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行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2016-12-06 03:35陈佳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幼儿园家长

陈佳华

(闽侯县实验幼儿园,福建闽侯350100)

问题行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陈佳华

(闽侯县实验幼儿园,福建闽侯350100)

本研究以闽侯县实验幼儿园365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结果和调查数据发现,该园幼儿爱发脾气、捣乱、多动、攻击、社交退缩等行为问题比率占比较高。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心理治疗法等手段,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探讨矫正幼儿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使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实际中对幼儿问题行为的解决和干预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问题行为;良好行为习惯;家园共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化,儿童行为问题较以往增多。据国内的调查结果表明,30%左右的城市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25%以上的儿童有各类情绪问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所在闽侯县实验幼儿园的许多幼儿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尤其是6+1的家庭环境居多,更有部分单亲家庭。一方面由于教师对幼儿问题行为认识不够而且应对问题知识缺乏,在实际工作中对幼儿的问题行为常常无从下手,不是过度反应就是不予理睬,导致幼儿的行为问题更加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部分家长无暇关注孩子的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更是贫乏,而“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往往使成人忽视幼儿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就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正常发展,使这些有某些问题行为的幼儿成为了“问题幼儿”。

二、研究的目的

我们选择这个课题,旨在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拟对我园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积极探讨矫正幼儿的行为问题和不良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实际教学中对幼儿问题行为的解决和干预能力;发挥幼儿园、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合力,使父母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采取积极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和避免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为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概念的界定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障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儿童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1]

良好行为习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四、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5年7月—2015年9月)。主要任务是:采用文献法,结合调查法,对本课题的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进行学习,了解该课题的研究动态和幼儿的发展现状。

2015年9月对全园幼儿进行了一次测查,共得被试350名,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50份,回收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详见表1)

从表中数据显示来,发现本园幼儿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缩、多动、胆怯比率占最高,还有表现在幼儿身上较为明显的问题行为:任性、捣乱、不分享、攻击等行为问题,对幼儿的问题行为纠治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2015年10月—2016年6月)主要任务是:全体研究人员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的问题行为及研究方向,分成5组,初步形成系列的主题实施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心理治疗法,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全面实施研究;收集相关阶段性的活动材料,总结提炼培养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结题阶段(2016年6月—8月)主要任务是:搜集各项资料,整理总结撰写论文。

表1 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调查汇总表幼儿园:闽侯县实验幼儿园 年龄:3-6岁 人数:350人

五、研究成果分析

幼儿的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3~6岁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渐发展,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他们有着独立的欲望,也有缠着大人的强烈依赖性。这时期既是他们形成各种生活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最佳时期,坏毛病难改,习惯成自然。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策略能够指导并帮助幼儿学习更多有效的、可选择的行为方式[2];能否有效的矫治幼儿的问题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情感,有爱心、耐心、细心、恒心,更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游戏疗法,心理治疗是矫治幼儿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

游戏疗法、心理治疗是对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帮助的一种心理干预。游戏治疗专家阿克斯林(Virginia Axline)说:“玩具是儿童的字符,而游戏就是他们的语言”[3]。针对幼儿情绪和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如焦虑、社交退缩、性格偏执、爱发脾气、胆怯、攻击性等行为,宜采用情境性强的游戏矫正法。在幼儿园一角设立心健室,用游戏作为与幼儿沟通的媒介,利用铃、鼓、蹦床、大球、沙盘等材料,让这些有问题行为的幼儿在里面进行身心平衡运动游戏,发泄不良情绪并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变化及心理状态,采用循循善诱的辅导方式,通过游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丰富的象征代替,在与幼儿交流、沟通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家庭关系、经历、问题和需求,并将他们所受到的困扰和挫折以及内心的焦虑、害怕、紧张、退缩等不良体验发泄出来。幼儿通过一次次的沙盘游戏、器械运动激发出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动力,潜移默化地克服大人认为难以克服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充分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教师还要经常对特别是单亲家庭以及父母不在身边的幼儿多多拥抱,使其感受到温情,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热爱,就是通过拥抱疗法,创设自然、宽松、平等、尊重的心理氛围,缓解幼儿的紧张和焦虑,适宜的策略有助于保持儿童的积极行为,消除儿童的问题行为[2]。

(二)营造氛围,多重角色是纠正幼儿问题行为的基本手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调查中表明幼儿经常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缩、多动约占全园人数的23.68%,经常性地任性、攻击行为、捣乱、胆怯行为占全园人数的12.5%,而这些问题行为偶尔发生更是屡见不鲜,还有生活学习习惯不好,性格孤僻、吮吸手指、尖叫等等。针对以上幼儿存在的这些问题行为,教师充分发挥我园空间大的特点,利用幼儿园的围墙、班级的墙壁“让墙壁说话”。在分区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参与规则的制定:一个区需要几个人参加,剪刀怎么使用更安全,玩好后该怎样收拾……还有在环境设置中注意活动空间的隔断,避免幼儿因空间的狭窄或玩具的投放不合理而引起纠纷,创设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引导幼儿选择合适感兴趣的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阶段性教育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如收集展示图片“做个文明礼貌的好孩子”“花儿好看我不摘”“安全过马路”“走路、说话要轻声”等内容,通过这些无时不在的环境熏陶,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自发、广泛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制约着孩子的问题行为。

