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人文思想的精义与历史影响

2016-12-16 04:03郭歌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人文思想思想文化孙中山

郭歌

摘要: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早年曾接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接受过深刻的近代西方教育,他一生抱着爱国、救国、治国的强烈思想愿望,力图效法西方国家,能在中国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并努力提高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水平与素养,大力发展经济与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人文思想;思想文化;孙中山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82-02

一、孙中山人文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多次游历欧美,接受了西方国家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但他在接受中加以改造和发展。他提倡的三民主义,反映出积极的人文精神,他强调要恢复民族精神中的传统道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等,并由此而赞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及其孔子的道统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政治哲学,等等。孙中山积极赞成传统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在孙中山的人文思想中,既有现实主义,也有理想主义。他有许多积极的、进步的思想品德,特别是他始终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些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孙中山认为,人类的天职“最重要的,就是要令人类社会,天天进步。要人类天天进步的方法,当然是要合大家的力量,用一种宗旨,互相劝勉,彼此身体力行,造成顶好的人格。人类的人格既好,社会当然进步。”所以,孙中山对塑造人格特别重视,认为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完善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所运用的完善的教育方式。那么,如何区分人格的高尚和低劣呢?“塑造高尚的人格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前提。人类高尚人格的塑造,需要兽性的减少,人性的增加。泯灭了兽性,当然人类不会再出现‘恶。社会满是人性,道德会自然高尚,所有的事情必然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日日求进步。”尽管孙中山回避了人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属性问题,但他认为人性与兽性的对立,其实是利人和利己的对立,认为如果心里处处为别人着想,自然会产生善,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如果一切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自然会产生恶,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提倡人类要努力增加人性,减少兽性,发扬高尚的品格,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是对人类高尚人格的呼唤和造就。

孙中山一贯主张以人格治国。他说:“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我们要造成一个好国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要塑造高尚的人格,当以修身为本,从自己方寸之地做起。”孙中山非常强调革命者应该注意自身的道德砥砺和身心修养,进行自我“心理上的革命”,并通过不断的磨炼和改造,“把自己从前不好的思想、习惯和性质,像兽性、罪恶性和一切不仁不义的性质,已改革除。”要克服自私自利之心,树立“公共心”,“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在改造中国社会的运动中实现人格的升华。而孙中山本人毕生为国民革命百折不饶,奋斗不息,为振兴中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人格和完美的情操。

孙中山不仅是一个身体力行的革命实践家,而且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孙中山先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道德已经深深地进入了孙中山的人文思想,而且思想道德也深深地影响着孙中山对社会改造制订的方案,这主要是因为孙中山一直以来都深受西方基督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他十分强调在国家的发展中、公民的斗争中以及历史的发展中,伦理道德所发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其整个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中孙中山的伦理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促进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在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孙中山人文思想的精义

孙中山的人文思想可以简略的概括为自由、平等、博爱。在孙中山这里,这一思想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是孙中山人文思想的核心,而且精确地表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精髓。

孙中山先生人文思想的核心是“自由”,这里的“自由”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所说的“自由”,其区别主要表现为: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里,“自由”的主体是个体意义上的“人”,而孙中山先生“自由”的主体是集体意义上的“民”,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比较重视集体、社会,这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孔子认为:“仁者,人也。”这里的“人”指的是集体的或社会的“人”;“仁”者,也就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孙中山的人文思想,深扎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他所说的“民”,与儒家思想意义上的“人”相似。

在孙中山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中,“平等”是仅次于“自由”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借鉴于西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但是,孙中山先生所谓的“平等”与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也是不同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主要以西方的个人主义为基础。西方的个人主义,体现的是一切以个人主义为根本出发点。所以,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而形成的“平等”观,其“平等”可理解为人人都有权利争取和扩大自己的个人利益。因此,在这种“平等”的背后,必然充满因个人利益的冲突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因此,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的“平等”口号,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竞争”。它反映的是近代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要求和利益。而孙中山先生的“平等”思想指的是对“竞争”的反对,提倡“互助”。孙中山认为:“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调和”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孙中山先生“互助”思想的内在前提。他认为,“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的“平等”思想旨在对人们的统一以及调和的宣扬。

在孙中山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其“博爱”思想更大程度上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我国古代的博爱思想是不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之博爱思想。中国古代博爱思想属于封建主义的“三钢”、“五常”之名教,是为封建君主制度服务的;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中的“博爱”,则是服务于西方资产阶级制度的,其提出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

总之,经过改造的自由、平等、博爱观,是孙中山人文思想的核心和精义。当然,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观念也存在不完美的地方,甚至不乏互相矛盾之处,但是,这些都不影响其观念对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和激励作用,甚至更提高了其在中国求富强的探索中所拥有的地位和影响。

三、孙中山人文思想历史影响

首先,孙中山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着以仁爱求人和,以人和求民生,而以民生的解决为旨的精神,这一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的,因此有其可取之处。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其内部保持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高速发展。同样,一个民族,只有保证民族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才能使其永葆青春。

其次,孙中山的人文思想实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爱的关系,使社会充满爱。在孙中山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关系是实现物质合作的经济关系的基础,进而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从而获得其生活的自由。这一思想对于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经济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再次,孙中山的人文思想对于推进中国民族意识的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使人们感到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在这种社会意识之下,国民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逐渐发生了变化,古老的中国出现了一派崭新的生活风尚。

今天,博爱、平等、自由的思想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重新审视其深层的内涵,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博爱、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对中国的社会和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温和借鉴孙中山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十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人文思想思想文化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思考
国学教育热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新的认同分析
浅谈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新途径
论语文教学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新形势下,增强宣传文化工作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浅谈怎样做好企业党建思想文化工作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与价值观培养的探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现代人文之美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