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校开设秦安蜡花舞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2016-12-09 02:54陈玮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秦安天水体育

陈玮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甘肃省高校开设秦安蜡花舞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陈玮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秦安蜡花舞是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将蜡花舞引入高校教学,不仅有利于继承、发扬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能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蜡花舞;高校;开设;实施

甘肃省秦安县古称成纪,有“羲里娲乡”之称,其间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散见各处。[1-3]秦安远古时期的居民所处的环境是“人民少而禽兽多”、“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因此,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他们必然经常会遇到当时人类认识能力无法解释的现象,遭受无法抗拒的灾难。为逢凶化吉、寻求安康,先辈们自然就会有形式多样的崇拜情结,如祭拜天神、太阳神、河神、山神等,通过多种祭祀活动,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健康长寿,国泰民安。[4]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民间一些封建迷信的祭祀活动逐渐减少,而这些祭祀活动以丰富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方式继承流传与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鞭杆舞、壳子棍、蜡花舞等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适合于自身生活方式的民俗体育活动。

蜡花舞做为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5-6]将蜡花舞引入高校教学,不仅有利于继承、发扬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能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一、蜡花舞的渊源

蜡花舞,又名蜡花灯、蜡花盆,是一种民间自编自演的舞蹈形式。根据《秦安县志》记载蜡花舞出现于唐宋年间,是一种具有近1000年历史的民间舞蹈,主要在天水秦安县郭嘉、吊湾一带流传。[1-3,7]蜡花舞起初是民间的女子歌舞,经常在节日和祭祀活动的夜间演出,由于表演者手托一盏类似莲花等样式造型的花灯,花灯内装有点燃的蜡烛,便于夜间表演,故称“蜡花舞”。蜡花舞最早来源于当地文人墨客吟诵的词赋,后来发展为舞蹈,主要是为了将词赋内容通过舞蹈表现出来,使词赋的内涵通过表演者的演绎使之故事化、形象化。为了能够进一步使广大人民群众看懂蜡花舞表演内容,蜡花舞表演开始时由一人弹奏三弦伴奏并伴唱,伴奏伴唱是以“秦安老调”中的曲牌“四六越调”为主,节奏抑扬顿挫,旋律迂回曲折,音域宽广纯厚,韵脚幽雅细腻。据记载,明代邑人胡缵宗罢官后回乡后创编的曲调“好山对面清如洗,远树当窗翠欲流”的诗句至今仍被传唱。在伴奏师空缺的情况下,舞者自己吟词清唱,并逐渐形成了现在这种在伴奏下“边唱边跳”和“边清唱边跳”两种主要表演形式,唱词可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来填词,主要有表达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畜兴旺的;有歌唱爱情反对封建制度的;有怀才不遇抒发豪情壮志的;有批判黑暗社会现实抒发对文明社会期盼的;有歌唱祖国繁荣昌盛的、歌功颂德等等内容的诗词歌赋。

秦安蜡花舞一直流传于民间,20世纪50年代,已发展流传到6个乡镇280余个村落。解放初期,蜡花舞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得以盛行,曾多次参加乡、县、市、省等民间活动演出,使蜡花舞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得到进一步提炼完善,使其具有了新的艺术光彩。1957年,秦安蜡花舞表演团体应邀参加拍摄了电影《万紫千红》等影视片。2005年7月,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上获优秀表演奖。2009年9月被甘肃省文化厅列入全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部门已对蜡花舞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秦安县文化馆、体育局为依托,由政府部门出资对蜡花舞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资金资助、生活照顾和精神鼓励,使他们专心研究蜡花舞,同时,还组织中青年蜡花舞爱好者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交流演出和研讨活动。

二、蜡花舞的表演形式及特征

蜡花舞表演时舞者左手托蜡花灯,右手挥动丝绸折扇,身穿大襟云边彩裙或色泽鲜艳的百褶长裙,佩带长尾辫子,人数少则几人,多则近百人。通常有小曲伴唱3人,板胡1人,二胡2人,三弦2人。舞蹈主要动作有“弓步绕扇”、“肩前推扇”、“下绕扇”、“高绕扇”、“背扇并立转体”、“三位抖扇”等,动作细腻多变,朴素优美,舒缓窈窕。队形整齐有序,舞队款步轻摆,翻转穿插,彩扇高旋平摆,花灯高托低绕,恰似花海起落,伴随乐器的节奏翩翩起舞。