过度的保护和溺爱以及不正确的教养态度是造成幼儿退缩胆怯、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指出“师生间应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形成一种平行、双向的、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4]。那么,如何和孩子拉近距离呢?这需要教师扮好多重角色,以幼儿活动内容为标准,摒弃凌驾于幼儿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的权威教育关系,转化为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关系。在生活中,就是孩子的父母,要关心爱护他们,使幼儿感受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疼爱他们;在与幼儿交往时,成为孩子的朋友、伙伴,多和他们谈心、共同商讨问题;在游戏中,教师就扮演成游戏中的角色,如幼儿园园长、超市总经理等,参与到孩子中去,使幼儿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伙伴、助手……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发挥幼儿积极主体性。教师也不能因班上孩子多的理由而不给孩子实现“我能行”的机会,秉承着“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学做“懒老师”,逐步让幼儿学会自己事情自己做,并有目的地加强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不断强化幼儿的正面行为,促进每一个幼儿在不同层次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树立典范,激发情感是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的催化剂

“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这句话是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模仿力强,但是他们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判断正误的能力,只是一味的模仿,教师和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好榜样。不仅成人的言谈举止时时在感染、影响孩子,幼儿之间也可以互相树立榜样,互相模仿。教师针对班上每个幼儿某一方面的特点来选择榜样,经常评出“小小安全员”“我是小老师”“最佳值日生”等,让他们互比互学,激起幼儿对榜样的敬佩和羡慕之情,学习模仿他们最接近、最具体的榜样,纷纷赶超榜样,使幼儿常常在这种良好的风气中熏染,并逐渐内化为习惯。

对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培养中,不要光注重知识技能,更要注重情感挖掘。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幼儿各种良好习惯养成要“动之以情”。爱心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和品格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内容,比如前几年,汶川大地震时,实验幼儿园的全体师生发起了爱心捐款,一同为灾区的孩子捐款。当孩子看见老师们把钱放入捐款箱时,他们也用那稚嫩的小手拉着父母到捐款箱前扔进零用钱。教师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出榜样,这是无声的语言,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教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单纯依靠成人的要求和说教,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幼儿的情感,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其由“知”生“情”,再由“情”促“行”。总之,只要用心去研究,做到有感,有效地渗透,长期坚持,潜移默化,就会使幼儿在踏雪无痕、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园共育,同步教育是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摇篮,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的形成和发展,同他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教育具有自然性、亲情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影响十分重要,只有家园携手,同步教育,才能矫正幼儿的问题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家园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构建良好的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有问题行为的儿童,其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态度和行为等都存在一些问题[5]。因此家庭里所有的成员都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家长不能以自己既是教育者又是家长的双重权威身份去压制幼儿,而应成为孩子的指导者、朋友和伙伴。虽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的环境影响在减弱,但是幼年在家庭中所受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我们应该让家长知道:家长对孩子精神上过度保护,如同身体上的过度保护一样,极大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不要因为孩子小,而想当然地一手包办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其实孩子虽然小,但学习新本领、认识新事物的欲望还是很强的,也许孩子一次是失败,二次还是不成功,但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都获得了比前次更多的经验,三次、四次以后就慢慢学会了。所以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需要,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2.通过各种途经宣传,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在改变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种途径的方式做好家长工作,使家长重视对幼儿的教育,达到家园教育同步。如在家长接送幼儿出入园时间,和家长做简单的沟通,互相反馈孩子在家和在园的真实表现;通过“家长问卷”“家园联系册”了解幼儿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生活行为习惯等,同时还要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和方法;通过QQ群、微信平台、短信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并指导家长如何对幼儿进行教育,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通过家访活动、开设“家长接待日”、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指导家长在家中应如何配合教师教育;通过召开家长会及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发现和总结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并及时推广,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克服各种不良的习惯或习俗,并使家长关心和支持幼儿园工作,保持家园密切合作。

3.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更好地为孩子服务

教师要努力做好家长工作,在活动中需要的一些信息资料和废旧物品等,动员孩子和家长一起搜集,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机会。其实很多家长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有的是医生,有的是体育老师,还有的是电脑专家……主动争取家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和特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如:在春秋流感盛行期间,请当医生的家长给孩子讲讲如何讲究卫生预防感冒;让体育老师的家长来幼儿园当“小小足球队”的助教,请当警察的家长给孩子演示活动中如何自我保护,并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安全演练……为了让家长们转变被动配合的观念,意识到家长和教师都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我们还向全园家长发放“征召志愿者”的问卷调查,了解家长的特长、兴趣,让更多觉得自己没有特长的家长参与到义工活动中,发挥普通家长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多形式的开展家长义工活动,建立一种特殊互动、信任和交流的方式,让大面积的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进而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助力。

总之,幼儿教育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3~6岁幼儿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关键期。这时期对幼儿的“问题行为”,不能采取放任自流或者回避的态度,而是要把握这个时期,及时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心理分析和行为帮助等方面入手,对幼儿施加影响,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这些孩子从“问题行为”中走出来,尽早摆脱那些不健康状态对其成长道路上的影响,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孙煜明.试谈儿童的问题行为[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4).

[2]〔美〕Eva Essa.幼儿的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M].王玲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春晖.儿童游戏心理治疗的技术与步骤[EB/ OL].[2014-04-14].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5D5C7NHsj-U90rLSRAfuu968FN1OOp5d_vF3cyj1ib3N hm6H35V0Fi4zANzeNP68i9-C0h4vkD0FdCrCXKZ6td8F Kjn8EINoUX8vazhKCI3.

[4]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李梅.近十年来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研究现状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

G61

A

1673-9884(2016)06-0096-04

2016-10-26

福州市闽侯县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5071)

陈佳华(1971-),女,福建闽侯人,闽侯县实验幼儿园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幼儿园家长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我爱幼儿园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上”幼儿园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