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后量词“道”的发展与演变

2016-12-03 08:35孙琪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宋元细长量词

孙琪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宋元以后量词“道”的发展与演变

孙琪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名词“道”的本义是“道路”,“道”既可用作名量词,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渐产生动量词的用法。宋元以后,“道”作为名量词,其发展过程仍然依循唐代前就已形成的两条主线:计量文书和桥梁等具有通行功能的具体事物;计量形状上具有细长特征的事物,不仅包括具体事物还推及到抽象事物。“道”作为动量词产生于宋元时期,仅活跃于口语中,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基本消失。明清时期,量词“道”的使用经历了一次大变革,大大缩小了它的使用范围,现代汉语中“道”的使用方法与明清时期基本相似。

量词道;宋元后;发展

名词“道”的本义是“道路”,“道”既可用作名量词,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渐产生动量词的用法。量词“道”在唐代之前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名量词的用法发展比较完善,“道”作为动量词产生于宋元时期,仅活跃于口语中,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基本消失。明清时期,量词“道”的使用经历了一次大变革,大大缩小了它的使用范围,形成与现代汉语中基本相似的用法。本文主要采用描写的方法,从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对宋元以后(包括宋元)量词“道”的发展过程作探究。

1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道”产生了动量词的用法。由于“道”作为动量词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计量对象还很单一,只能计量“走”,带有强烈的口语色彩。

(1)天色明了也,小生收拾行装,求取功名,走一道去。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三折

(2)虽然如此,我今日到白马寺,寻赵野鹤走一道去。关汉卿《裴度还带》楔子

(3)如今有陈大官人得了头名状元,报登科记走一道去。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

作为动量词,“道”仅出现于部分元杂剧中,表示“次”、“遍”,“道”作为动量词的用法来源于名词。认知语言学认为动词或名词发展为动量词主要依靠转喻机制,转喻一般产生于一个认知域内,用一个显著的特征来替换整个认知域。“道”的主要功能是通行,“走”是完成通行的具体动作,通过转喻机制,“道”就具有了计量行走的量的功能。

作为名量词,声音、气味、也可以用量词“道”称量,这种搭配方式仍源于“道”称量细长状事物的用法。例如:

(4)猿声一道巴山黑,黄叶孤城月满楼。《送别》

(5)南塘幽雅异城中,一道荷香水面风。《祈□把钦访立斋南塘用朱路教韵》

(6)何立……起一阵风,卷起一道腥气来。《警世通言卷二十八》

例(4)计量声音,例(5)、(6)计量气味。声音与气味分别属于听觉和嗅觉,虽然肉眼看不见,但都有始有终、有方向,它们以长条形符号的方式被感知,在认知上属于线性结构。这两种用法既凸显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又使得本来在数量上不可数的名词变得具体可感。

到了宋元,“道”的搭配对象不再局限于空间序列物,时间序列物也可以用“道”称量,但这种搭配方式只存在于口语之中。

(7)第一道熝羊蒸卷,第二道金银豆腐汤,第三道鲜笋灯笼汤,第四道三鲜汤,第五道五软三下锅,第六道鸡脆芙蓉汤,都着些细料物。第七道粉汤馒头。《朴通事》

(8)我也那一日递了手帕之后,吃几盏酒,过两道汤,便上马出来了。《朴通事》

用量词“道”称量饭菜类事物在宋元时期并不常见,这种用法仅出现在《朴通事》这一部著作中。《朴通事》成书于元朝末年,是当时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书,因此其中记录的语言最贴近当时口语。就语言发展的规律而言,口语与书面语的使用并不完全同步,口语中的词要在实际使用中发展成熟后才会应用到书面语中,量词“道”修饰饭菜类名词仅见于《朴通事》这一部口语书中就证明了“道”修饰饭菜类事物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

