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秒,三十二年——观电影《唐山大地震》有感

2016-12-06 00:52薛丽丽
唐山文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养母唐山废墟

薛丽丽

二十三秒,三十二年——观电影《唐山大地震》有感

薛丽丽

二十三秒,何其短;三十二年,又何其漫长。那是留在一个人记忆里的殇,以二十三秒的短暂,与心整整纠缠较量了三十二年……

一、

唐山人永远都记着一个日子。它就像一把炎炎的火炬灼烧着心;它被代代相传,既承载着这座城市不堪回首的往昔,也托举起她辉煌又崭新的未来。

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这个日子是难忘的;而对于曾经历过那恐怖的23秒并幸存下来的唐山人而言,这一天更是铭心刻骨。

它一直是唐山人心头的隐痛,如刺在心,如鲠在喉,一疼已是四十年。

是那短暂又可怕的23秒,将唐山这座城市瞬间摧毁;有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上万个家庭解体,4204个孩子瞬间成了孤儿……

谁也不曾料想,一场灭顶的灾难就这样突兀地发生了。天崩地裂的瞬间,整个城市却还在沉睡。人们从睡梦中惊醒,又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惊惶失措。

其实想想也不算突兀,灾难来临前曾出现了那么多的征兆,却没能唤醒人们的警觉。他们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匆匆行色间,是好奇地观望和议论。

那个凌晨,大地浑然不顾地耸身一抖,眼前便是废墟一片了;强光灼目,房倒屋塌,受了惊吓的哭喊此起彼落……

二、

影片中的方家,仅仅是这千千万万个受难家庭中的一个。

地震来了,元妮和大强在车上倒没太大危险,可他们惦记屋里的孩子啊!那一对双胞胎姐弟方登和方达也被吓醒了,一个慌乱地哭,一个趴在窗口踮着脚朝下喊。

元妮急了,像一头发狂的狮子,不顾一切地要冲进摇晃的楼里。丈夫大强却抢前一步把她拽了回来,趔趄着脚步自己冲进去了。

倒塌的楼房,像一个贪婪丑恶的猛兽,无情地把人们一口吞进了肚里;废墟下的大强,带着救儿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和苦痛,没了声息。

老天也开始落泪了。一身泥水的元妮跪在废墟上哀哭着,她不死心,一边呼喊,一边用两手奋力搬挖。

坍塌的废墟下终于传来了丝丝微弱的声响。是方达和方登,一个还能喊妈,一个只能用砖头缓缓敲打。

孩子还活着!这让元妮碎了的心重又聚起希望。可在最危难的时候,老天却非要给她更多的考验和折磨。一块厚重的水泥板压住了两个孩子,无论救谁,必伤其一。

这残酷的现实让当娘的生不如死。元妮的心快碎成渣了,她哀哭着,几乎跪下。

“求求你们都救吧,下辈子给你们当牛做马!”

说实话,救的人也着急,因为余震不断、刻不容缓。

元妮真宁愿下面压着的是自己,那样她的心会好过些。救援的人终于等不及了:赶紧选吧,性命攸关,谁也耽误不起。

现实容不得两全,万般无奈下元妮不得不心怯气短地哭着说:“救弟弟……”。她的心被痛疚撕扯着。

废墟下的方登也听见了这三个字。一声微弱的含着哭腔的呻唤。这一声“妈”带着疼,带着殇,带着留恋和不舍,却也更带着失望和决绝。“救弟弟”这三个字像一把把锤子,狠狠地砸疼了六岁小女孩的心。

三、

元妮抱着女儿的尸体疯了似的地哭喊,肝肠寸断。可是死去的终究死去了,活着的还要继续不可预知的未来。在好心人的催促下,面如死灰的元妮,终于背起昏迷的儿子,摇摇晃晃地往机场去了。那儿有一支医疗队正在全力救援,是震后唯一能看到希望的地方。

大地的摇撼渐次平息了,天地间弥漫着一片凄风苦雨。躺在父亲身边的方登却又醒了过来。她摇摇晃晃地爬起身,虚弱地穿过脚下横七竖八的尸体;她漫无目的,不知该何去何从。对于母亲的选择,她幼小而善感的心,还给不出更多的理解和原谅。

当解放军叔叔用衣服裹住她,问 “还有亲人吗?”,她只是沉默而压抑地哭泣。

她装作什么也不记得了,成了一名震后孤儿,被一对军人夫妇收养。

养母亲热地喊她“丫丫”,怜爱地抚摸着她的头;她却依旧沉默,心里觉得别扭。

慈善温厚的养父,也给了她如山的父爱。但不管怎样,孩子那颗伤了的心始终难以释怀,它设了防,以沉默严严包裹。

她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内心世界里,忧伤、沉静。直到入学那一天,她才勇敢地告诉老师自己叫“王登”。

其实过去的一切正像她后来说的那样:不是不记得,而是忘不掉。

她经常头痛,夜里也时常会被噩梦惊扰。儿时留在记忆里的殇,让她的心对亲情变得淡漠、疏离;既不会过多付出,也更不会奢望更多拥有。高考的时候,她不顾养母的反对选择了医学专业,考入了杭州医学院,远远逃离了居住的城市。这一走,她两个暑假都不曾回家;她也谈了恋爱,可那颗心却似乎依旧游离着。其实她故意遗忘的沉默与冷静,并没能让心真正轻松过一分一秒。

养母病重,养父特意来学校里找她了。父亲的出现,让方登很是尴尬,因为正跟男友浓情蜜意的约会呢。

看见养母给她带来那么多好吃的,她才似乎心有所触。

“我妈身体好吗?”

