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机实证分析

2016-12-16 04:03钟利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信仰动机马克思主义

钟利红

摘要:设计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调查问卷和疏离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调查问卷,对全国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因子得分均值分析得出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四个因子:理论魅力、学校教育、媒体社交、榜样示范;大学生疏离马克思主义的四个因子: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国际环境、理论认知;以及各个因子的得分均值。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08-03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信仰信念发展构建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未来。而作为未来的高层次人才,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分析、审视青年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探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机,在此基础上探索更为有效性的教育措施,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养实现“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的合格接班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研究综述

1.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部分学者采用了问卷或实证的途径对影响因素进行收集、分析和总结。如李俊卿对北京市18所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实证分析阐释目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影响因素、信仰差异等问题。刘国栋通过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西方社会思潮、当前教育体制、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影响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部分学者进行理论和经验的分析,如徐秦法、田莉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主要是由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及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新变化所引起的。李艳、陈媛等通过对近年学者的研究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主观因素。从以上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基本集中在理论经验研究和简单的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上,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分析,但大多研究都基于学者的理性推断,而缺乏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主要动机因子,并对各因子的得分均值进行量化,得出各因子的权重。

2.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学者们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对策。如刘燕、宋进从主体间性视域探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方法、文化构建和实践方式;陈中奎、徐星从“知”的深入、“情”的内化、“行”的力量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回归和巩固。岳杰勇从信仰生成的内在机制角度认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是依次上升的三个机制,分别是理性认同、价值共鸣和精神激发机制。此外,还有学者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论”的视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角度、“‘微传播语境”的视域等维度,探讨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不同策略和途径。本文提出的对策将从分析得出的动机因子和各因子的权重大小进行探究,力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设计

基于前期文献研究,加之对一部分大学生的访谈,最终确定了共32条测量项目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动机”问卷和33条测量项目的“大学生疏离马克思主义的动机”问卷。问卷采用5分量表,1表示“很不同意”,5表示“很同意”。

本文通过问卷星(www.sojump.com)问卷调查网站,对全国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最终获取有效样本319份。

本文运用SPSS 22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进行因子合适性测试,然后剔除大多数的被试者不认同的测量项目。完成上述数据处理后,对量表中的剩余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数据处理

(一)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动机分析

1.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剔除标准对测量项目进行精简,结果如表1所示,15个测量项目可以归纳为4个因子,分别是理论魅力、媒体社交、学校教育和榜样示范,15个测量项目与4个因子之间的归属关系较为明确,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4,且未出现跨因子现象,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因子结构。信度检验表明,各个因子的Cronbach α组成信度皆大于0.6,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85,信度较为理想。

2.信仰动机因子得分均值分析。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动机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4个因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媒体社交环境的影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优秀人物的榜样示范。在此基础上,对4个因子进行得分均值分析,其中理论魅力的认同度最高,均值高达4.05;其次是学校教育,均值为3.55;媒体社交和榜样示范分别为3.24和3.11。

(二)大学生疏离马克思主义的动机分析

1.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前,对测量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剔除标准对测量项目进行精简,结果如表2,14个测量项目4个因子。从测量项目可将4个因子概括为理论认知、社会现实、国际环境和学校教育,4个因子初始特征值分别为3.629、1.794、1.483和1.232,因子旋转后解释变异量分别为17.815%、17.390%、11.724%和11.198%,累计解释变异量为58.127%,这说明14个测量项目与4个因子之间的归属关系较为明确,量表具有良好的因子结构。信度检验表明,各个因子的Cronbach α组成信度皆大于0.6,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65,信度较为理想。

2.疏离动机因子得分均值分析。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不到位,当前中国存在的社会现实、国际社会主义的低潮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学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基本上概况了大学生疏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影响因素。对4个因子同样进行得分均值分析,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同度最高,为4.15,表明:上学难、就业难、房价高、贪污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社会现实问题是导致大学生疏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因素。学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单一、枯燥、低效占第二,大学生对该项的认同度为3.93;另外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误解也是当前大学生疏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因素,认同度分别是3.25和3.15。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不信仰的不同角度的动机调查,对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认为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在对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调查中,得分均值最高的因子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而且在疏离的动机调查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空洞的理论”、“过时了”、“不能提供精神安宁”等错误的理论认知也是重要因子。可见,认知在信仰以及不信仰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让青年大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并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这仍然是我们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

2.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对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的正面、主渠道熏陶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影响是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另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对大学生疏离马克思主义的调查中显示:“学校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因子之一。他们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跟现实脱节,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在新形势、新任务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环境的校园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都应加大改革创新。如何将灌输变渗透、将被动变主动,关键在于有无较好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否利用微视频、微课堂、微信等一些新媒体、新技术和一些新语言来承载,也是大学生能否亲近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因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步,才能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3.提高大学生客观看待现实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如小部分党员的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现象,这些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党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如何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把握全局、辨清真伪、正确看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坚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重大课题。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后对反腐倡廉重磅出击,并常抓不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重点解决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同时,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学生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以及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和信念,提高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注重榜样示范教育作用。调查显示,偶像英雄人物的感召、某些教师的人格魅力或是亲朋好友的影响也是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因子之一。因此,先进人物或模范事迹的榜样作用和辐射作用是提高和改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途径。榜样,一要有典型的先进人物,这是偶像、理想、目标;二要有老百姓身边的高尚思想,这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三要有大学生身边的模范行为,接地气、易模仿。这样的榜样不仅可敬,也可亲、可爱、可信,才能真正发挥榜样的影响力。

5.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环境。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网络正负信息的鱼龙混杂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疏离的因素之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主流媒体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内容篇幅、社会马克思主义环境的感染,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信仰状况的渗透力越来越明显。可见,当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非高校一己之力可以完全实现了,这是思想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新旧媒体、网络、社会和学校形成一致合力,抵制不良信息,让马克思主义相关信息占据制高点,共同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俊卿.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大学生信仰的调查[J].学术论坛,2012,(7).

[2]刘国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4).

[3]徐秦法,田莉.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根源探析[J].人民论坛,2011,(2).

猜你喜欢
信仰动机马克思主义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