现如今,蜡花舞多以农村社火的形式在家庭院落及村庄公共场所表演,表演人员已不仅仅限制为女性,为了演出需要而加入了男青年,增加演出的娱乐性,部分地方还在蜡花舞表演时加入唐僧师徒、弥勒佛和丑旦等表演角色,他们在其中即兴表演,耍丑逗笑,故意引起观众哈哈大笑,增加热闹氛围。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蜡花舞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之一种,它是羲皇故里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在传承天水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高校将首当其冲地为继承、发扬、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体育教师也要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使蜡花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提高和普及,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高校体育工作者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重担在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与探索,遵循科学的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筛选和改造,择优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中,使其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蜡花舞的价值功能研究,应用教学实验验证蜡花舞在体育教师和大学生以及周边群众中的喜爱程度,尤其是考察其在身体素质锻炼和身心愉悦方面能够产生什么样的良好效果。一方面探寻蜡花舞在新时期的发展之路,促进其与新的时代文明和体育精神有机融合和新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何更好地被引入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查找相关的信息数据。

2.实地考察法

对蜡花舞的发源地天水秦安县郭嘉、吊湾一带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相关蜡花舞民间艺人,为本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项目和内容,对所研究高校的60名体育教师和420名(其中男生109人,女生311人)在校一年级学生发放问卷。发放问卷480份(教师问卷60份,学生问卷42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46份,有效回收率92.9%,符合研究的需要。

4.专家访谈法

对高校从事蜡花舞研究的教师,以及从事体育管理的管理者和民间从事社会体育研究工作,包括擅长蜡花舞运动的有关民间艺人进行了访问,获得了有关蜡花舞研究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五、高校师生对蜡花舞认知结果的调查分析

1.学生对蜡花舞认知的调查结果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对蜡花舞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是蜡花舞在高校开展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对研究高校的420名学生进行示范性教学和知识普及,让被调查的学生基本了解蜡花舞后,做了如下调查。

由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87%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蜡花舞能够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增强交流、提高协作能力,将其作为体育课程引入是可行的,这表明了蜡花舞首先能够被学生接受。另外,近13%认为不可行的学生主要是男同学,他们认为蜡花舞运动运动强度不够。

2.教师对蜡花舞认知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蜡花舞引入高校教学比较认可。如表2所示,有49名体育教师认为蜡花舞进入学校课程教学可行,占调查总人数的81.67%.

3.实施蜡花舞教学后身体素质的变化分析

表1 蜡花舞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调查(n=420)

表2 教师对蜡花舞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调查(n=60)

为了使蜡花舞能够在学校体育中更好地得到开发与利用,2010年4月笔者通过对天水师范学院2010级公共体育课普通学生进行试验。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数值进行了比较,从试验结果数据分析,实验组学生的成绩要比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好,两者之间差异不是特别显著。说明蜡花舞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与现代体育项目相比差别不是很大。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比在学习现代体育项目时显得更加轻松、愉快,说明蜡花舞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表3)。

表3 实施蜡花舞教学后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分析

表4 体育课上教授蜡花舞后学生的兴趣动机结果分析

4.蜡花舞实验教学的指标评价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蜡花舞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持肯定态度,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动机,这说明,秦安蜡花舞作为体育课程在高校开设很受学生的喜爱。

六、结论和建议

第一,蜡花舞运动普遍受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与现代体育项目相比差别不大,但在调节大学生身心方面有显著效果,可以作为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推广。

第二,将蜡花舞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程资源,更能为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重要示范作用。

第三,建议将蜡花舞作为选修课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并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组织人力编写蜡花舞教材;同时组建蜡花舞表演团体,提供表演和比赛的宣传平台。

第四,建议开设蜡花舞的高校聘请秦安当地的蜡花舞艺人进校园,培训教师,担任课程,并对蜡花舞的创编进行指导。

[1]王文杰.秦安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243.

[2]孙忠尚.秦安史话[Z].秦安:甘肃秦安县志编纂委员会, 1995:96.

[3]胡政平.试论秦安古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地位[J].西北史地, 1998,(4):37-38.

[4]李振翼.伏羲庙与伏羲文化活动[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1,(3):61-64.

[5]王京.秦安小曲历史渊源与现状调查[J].文教资料,2009, (11):75-77.

[6]刘茂昌.大地湾民俗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 (11):36-37.

[7]刘大军,聂晶,等.伏羲祭祀乐舞——蜡花舞的现代体育文化价值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2):5-6.

〔责任编辑艾小刚〕

G85

A

1671-1351(2016)05-0111-03

2016-06-19

陈玮(1981-),女,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秦安天水体育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和另一个我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天水之镜像》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星光落你眼底,有我沉醉的笑容
各自远去,各自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