“不太好,住院了。两个暑假你都没回家了,她让我看看你就行了,不让告诉你。你还是回去看看你妈吧!”

养父语气依然平静,态度依旧温和,却还是不经意地流露出内心里的哀伤和失望。

方登回来了,陪伴着病重的养母,感觉也是在这一刻,娘俩才似乎有了更深的交流,感知到了彼此心底的爱和在乎。

养母拿出一块表和一个存折,跟方登交待着身后事。

“钱是你爸我俩给你攒的。别恨我,替我照顾好你爸。你也长大了,自己回唐山去找找亲人吧!亲人永远都是亲人。”

虽然方登没回话,却默默地哭了。

安葬好养母,她又回到了学校,不久却发现自己怀孕了。

男友想让她堕胎,说是为她着想,不想让她做出那么大的牺牲。方登却执意生下这个孩子。

她说:“我是唐山人,是从拉尸体的车上醒过来的,当时我爸就躺在我身边。所以别人可以,我不可以。”

男友很气恼,挖苦她矫情。其实他哪能理解,方登的矫情,是因为经历了心痛的失去后,对生命更深的珍爱和尊重。

方登一个人去了国外,带着孩子给别人做家教。红尘冷暖,生之艰难和苟且,一一尝遍。过年了,她带着女儿回到了养父的身边,默默陪伴着,父女间弥漫着默契的深情。

养父又劝她去唐山找亲人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说起了那些一直在心里疼着、醒着的过往……

四、

震后的元妮母子,同样经历着命运的考验和生活的艰辛,地震砸去了方达的一条胳膊。如果元妮能想得开,或许可以过得轻松些。可是她心里舍不下,既舍不下死去的,也舍不下活着的。

没过多久,方达远在山东的奶奶和姑姑就赶来了。失去了儿子的老人,抱着劫后余生的孙子放声痛哭。这次大老远地赶过来,老人最直接的目地就是带孙子走。她很委婉地劝元妮再嫁,因为觉得元妮年轻,怕守不住,最终苦了他们方家的骨肉。

元妮憋着泪委屈地说:“妈,你们方家也不能把我扫地出门啊!”

老太太一看元妮不同意,立刻有些气恼地埋怨。元妮只是哭着一遍遍地说对不起,她觉得一家人只剩自己是好好的,真是愧对方家所有的人;她哭着哭着好像忽然间想通了,狠着心答应老太太带方达走,可那眼泪却忍不住一串串地往下掉。

姑姑最是通情达理,掏出一张四口子原来的全家福;元妮捧着照片,更是悲声难抑。

孩子终于还是要跟奶奶走了,送别的路上,元妮紧紧抱着千叮咛万嘱咐。她真恨自己,不能把爱和牵挂给儿子打包带走。

车开走了,元妮还呆呆地立在那儿;她精神恍惚,觉得连最后的那点信念也塌了。

在女儿的劝说下,老太太的心也软了;她理解了元妮不曾道出的苦,把方达又留下了。感觉老太太也算深明大义吧,这样的境况下,留与走都是两难。

元妮母子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震后的城市也迅速恢复了建设,娘俩搬进了一个小平房院落。

一转眼方达就成了半大小伙子,也该高考了。元妮盼着他考大学,好能出人头地,可是方达偏偏有自己的想法。当元妮接到老师的电话赶到学校的时候,这小子已经逃课三天了。

虽然丈夫和女儿已经离开好些年了,却依旧是元妮精神里的支撑,烦心了,高兴了,都忍不住跟爷俩唠唠。这不,元妮一边给爷俩烧纸,一边叨念着新家的去处,也埋怨着方达的不省心。

方达早有话等着呢:“失望吧,早知道这样,当年还不如救我姐呢!”

几乎是在瞬间,元妮一个巴掌扇了过去!这不懂事的兔羔子,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拿话戳人心窝子。

俗话说胳膊拗不过大腿,但元妮的这条大腿却终于没能拗过胳膊。方达跟哥儿几个去外面打工了,他选的城市竟与方登不谋而合。但在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里,他却并没遇见过方登,最先见到却是姐的养父。方达蹬三轮载客,他是特意来这里寻女儿的。

几年后,在外面打拼的方达终于成功了,有了自己的公司,也娶上了如花似玉的媳妇。他拉着媳妇回唐山见母亲,商量着带她去杭州养老,一句话却是说出了元妮的故土难离。

“你爸你姐在这呢,我哪都不去!”

