鹭萍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体育

曾卫红,王鹭萍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系,福建 福州 350003)

中国福州、日本鸟取、中国香港三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比较研究

曾卫红,王鹭萍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系,福建 福州 35000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就香港、日本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香港公共体育场馆分布合理,常年开展社会体育公益活动,群众参与度和利用率高;日本公共体育场馆充分利用附近的学校、企业体育馆和公民馆,以低廉的费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本研究提出鼓励中小学体育馆向群众开放,改建现有的体育场馆,拓展服务形式,完善服务功能,实施专业化运营,探索出激发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推动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提出提升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比重的建议。

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对策研究

公共体育场馆(以下简称体育场馆)是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延长健康寿命的重要平台。积极推进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的改革,引入专业化的运营模式,激发体育场馆的活力,推行体育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体育场馆的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延伸配套服务,拓展服务领域。随着体育场馆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从而增强群众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意识,增加体育场馆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市场意义[1]。但由于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场馆的服务功能和发展。本研究拟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借鉴中国香港、日本的运营经验,以期为完善体育场馆的服务,增加其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提出相应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中国福州、日本鸟取、中国香港三地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和相关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检索了2010-2014年期间公开发表的以“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体育场馆的设计”、“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等为关键词的文献50余篇,精选了其中10多篇为重点参考文献;前往香港、日本,查阅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和实地搜集相关场馆的宣传资料,并进行了研究和归纳。

1.2.2实地考察法依据课题研究,本人前往香港的西区和尖沙咀体育馆进行实地拍照、考察并收集当地体育场馆的相关登记和宣传资料;到日本鸟取和新泻当地的图书馆查阅相关体育场馆资料,并到鸟取的末恒体育馆、末恒公民馆以及新泻县体育馆了解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和租用体育场馆的情况。

1.2.3访谈法本人走访了香港西区体育馆、尖沙咀体育场馆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并对长期有租赁体育场馆的武术太极拳协会的会长叶守珍、秘书长玛丽就实际租赁体育场馆的手续和费用等方面进行了访谈;走访了日本鸟取末恒公民馆的馆长和鸟取体育振兴部门的专家、新泻县羽毛球协会理事长本田务等10余人,搜集整理了香港西区、日本鸟取和新泻体育场馆的项目、设施、收费情况以及利用率等信息。还与福建奥体中心场馆的负责人就福建福州的体育场馆的项目、设施、收费情况以及利用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目前国内(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目前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来看,国内相关运营管理受到了体制机制、场馆分布、场馆设计以及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2.1.1公共体育场馆的体制、机制不灵活,运营发展受到限制 目前福建省体育场馆绝大多数仍采用事业单位自主运营管理体制,共有场地62 736个,其中自主运营的场地占总数的98.65%[1],由于受体制机制的束缚较多,运营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如福建省奥体中心在管理权上的归属于福建省体育局,是以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据2013年统计福建省大型体育场馆共27个,运营收入8 912.10万元,运营支出9 122.80万元,场馆运营收支结余-210.70万元。其中除游泳馆收入和支出均为1 315万元外,体育馆的运营支出3 297.00万元大于收入3 006.20万元[2],处于亏损状态。

2.1.2体育场馆建设的布局相对集中或偏僻,无法有效地提高群众的参与度由于体育场馆占地面积比较大,所以部分大型体育场馆远离城市中心城区和居民生活区,相对偏僻且集中,路途遥远,大大降低了市民参加体育锻炼和观摩体育赛事的热情。以福州为例,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福建省体育中心和海峡奥体中心,金山体育场和仓山体育场等相对集中或偏僻的地区,仅对周边的居民方便,无法有效地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另外由于群众参与度低,为了节约成本,部分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室内体育馆,除了举办大型活动外,常年不对群众开放,无形中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体育场馆的大量闲置与群众团体借不到室内场地的矛盾现状。

