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16-12-16 02:53蒋小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理念教育公平

蒋小敏

摘要:新型城镇化促使农村生源、优质师资和教育投入向城镇流动,造成农村学龄人口和教育资源不断减少,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资源浪费、质量下降、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困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办学理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08-02

一、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冲击

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1]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2]。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其子女跟随父母进城学习生活,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为其子女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全家迁居进城陪读,这给城镇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造成教学用房、办公用房及学生的活动场所空前紧张。农村教育情况则截然相反,大量学龄儿童进城学习生活,导致农村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原来拥有数百人的学校现在骤减到几十人,有些年级只有几个人,甚至形成不少空巢学校,使得原本教育投入不足的农村义务教育又造成了新的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

1.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农村进城务工学龄儿童大量外流,给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带来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的困境。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地吸引广大农村学龄儿童进城学习,导致农村学龄儿童不断减少,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学区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教学资源的调配等工作,致使一些学校师生比例不合理,出现空余教室和过剩教师,教育资源严重浪费。不少教师因教学工作量不足,收入水平低,工作积极性受挫,缺乏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没有教师幸福感,不安心教育工作,教育教学质量自然不高。另外由于学校生源不够,一些教育教学资源、教育配套设施及场地因长时期闲置,缺乏有效管理,而不断折旧、不断破损,乃至于最后完全报废,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教育质量每况愈下。义务教育的生态环境堪忧。乡村青壮年教师出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出于对都市舒适生活的向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纷纷奔向城镇学校。广大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因优秀师资的不断流失使得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农村学校留下的大都是一些进取心不强、业务能力不精、工作积极性不高、年龄偏大的教师,他们知识陈旧,教育奉献精神不强,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倦怠的现象,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另外,广大农村学校师资流动机制不顺畅,刚毕业的大学生想进进不来,进来的又留不住人,教育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城镇学校由于大量农村子弟进城学习,造成城镇学校教学场地、办公场所、学生运动空间等空前紧张。然而一定时期内当地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是固定的,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其结果是农村学校因资金短缺,一些必备的、必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及时配备,从而间接地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3.影响教育公平。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公平性的特点。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有效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提高农村教育办学效率,在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合并、撤消了大量中小学校,这就出现了低龄学童上学过远的问题,且越是边远山区问题越突出。上学路程过远,经济负担加重,安全隐患等问题,自然造成中小学生辍学率较高,这样在教育的起点上就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投入不足和优质师资的流失,致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镇孩子同等的优质的教育成为空想,这就人为的影响了教育过程中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1.解放思想,更新办学理念。高度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农村要发展没有基础教育不行,因此,必须正视城镇化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的冲击。而推进基础教育必须依靠新的教育观念,把“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作为根本出发点,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想、创新意识的高文化素养的人才。所以农村基础教育要解放思想,更新办学理念,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结合各地的历史、文化、师资实际,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充分发挥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师的积极性,激活农村基础教育的功能,形成农村教育自身的特色,做到产学融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因此,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树立起正确的办学理念,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实践。

2.合理学校布局,注重教育公平。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3]。该决定实质上对“注重公平、兼顾效率”的办学方针做了很好的注脚,即将所有学校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之中,合理布局,防止因学校布局不合理,造成学生辍学和教育质量下降。在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的问题上,可建立薄弱学校优先拨款帮扶制度,财政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保障广大农村学龄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3.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人人享有公平、公正的教育。除了地方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以外,国务院应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因此,应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断吸引有志于农村教育的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农村教育输送新的血液。同时加快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享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义务教育。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6年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使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走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一方面,在广大农村地区办好符合现代要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教育;另一方面,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彻底撤除城乡分教的樊篱,打破户籍属地就读的限制,保护、鼓励和欢迎农民送子女进城接受优质教育,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同时,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广大学生学籍的自由转接提供便捷服务,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义务教育。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影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只要我们创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同时,兼顾教育公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6-04-01/doc-ifxqxcnr5170598.shtml

[2]张占仓.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困惑与创新方向[J].管理学刊,2014,(2):33.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384-385.

猜你喜欢
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理念教育公平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弘扬正能量的第一课堂
树立办学新理念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中职学校突出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初探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试论农村中学校长的学校管理对策
贵州农村各类型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