虽然唐山这座城市多灾多难,但在元妮眼里却是无可挑剔的好。元妮老了,记忆却还没老。

“唐山不能没有家,魂回来了没处去。”“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

她幽幽地说,不无感慨与伤感。

方达无奈,只得退而求其次,想给她在唐山买房。她说:“要买就先买墓地。”“揍住那儿吧,我哪儿都不去。我老了,念叨不动了。”

看得出方达是个孝顺孩子,小河也是个通情达理的好儿媳。可老太太不买账,非要自己留在唐山。方达说不放心,老太太更是绝。

“当初你非要走的时候,你也没管过我放不放心。谁的福谁享,谁的罪谁受,活该!”老太太真是够狠,其实她心里真正舍不下的,是已经走了三十多年的大强和方登啊!

五、

亲情是剪不断的水。方登、方达姐弟俩,在分别了三十二年后终于又重逢了。

08年汶川地震,姐弟俩不约而同地都赶到了那里。

往事重现,恍若昨天。经历过地震伤痛的姐弟俩,对受难者更是感同身受。为了拯救更多的人,他们和时间赛跑。

一个小女孩的腿被压在废墟下面了。余震一次次地来,为了能尽快救出孩子,最好的办法是截肢。那个慌乱、茫然又无助的母亲,不得不哭着做出选择。

救援的人也很痛苦,迟疑着。谁都知道,截肢对于一个孩子今后的命运意味着什么。

“我女儿不能再熬了,搭上你们的性命,更对不起你们的父母,孩子大了恨我,让她恨吧!”

可是当女儿真得被锯掉腿抱走的时候,她又悲天跄地地哭喊:“我的女儿啊,我要我女儿的腿。”

她凄厉地哭喊着,疯了一样地又要扑向废墟;一边的方登被深深震撼了。

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啊,作为一个母亲,死的心都有;如果可以替代,相信她一定是毫无怨言的。锯腿,这是此刻作为一个母亲的大爱;心碎了,也只能咬牙忍着。

这一幕让静静站立的方登泪眼朦胧,也忽然感知到了母亲当年的疼痛与无奈。

休息的时候,方达跟老乡说起了那段伤痛的往事。

“人家非得让我妈选,是救闺女,还是救儿子。我妈咋选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七六年地震,把我妈这辈子全都毁了,三十二年了,我妈就守着心里这堆废墟过日子。”

听了这样的话,谁又能不被触动?纵使铁石心肠,也该化了。

六、

方登终于跟着方达踏上了回家的路。眼前的一切都变了,却又让她觉得似曾相识,尤其是那个小院子。

或许冥冥中总有指引,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人的意识里也总会有众多的放不下。是亲情的温暖救赎了方登心里的执念,引导着那颗被困的心突出重围,走向光明和温暖。

方登回家了,元妮却是无颜与女儿相见的羞怯和愧疚。

方登看见了跟父亲并肩挂在墙上的照片,也看见了盆里洗好的西红柿。灾难来临的那个夜晚,她还因跟方达争吃仅有的一个西红柿,跟母亲呕气呢。

元妮颤巍巍地立在门边,说:“西红柿都给你洗干净了,妈没骗你。”说完就依着门框缓缓跪下了。

“我给你道个歉吧,你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些年你咋都不给我个信呢!我还以为你跟你爸在一块呢,我天天惦记着你们爷俩,你咋才回来呢?你去哪了,登啊!”

随着那句撕心裂肺的呼喊,那个让她熟悉又心疼的名字终于破茧而出,此刻,鬓染秋霜的元妮哽咽难语……

夜晚的灯光散落着温馨,娘俩面对面静静地唠着。听女儿这么多年的经历,当妈的揪心啊!

一家人又去了墓地,当方登看到母亲为她准备的书包,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教科书的时候,她再也忍不住了。悔愧噬啮着她的心,一连串的“质问”,方登痛苦地摇着头,像个小女孩般委屈地哭着,心疼地抱住了母亲。

“我过得真得挺好的。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更对不住你了。”

当妈的语气沉缓、平静,没有丝毫的埋怨。万般无奈下的选择,竟让她非要用这样自苦的方式惩罚自己,一罚就是三十二年。

逃避了三十二年,冷漠了三十二年,麻木了三十二年的方登,这一刻才终于理解了母亲的心。她趴在母亲的肩头,放纵着泪水,一遍遍地说 “妈,对不起,对不起……”

七、

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总显得渺小和脆弱;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发生。好多时候对人生的理解,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

拥有,不一定就知道;唯有失去的苦痛,才更真切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失去。就像元妮反复说的“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

而今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更无法预知未来,唯有好好去珍惜,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想想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七六年的地震使唐山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可却也给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40年的重建,唐山人不仅建设起一座凤凰涅槃的英雄之城,也在心灵深处修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城墙!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不朽。

猜你喜欢
养母唐山废墟
“废墟”
河北唐山:燕山深处荒山变“药谷”
1976年唐山强震群震后库仑应力演化及其与2020年古冶5.1级地震的关系
废墟里的救赎
唐山香酥饹馇圈
晨光下的独舞
王大根
街头的废墟
跪地求饶37年
感动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