2.1.3室内体育场馆少且设计上形式单一、相对固定,影响了体育场地的租用和体育消费 由于室内体育场馆的建设初期主要是为了满足赛事的需求,所以室内体育场馆少。如福建省室内体育场馆为8 395个,仅占场馆总数62 736的13.4%,而室外体育场地为54 341个,占86.6%[3],可见福建省内室内体育场馆存在着严重不足的问题。由于福建省夏季炎热,冬季室内室外温度一样的气候条件,导致群众在夏季和冬季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低。另外,在场馆的设计上形式相对单一且项目场地相对固定,不利于赛后体育场地的租用,造成部分体育项目利用率很高的同时,其他场地的闲置现象严重。例如福建省奥体中心体育馆内除了羽毛球和乒乓球场地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之外,其他项目的租用均无法得到解决。真正意义上供群众利用的室内体育场馆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体育消费。

2.1.4中小学的体育场馆分布均匀且比重大,但开放率过低,导致场馆资源的严重浪费 教育系统中拥有的大量体育场馆,主要用于学生的体育课程,多数体育场馆在周末及节假日都未对社会开放,造成校园内体育场馆的大量闲置和资源浪费。2013年统计,在福建省体育场地62 736个中,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就有21 428个,其中中小学场地数量为18 517个,分别占总数的34.16%和29.52%,但中小学体育场地开放率仅为15.12%[4](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相比教育系统场地开放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16.48%),导致分布均匀的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无法解决场地大量闲置和群众需求严重不足的矛盾。

2.1.5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体育场馆的从业人员按照体育场馆编制人员制度,现有的从业人员大都年龄相对老化,知识结构短缺,服务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当前体育场馆的运营和发展的需要。2013年福建省大型体育场馆27个,从业人员510人,运营收支结余-210.70万元[5],庞大的事业编制、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低下,均无法满足群众对体育场馆和体育消费的需求。

2.1.6体育场馆的收费高且标准单一,体育场馆的服务消费有待提高 目前体育场馆的租赁主要还停留在较传统的方法手段上,主要以现场办理和电话预约为主,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信息渠道的不畅通,对场馆有需求的群众只有通过电话或上网搜寻相关部分资料,无法及时了解需要场地的信息,难以满足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另外由于场地租赁收费相对较高,以福建省奥体中心为例,羽毛球场地每一片40元/小时,室内篮球场场租600元/小时,室内体育馆的租金更是高达15 000元~20 000元/天,绝大部分的民间组织和群众承担不起,而且场租标准单一,没有针对老年人、青少年儿童以及公益活动等的优惠政策,同样不利于群众对体育场馆的利用,同时也制约了群众对体育场馆的消费需求。

2.2香港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情况分析通过对香港体育场馆的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发现其体育场馆不论从体制机制、场馆分布、场馆设计以及从业人员管理水平,还是对体育场馆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具有值得借鉴之处。

2.2.1香港公共体育场馆的所有权与管理权 香港大部分的公共体育场馆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私人投资建设的体育设施很少。由于香港法例规定不可将政府场馆交给私人或营利性的机构经营,政府每年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经费实行全额拨款,为社会充分提供公益服务,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尤其对于学校、非盈利机构和低收入人群,免费提供体育设施。香港的公共体育场馆统一归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管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管理运营港九新界18区公共体育设施和文化设施。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每年都接受公众对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开发情况的评估,进行及时地调整,确保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2.2.2香港公共体育场馆的规模与分布 香港虽然面积不大,但体育场馆的规划和分布很合理,每个区都有5~6个公共体育场馆,以满足单位的公众文体活动。在公共体育场馆的规模上,既有可同时容纳几万人的大型体育场馆,还有各种各杨的小型综合性的室内体育场馆。每个区的体育馆,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占地面积的大小,各有不同。还有一些体育馆则与图书馆等设置在一起,其中位于市中心尖沙咀的体育馆,其4楼是体育场,5楼是图书室。既方便公民个人使用,也方便家庭成员同时参加体育和学习。

