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偏差行为研究

2016-12-16 04:03苗乔乔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青少年

苗乔乔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青少年的行为越来越自由化,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评价准则对他们的约束也渐渐弱化,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出现各种偏差行为。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表现特点、原因及如何预防和矫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11-02

一、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界定

中外学者对青少年偏差行为都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但如何准确的界定这个概念,当前还无定论。教育教学中,我们普遍认为,学生违反学校纪律,违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例如,旷课、旷宿、迟到、早退、抽烟喝酒,打架等,虽然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但还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叫做偏差行为。

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偏差行为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挫折与干扰,内心需要无法实现,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或者失意等消极情绪,有些青少年甚至表现为孤僻、狂躁、冷淡、自卑、自大、骄傲等性格缺陷。

社会学认为,偏差行为也称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被判定为违反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

综合各种观点,我们将青少年偏差行为界定为: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由于受到挫折与干扰,自身需求无法满足,从而产生焦虑、孤僻、自大、骄傲等负面情绪,这种负性情绪使个体产生危害自己、他人或者社会的行为。

二、当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特点

从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表现中概括出以下特点:(1)随意性。在外因的诱发和刺激下,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往往会感情冲动,考虑问题不周全,从而选择不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计后果。究其原因,是因为青少年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意志薄弱,心智还不成熟。(2)模仿性。青少年的独立性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水平还不高,他们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喜欢模仿,再加上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可以快速的获取网络资源,他们不加辨别的、盲目的去模仿电视电影里的某些行为,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3)连续性。有些青少年存在侥幸心理,他们偶尔产生的偏差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惩罚或者侥幸逃脱,这使得青少年觉得有机可乘,以后仍可以产生偏差行为,慢慢的这种偏差行为就变成了习惯,很难矫正。(4)叛逆性。青少年期是人格社会化的上升阶段,一方面,他们希望独立,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别人的更有创意,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人格能够被成人认可和尊重,所以导致他们不希望自己被成人管束,一旦他们的不良行为被约束和管教时,他们就会采取反抗的方式对待。

三、青少年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因素。首先,受年龄阶段的影响。根据埃里克森提出的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他们的身心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也是人生的转折点。而此时的青少年无论是社会适应能力还是应对挫折的能力发展都不成熟,从而比较容易产生偏差行为。其次,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完善。青少年很少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没有全面的观察自己也就不能深刻的进行自我分析,从而无法形成适当的自我评价。很多青少年的问题都是自我评价过高或者过低,自我评价过高的青少年会比较自负,听不得别人的建议,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勇于挑战权威,犯了错误也不服从管教;而自我评价过低的青少年可能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同时,他们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水平也不高,容易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再次,不正确的归因。社会心理学认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者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和分析的过程。归因反映了一个人的态度。心理学家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分为环境与个人、内因与外因,环境因素如他人、运气、奖惩、学习难易等;个人因素如动机、人格、态度、能力、努力等。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例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可能由于个人因素:不努力,没兴趣,不聪明等;也可能由于环境因素:考试内容太难等。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往往习惯把行为原因归为环境因素或者外因,认为出现问题不是自己的错,都是外界环境的问题,从而产生不合理归因。这种归因的偏差往往会导致他们采取盲目、情绪化的行为来对待人和事,从而导致偏差行为。

2.人际关系因素。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跟同龄人的交往活动成为青少年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并且,青少年也特别重视跟同龄人的交往,他们也许不会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感到伤心难过,但却会因为跟同伴相处不好而感到孤独寂寞,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同伴交往。所以,同伴的影响甚至超出了父母和教师,他们更愿意把内心世界向同伴敞开,因此,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3.家庭因素。儿童最初的生活场所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首先从家庭开始,因此,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1)权威型教养方式是理性、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尊重理解孩子,他们会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父母对待孩子是热情的,积极的,能根据孩子的需要给出自己的观点。另外,他们对孩子也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表现给予奖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是很少会出现偏差行为的。(2)专断型教养方式强调的是服从。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甚至干涉孩子的所有行为。这一类教养方式是高控制的,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情感方面冷漠、忽视,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他们会很愤怒,会严厉惩罚,甚至会有暴力行为。(3)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常表现为放任儿童,对儿童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几乎所有事情都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在这类教养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他们往往做事不考虑别人感受,没有责任感,易冲动,攻击性强,唯我独尊,所以产生偏差行为的可能性很大。(4)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缺乏积极的情感,同时也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之间互动较少,对孩子缺少关注,对孩子的行为也缺乏反馈,容易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对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会做出回应,但对于孩子的那些需要长期养成的习惯和目标,父母却很少关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也缺乏热情,跟放纵型和专制性一样,青年期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4.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传媒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已经离不开网络传媒,它已经成为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多元化的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模仿的途径,有些不良行为也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差行为也是可以经过观察学习到的。青少年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接触具有导向偏差的内容,自然就容易产生偏差行为。

四、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对策

1.消除心理障碍。尽量消除有偏差行为学生的对立情绪,让他们尽可能的能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有偏差行为的学生往往有戒心、心虚,有敌意、敏感,担心受到别人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不重视自己,甚至有意为难自己,把教师对他们的宽容理解成放纵、不关心,导致他们不愿意接近教师,对教师采取沉默、回避、甚至对抗的态度。

2.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宣传。对于偏差行为,仅仅使用德育有时候已经不起作用了,这时候就需要法制教育的渗透。德育应与法制教育相配合,双管齐下,以约束青少年的偏差行为。

3.优化社会环境。青少年之所以产生偏差行为与社会不良诱因是分不开的。政府部门要下大力气来整治社会不良风气,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宣传部门要多出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报刊书籍和电视作品,起到正向引导作用。此外,相关部门也要对学校周边环境严格把守,以防社会不良分子教唆、诱导青少年参与违法活动。

参考文献:

[1]徐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网[M].社会科学文成出版社,2003.

[2]追格拉斯·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3][法]玛丽·杜里一柏扛等.学校社会学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