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旅行

2016-11-30 02:52文_尹
河南电力 2016年1期
关键词:麦卡锡游记间隔

文_尹 健

我们为什么旅行

文_尹 健

美国著名演员安德鲁·麦卡锡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家庭和婚姻带来的压力,变得性格孤僻、喜欢独处。他以压缩自己个人空间的方式,试图逃避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责任承诺。

成年后的麦卡锡成为一名旅行游记作家,他多次以“逃离”为目的远赴南美、非洲的偏远地区旅行。而这些全新环境、奇特见闻和陌生面孔却令他不断地反思自己心理问题的实质:人际关系上的笨拙,与家人的疏远,对婚姻和爱情的伤害。

随着一次次身心“流放”,麦卡锡终于领悟到“家”对一个人的意义,决心尽力平衡自我和家庭的关系,鼓起勇气承担起那些甜蜜的负担。他的足迹一步步奔向更遥远的天涯海角,但心灵却一天天更强烈地回应家的召唤。最终,历经万水千山,麦卡锡终于回到了一直默默等待他的爱人的怀抱。这也许是世界上最长的回家路。

“间隔年”在西方社会非常流行,大概意思是青年人在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之前,选择一次一般为一年期的跨国长途旅行,让自己在旅途中观看世界,认识自我,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一年就叫“间隔年”。

2006年12月,孙东纯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带着一个不知道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的“间隔年”主题,开始了他一个人的“间隔年”之旅。在13个月中,他从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一年多的“间隔年”之旅,完全改变了孙东纯的生活。旅途结束,他找到了全新的未来、内心的宁静和他的日本爱人。在他所著的《迟到的间隔年》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旅行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值得你去做。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旅行?旅行的意义何在?麦卡锡的回家之路给我们诠释了旅行的意义:旅行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治愈自闭症;孙东纯的经历又告诉我们:自由给人的感觉是那么了不起!爱情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好!

中国人自古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式自我修行方式,认为把读书和旅行结合起来是理想和完美的人生,其中最著名的旅行家自然是徐霞客。今天,《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也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在此,有必要把旅行和旅游做一分辩。

旅游的核心是一个游字:游逛、游玩、游乐;而旅行的核心是一个行字:远行、独行、苦行。旅游是一种消遣和消费的过程,花钱享受异地的风光、风情、美食和服务;旅行则是一种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体验自然,感悟人生,不惧怕遭遇雨雪风霜和艰难险阻,随遇而安,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旅游需要实力,而旅行则需要决心。如郑州那位留下辞职信的顾老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法国作家马赛·普罗斯特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的领域,而在于拥有新的目光。”

人生自然就是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旅行为我们的人生开启一扇扇看世界的窗口,我们也从这个窗口看到自我,在不断地行走和认识中升华着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时代,我们大都会在心里刻上“仗剑走天涯”“极目看世界”的种种心愿。但走入社会,却总是在上班、结婚、生子、育儿的圈子里徘徊纠结,在房奴、车奴的身份中苦苦挣扎,总哀叹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远方。

既然无法旅游,就让我们的心先去旅行吧。旅行没有终点,行者永远在路上。

尹健 现就职于国网安阳供电公司。安阳电力文学艺术协会秘书长,喜欢各种方式的旅行,发表过多篇游记。

猜你喜欢
麦卡锡游记间隔
麦卡锡为何不受坚定保守派待见?
间隔问题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间隔之谜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上楼梯的学问
头夹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