2.2.3香港体育场馆的设计与运营,极大地提高了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香港在体育场馆的设计和建设上,注重对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开发与利用,可开展的体育活动达到80种之多,根据每个区的体育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占地面积的大小,其开展的活动各有不同。以西区体育馆为例,既有篮球、羽毛球场地,还有舞蹈厅、乒乓球室、壁球室、综合多功能厅和儿童游戏玩耍的空间,均配备暖气、更衣室、卫生间、淋浴间和器械室等,设计非常人性化,适合不同人群进行体育活动。另工作人员根据不同时段所需人群参加锻炼项目的需要,迅速重新划分场地和搬运材料,标大地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笔者在访谈期间,曾见证了舞蹈班结束前5min,工作人员已将下一个培训班所需的器材准备好,下一班的学员也已经候场了,从开馆到闭馆,每个教室几乎都是满负荷运转,极大提高了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2.2.4香港体育场馆租赁方式及收费标准多样化,有效地提高了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在香港预定场地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只要订阅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电子杂志,每周都能免费收到最新的活动资讯的邮件,既有体育相关的公益活动,也有文艺公演,野外拓展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对于体育场馆的需求,既可现场报名,也可以有电话、邮寄信件等形式进行报名,还可以直接在城市康体通自助服务站上直接报名,非常便捷。只要登录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网站,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18个区中哪里有多大的场地可供租用以及所需的费用。

另外,由于香港港九新界18区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统一归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管理,所以其运动项目的设置和场租的收费标准基本上是同一尺度的。主要有2种收费方式,一种是免费的,主要有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活力长者计划项目”、病患和残疾人士的免费课程和免费场地;还有一种是收费的,包括场地租赁的收费标准和以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体育项目的推广,以及各个群众团体、协会等项目的课程。针对全民健身项目群众团体还可以申请体育资助计划。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会以季度为单位,向广大市民积极宣传该季度内政府和各群众团体的体育课程,其中为了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尤其对于学校、非盈利机构和低收入人群,免费提供体育设施。针对既有60岁以上老人、全日制学生和残疾人士享有半价优惠等政策。

2.3日本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情况分析通过日本公民馆、太极拳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的专家访谈和当地体育场馆实地调研,发现日本中小学体育场馆的开放率极高,收费标准很低,对满足市民健身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1多个部门分工合作,协调管理,极大促进了学校体育场馆对市民的开放 根据日本体育法,体育是由日本文部科学部(教育部)与地方自治体的教育委员会为行政单位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和奥林匹克、全国运动会3大职能范围,其中企业体育又横跨经济产业部和文部科学部。根据体育的具体职能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其中日本职业体育,如日本棒球机构(NPB)、日本职业体育协会隶属于文部科学部,但其实际管理归属于内阁府;就如何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等健康管理归属于厚生劳动部;关于体育场馆设施的维修管理归属于国土交通部。总之日本的体育是根据其职能由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协调、共同负责,这在很大程度对体育项目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日本学校体育直接由文部科学部(教育部)与地方自治体的教育委员会管理,对学校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使用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管理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市民参与体育消费的热情,据统计2012年60岁左右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2002年的增加了近1倍。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约占体育场馆总数60%的学校体育场馆,其向市民开放程度达到98.3%[4],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市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提升了体育场馆服务的消费比重。

2.3.2日本公共体育场馆的项目、收费标准和利用率在日本除了邻近的学校体育场馆可以利用之外,还拥有以社区为单位的公民馆可供群众使用,公民馆一般占地不大,但设置了许多体育、文化等课程。以日本鸟取市末恒公民馆为例,既有健美操、太极拳、瑜伽、婴儿体操、轮椅操等体育课程外,还设置了英语、绘画、料理、书法等文化课程,而且课程收费很低,每月4节课,每人只需500日元(折合人民币30元),平均每节课约7.5元人民币,对于有该社区居民参加的活动场地收费也很低,租用末恒体育馆一天需2 000日元(折合人民币120元),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据统计,2013年20岁以上每周一次以上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员达到47.5%,较2003年提高了10%,同时也促进了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大大增加了体育场馆消费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

通过中国福州、日本鸟取、中国香港三地的研究发现,福建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由于受到了体制机制、场馆分布、场馆设计以及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运营管理有待加强。而香港体育场馆分布均匀,以生活区为半径的运动圈的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多元化模式,与市民分享运动健身的信息和讲座,提高服务水平;日本则通过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市民的开放,让体育场馆资源得以最大化的利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运动健身的活动中来,搭建和谐、健康的社区。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由于我国以重视竞技体育为主,主要采用事业单位自主运营管理体制,不论在体育场馆服务的理念上,还是从内容、形式上都受到了体制机制的制约,场馆地理位置、场馆设计单一以及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评价体系等因素使得体育场馆的运营发展受到限制。