量词“道”在修饰饭菜类事物时同样可以被看为序量词,“一道菜”一定是指正在做的菜或上的菜,如果只是静态的放着只能称为“一盘菜”。“一道菜”侧重于次序,“一盘菜”强调存在的状态。“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第四道”侧重于次序性,与时间相关,在时间上有一定长度,形成了时间序列,在人脑中抽象成长条状。这时的量词“道”与其在修饰“门”、“鬼门关”时的用法相似,或者可以认为是由前一种用法发展而来。H eine等指出:“由源概念进入语法概念的过程可用一个基本范畴描述,这些范畴依照各自隐喻的抽象程度,呈下列单向性链条排列:人>物>动作>空间>时间>质”。[1]

依据H eine的理论,空间范畴可以用来概念化时间范畴,这就为量词“道”由修饰空间有序物发展到修饰时间有序物的用法提供依据。沈家煊认为:“这个等级的前半部分(由人到空间)是实词变为虚词的过程,后半部分(由空间到到性质)是虚词进一步虚化的过程”。[2]通过不同等级(由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转换,量词的虚化程度逐渐加深。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凸显细长特征的“道”由名词发展到量词的虚化过程可以归纳为:

细长的道路的单位→细长物体的单位→细长空间的单位→细长时间的单位→计量细长物的量词

只有当这个名词在虚化过程中的概念化到达一定程度时,这个名词才虚化为比较成熟的量词。正如“道”的虚化过程,起源于名词义“道路”,虚化后首先用于计量细长的具体事物,再用于计量空间有序物,进一步虚化后开始计量时间序列物,在这一过程中“道”的虚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量词本身虚化程度的加深,修饰的细长状事物也变得更为抽象,量词“道”由计量空间序列物发展到计量时间序列物,这是其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结果。

2 明清时期

明代,量词“道”的用法变化不大,总体上与宋元时期相似。但是,随着量词词义的泛化和名量组合机制的灵活化,一些形状特征并不是很显著的名词也可以用它称量,明代是量词“道”与名词搭配最宽松的时期。

(9)用大小木为,每扇阔五尺,高堞五尺,衮木二道,赘大竹钉浮于拴上,约可二人负之而行,轻重适均。《纪效新书·戚继光》

(10)又每位用载行大车一辆,内用活轴十数道,即三四人可以上下,车制另开。《练兵实纪·戚继光》

(11)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三国演义》

(12)晁书领了命,回到自己房里,换了一道新鲜衣帽,自己又另袖了三两银子在手边。《醒世姻缘传》

(13)俺城中齐了一道怕老婆的会,得十个人,已是有了九人,单少一个。《醒世姻缘传》

例(9)-(13),“衮木”、“活轴”、“蛇”、“衣帽”、“会”等都可以用“道”称量,这些事物的形状更加多样,不仅仅局限于细长状。这种搭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词义泛化可以被看作是量词搭配名词数量膨胀的内在因素。泛化也是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词义的泛化,一些原来只能适用于某种事物的意义被推广到更多的事物上,从而使得与量词搭配的名词范围扩大、数量增多。宽松的语言环境可以被看为量词搭配名词数量膨胀的外在因素。这一时期灵活的名词与量词组合机制,使得量词与名词相互选择时更加自由。在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中,量词“道”也顺应语言发展的潮流,迎来了可搭配名词数量与种类的“大爆炸”时期,因此,才出现了一些细长特征不明显的事物也可以与“道”搭配的现象,但这种带有临时性的搭配一般不能长久,在名词与量词搭配的竞争中,一些不符合规律的名量搭配将受到排挤,直至某些不常用或临时使用的名量搭配形式被淘汰。

清代,量词“道”所搭配的名词在数量上呈萎缩趋势,一些在明代可称量的事物在名量竞争中被其它量词取代,如,量词“条”取代“道”与衣服、木头、蛇、灵魂等形成固定搭配。明代宽松的名量组合机制使得同一个名词和多个量词搭配的现象很常见,量词“道”计量的事物也在明代大量扩充,这种“一名多量”的现象尽管使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灵活化,却破坏了语言系统的简洁性,造成了信息重复、增加语言系统负担等弊端。到了清代,名词与量词的关系逐渐规范起来,排除不规范的名量搭配的干扰,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搭配关系,从而使得量词“道”在清代修饰事物范围逐渐缩小。

从近代白话小说《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出量词“道”在使用频率和范围上的萎缩。《红楼梦》约73万字,共使用名量词325个,动量词197个。[3]量词“道”作为名量词仅出现8例,作为动量词的用法已经消失。

