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新生入学心理干预模式探究

2016-12-16 04:03吴越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吴越

摘要:本文以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贯穿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必要性,分析了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实施对策,以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35-02

大一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大一新生面对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面临新的适应环境,往往会出现心理不适应的现象,在这一过渡时期出现的一些恶性事件引起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缓解初入大学时的学习压力、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及情感压力等,而积极心理学正是一门促进新生的人格发展,帮助新生学会积极生活、妥善处理各方面压力以及实现全面身心发展的学科。因此,为了进一步确保高等教育的有效性,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对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中有重要意义。

一、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贯穿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必要性

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其希望人们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目的在于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在面对困难时能以积极的心态妥善处理,这种积极的动机和情绪增强了对生活的积极体验。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能提高人的智慧,在处理问题时能想出新思路新方法,不以陈规束缚自己的思想。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贯穿积极心理学,从长远来看,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所产生的消极或负性情绪,增强克服困难的耐挫力,更有利于产生长久维持行为的动力。学生在积极情绪和心理的激励下,在学习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性格培养上能够保持健康的人格,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良好的修养和节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对学生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后提供暂时的补救和心理咨询,没有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心理解决办法,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较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展开教学时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积极的力量,挖掘学生潜意识中的积极潜能,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以帮助新生建立良好的心理行为模式为目的,而不是以克服和消除学生负性情绪为主,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新生在心理矫治的长远发展以及自我修复和康复的功能上有重要意义。

2.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校中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的光辉形象不能仅仅体现在教学成果丰硕这一方面,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良好心理行为的构建也要有严格的要求。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表率,以宽容、积极、正义等良好的美德和心理品质感染学生。对学生来说,要将积极的人格和心理渗透到学习生活中,学会在挫折中成长,在困难中砥砺人格,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会适应新生活,接受新朋友,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工作重点应是帮助学生进行合理自我发展规划,关注学生人格和品质的培养,让大学新生在新环境下与师生保持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学人文环境。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受多重因素影响,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道德、社会适应等方面。大学新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面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精力旺盛、情感激烈,思想和行为极度活跃。从身体发育水平上看,大学新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青春发育期,患各种身体疾病的概率比较低,但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学习方面,竞争压力和科研负担使大脑处于疲惫状态,精神压力增大,心理功能失调。

2.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原因分析。(1)性别差异对积极心理的影响。从性别差异来看,女生比男生心理更积极。由于社会文化以及生物学的影响因素,在学校和社会中,往往把女性看作是社会的弱者,这种现状和观念无形中给女性撑了一把保护伞,女性在学习生活中更容易满足和接受,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找到一定的途径进行宣泄和表达。经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获得的社会支持更多,拥有的正面情绪和心态高于男性。在学校中,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保护欲的驱使,男生的压力和责任也比较高,这种较高的社会期望值在一定程度上给男生带来了压力。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女生身上,认为女生的情绪多变,更需要照顾,但事实上,男生的危机干预总数远远高于女生。(2)专业差别对积极心理的影响。从专业差别来看,文科生比理科生有更积极的心理。由于专业设置的差别,文科生的思维与理科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在文科生中女生多于男生。文科所学习的文化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较之枯燥乏味的理科实验来说更有趣,在学校中,文科生的学科压力小于理科生,在课程设置方面,文科生的人文素质课程比理科生的多,在人文素养方面,文科生整体表现高于理科生。这种专业的不可控差异性造成了文科生比理科生有更积极的心理。(3)地域差别对积极心理的影响。从地域差别来看,来自城市的新生心理比非城市的积极。大学新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源,受经济水平的影响,各生源地的学生受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不一样,虽然目前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较之以往来说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很落后。来自城市地区的大学新生面对大学生活中新的环境所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差距不明显,但对农村地区的新生来说,在教育环境以及人际交往方面有较大的反差,这种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更需要得到提高和重视。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倡导学校教育的新模式。学校对大学新生入学的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校园文化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软实力的重要标准,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给学生营造家庭般的温暖。新生入学时,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张重要的名片,体现着学校的物质精神和人文情怀,因此,学校应在体现教育理念的同时重视校园的物质文化,设计工学合一、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轨迹的建筑物。与此同时,学校在新生入学后要举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为学生配备心理咨询的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运用团体辅导或个人辅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发挥各门学科的优势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联,在完成授课任务的同时做到寓教于乐,用教师的积极健康情感感染学生。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机制。学校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核心和关键,但对个体来说,一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这个外因来外化,更重要的是学生要通过自我教育完善积极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自我教育首先需要大学新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分析和评价,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尽快适应,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认知,在群体活动中挖掘自身潜能,树立自信,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每一件事,以此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承受压力,控制情绪,也可以向家人、朋友等宣泄自己的情感。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一事无成”。意志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磨砺。大学新生在开学之初就应把培养坚强意志作为大学阶段的一项任务,为自己树立目标,设计自己的未来蓝图,在充实的生活中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用积极的行动战胜不良情绪,用顽强的意志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用乐观的心理享受健康幸福的大学生活。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建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新主张。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还应将积极心理学贯穿于家庭社会中,建立一种学校、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需要父母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不能用传统严格的“家长制”模式与学生相处,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对学生来说,家长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父母应将只注重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转变为重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强化其教育责任。孩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父母在这期间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当学生与家长吐露心声时要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沟通,帮助孩子渡过心理的难关,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2]李金珍,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