2)香港在体育场馆的设计上,注重对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开发与利用;在体育服务上以人为本、形式多样化,及时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了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创建了生活圈加运动圈的经营模式。

3)日本体育通过多个部门根据其职能进行分工合作、协调管理,促进了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市民的开放,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市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增加了体育人口的数量,提升了体育场馆服务的消费比重。

3.2建议

1)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流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场馆产业格局。针对大型体育场馆,应通过体育、文娱等活动来带动商机。进入“天天活动不断,天天赛事不断”的理想运营状态。体育部门可以尝试将公益性体育事业与经营性体育产业适度剥离,完善体育产业法规政策,打破行业垄断,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

2)在政策层面,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凸显社会资本在体育产业和城市建设上的贡献。将社会化、市场化、商业化机制引入体育场馆的管理,通过委托运营,引进管理,打造体育服务的品牌。培育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运营管理团队,加快、加大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3)大力推进互联网等云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微信、APP等电子工具让更多的大众,方便、及时地了解到第一手健康资讯和活动安排。让更多的大众参与到健身的队伍中来,形成线上、线下的共同体。分享运动健身的信息和讲座,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公共体育场馆所有制结构调整,丰富和拓展场馆的功能,衍生和丰富场馆的产业链条,为消费者提供多种服务项目,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扩大场馆的目标顾客群体,实现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4)借鉴中国香港、日本以社区为半径的生活圈加运动圈的模式,建设中、小型的体育活动场所或利用社区的会所、改建旧厂房等措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运动健身的活动中来,搭建和谐、健康的社区。习总书记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纲要中提出,以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

5)借鉴日本多部门协作办公的思路,科学辩证地看待体育场馆的综合开发与服务。通过政府向民间团体购买体育服务等模式,降低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费用,选择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将利用率不高的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向特殊市民(包括老年人、青少年)开放,扩大体育消费的人群,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健康生活。

[1]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EB/OL].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 content_9152.htm,2016-10-26.

[2] 陈元欣,王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未来趋势、域外经验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10):3-13.

[3] 福建省体育局.关于印发福建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公报的通知[EB/OL].http://www.fjty.gov.cn/zwgk/gzdt/ tycy/201403/t20140311_1029060.htm,2016-10-26.

[4] 2014年日本体育白皮书[M].SASAKAWA SPORTS FOUNDATION JAPAN,2014.

[5] 陈元欣,李国立,王健.大型体育场馆余裕空间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37(4):27-31.

[6]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7] 周良君,黄俊.国外体育场馆冠名权的开发与启示[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30(1):17 -20.

[8] 李国军,卢元镇.产权制度创新: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深化改革的核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4):27-30.

[9] The 2014 SSF National Sports-life Survey[M].SASAKAWA SPORTS FOUNDATION,2014,27(4):27-30.

[10] 钟天朗.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5-17.

[11] 谭剑湘,周良君,陈华.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3,20(5):43-46.

[12] 刘倩,陈元欣.委托经营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政府监管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28(3):62-66.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Public Stadiums and Gym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in Fuzhou of China, Tottori of Japan and Hong Kong

ZENG Wei-hong,WANG Lu-ping
(Athletes Department, Fujia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zhou 350003, Fujian China)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survey and interview to study the operation of the public stadiums and gyms in Hong Kong and Japan.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public gyms and stadiums in Hong Kong, namely, to carry out social sports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all the year round, and high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fficiency. While, Japan is making full use of the public gyms and stadiums in schools, gymnasium and civil buildings nearby, improv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at lower cost.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gymnasium opened to the public, to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xisting sports venues, to expand the service form, to improve the service functions and implementations of professional operation, to stimulate the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investment of healthy consumption. This paper also suggests promoting sports services in the proportion of sports industry.

public stadiums and gym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G80-051

A

1004 - 7662(2016 )11- 0044- 05

2016-10-28

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课题“浅析中日港三地全民健身与体育场馆运营关系之比较”(项目编号:JB11551S)。

曾卫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体育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场馆风采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