(14)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15)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红楼梦第五回》

(16)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17)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18)这一道门何必关,又没多的人走。《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19)又进一道碧纱橱,只见小小一张填漆床上,悬着大红销金撤花帐子。《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20)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蒋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21)少时,菜已四献,汤始一道,跟来各家的放了赏大家便更衣复入园来,另献好茶。《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红楼梦》中出现的这几个用例还是沿袭“道”作量词使用的传统用法,例(14)用于计量文书类事物;例(15)、(16)用于计量江、河或某些长条状的东西;例(17)-(19)用于计量带有阻隔义的事物;例(20)、(21)用于计量饭菜。这些用法都是在清代之前就出现的名量搭配。以上材料证明,量词“道”在清代时已经不太活跃,逐渐走向衰弱。

附表1 宋元明清时期量词“道”与名词搭配表

3 现代汉语中的量词“道”

现代汉语中的量词“道”基本沿袭清代用法,只是增加了一些新事物与新名词。《现代汉语八百词》对“道”的解释为:1、用于长条形的东西。2、用于门、关口等阻碍的事物。3、用于某些分次、分项或分程序的事物。4、次、用于某些分程序的动作。据此,我们可以将名量词“道”计量的事物分类为:

1、用于长条形的东西。例如:

a、自然现象:闪电、彩虹、光、烟、云霞、瀑布、河流、阳光

b、地理景观:山脉、河流、分水岭、沟、风景

c、具体事物:花纹、疤痕、皱纹、筋、眉毛、缝隙、口子、公文、考题、桥梁

2、用于门、关口等阻碍的事物。例如:

d、门、门槛、关卡、水闸、堤坝、墙、铁丝网、篱笆、屏风、铁丝网

3、用于某些分次、分项或分程序的事物。例如:

e、命令、程序、防线、手续、工序、饭菜

第1类和第2类名词都属于具体名词,“道”计量第3类名词时可以被看作序量词,计量“饭菜”主要是计量上菜的次序;其他物体计量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要完成的步骤,这些步骤可以在人脑中抽象成细长的印象,笔者将“道”计量第3类名词的用法看作是计量抽象化的物体。

此外,“道”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细长]、[+交通]和[+阻隔]等语义特征为主体,逐渐由名词变为量词。除此以外,它的平面性还要求所计量的细长物以平面为依托,并且在一定背景中突出。例如:

(22)一道道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例(22)以陕北高原作为整体意象,“一道山”和“一道水”将视角定位于广阔的空间中,凸显以陕北高原为背景的山和水,因此,“道”还包含[+背景中凸显]的语义特征。

附表2:与“道”搭配的名词语义特征分布表:

“道”作为动量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不经常使用,只保存在一些习语和部分方言之中。《苏州方言研究》:“量词,道:过,用清水漂洗了一道”。[4]《常德地区志方言志》:“动量词‘遍’,安乡话用‘道’”。[5]《四川省志·民俗志》:“‘道’可用作动量词,如‘说了三道才说清楚’”。[6]

本文对量词“道”采用描写的方法,以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视角,对量词“道”宋元后的发展过程和演变的内在原因作探究。通过历时探索,我们发现量词“道”宋元明三代不断泛化,使用范围扩大,到了清朝逐渐衰弱,现代汉语中“道”的使用方法与明清时期基本相似的用法。(本文在史艳锋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

[1]金福芬,陈国华.汉语量词的语法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1);9.

[2]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3]陈跃.《红楼梦》量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

[4]汪平.苏州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150.

[5]满大启,罗祚韩.常德地区志方言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94.

[6]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民俗志[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14.

[7]宗守云.汉语量词的认知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责任编辑:周哲良

H03

A

1672-2094(2016)05-0091-04

2016-05-15

孙 琪(1991-),女,江苏淮安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修辞学。

猜你喜欢
宋元细长量词
带扰动块的细长旋成体背部绕流数值模拟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量词大集合
正交车铣细长轴的切削稳定性研究
基于细长管两端螺纹加工的车床改造技术及应用
量词歌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