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竞争的高校视角

2016-12-18 13:02王淑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思想工作教师

王淑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竞争的高校视角

王淑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文化全球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对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新兴信息载体。国家、组织、公民之间的网络竞争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网络意识形态竞争堪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具有迅捷性、扩张性、隐蔽性、渗透性等全新特点。高校的特殊角色和职能决定了其在网络意识形态竞争时代的特殊地位。提升和固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竞争的话语权和主导权,需要在高校构建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高校立德树人宗旨和职能要永久固化,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竞争;高校大学生

一、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崛起和强大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各种挤压、攻击和诽谤中国的言论不断出现,西方的“西化”和“分化”战略长驱直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政治思潮深深影响着党内、国内各阶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马克思主义有失去话语权的危险。基于此,新一届党中央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其视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管理权和领导权。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他在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它防线也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高校作为传播推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意识形态和多种政治思潮的激烈竞争中,必须发挥正确的思想和舆论导向及教育规范作用。在2014年12月28日召开的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2]。可见,全党全国上下都要对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有正确和清醒的认识,并自觉将其提升到党和国家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加以对待。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竞争的表现

(一)多元政治与社会思潮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整合

新的历史时期,网络意识形态竞争堪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具有迅捷性、扩张性、隐蔽性、渗透性等全新特点。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最大消费群体,信息的发达和及时迅速,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各类信息资源的便捷通道,同时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深深打上了网络媒体竞争的时代烙印。各种即时通信工具,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人际关系带来了颠覆性变化。之前以课外教学活动、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氛围,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主场地位,大学生在虚拟世界投入的情感交流正日益增多,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各种网络媒体以其信息的高度开放性和自由选择性征服了青年大学生,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纷纷涌入,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想对高校师生的传统价值观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3]。归根结底,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正试图对中国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战争。这种“战争”的锐利武器就是传播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主题的西方各种政治和社会思潮,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

(二)高等教育的市场和就业导向弱化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宗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大众化,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大幅上升。根据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到364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262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4]。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导致了很多高校面临办学条件不足、师资力量短缺、专业设置实用化、人才培养技能化、教师考核科研化、高校管理行政化、教学改革主观化等弊端和问题。为应对角逐激烈的高校排名等政绩考核,一些高校忙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拉大项目,建高水平实验室,扩建新校区,以壮大办学实力。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也越来越趋向单一的科研指标,教师被紧紧地束缚在论文、立项和评奖的科研业绩中,导致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无暇顾及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形成,高校的立德树人和教师的教书育人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就宣传思想工作而言,一些高校的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的,而不是方向引领和思想指导。一些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对新时期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缺乏政治上的敏锐判断,对中央接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没有引起思想上的足够重视,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学习研究和落实相关精神,对领导班子和学生管理人员政治素质逐渐下降、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发表负面言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诚信意识缺失、校园内的学术浮躁和浮夸风泛滥等现象,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和警惕。社会主义大学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对其个人和整个社会健康发展为什么至关重要?是着力于培养产品流水线上的熟练技工,还是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是教书育人还是科研业绩?这些可能都没有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一些高校管理者优先加以思考的问题。

(三)各种网络社交新媒体对高校师生表现出强劲的吸引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与互联网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2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5],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当前,25岁以下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淘宝、微博、微信、微商、论坛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忠实消费者和使用者。随着高校的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就业管理逐步纳入网络系统中,高校师生对网络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化。在教师和学生浏览获取的网络资讯中,不乏西方的多元价值观和社会负能量的传播、各种自由言论的宣泄和各种生活方式的交流。如果有组织机构或网络达人有意识地推动或炒作某些信息的传播,发表不负责任的评论等,就更容易引起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兴趣,也会不假思索地跟进和传播。一些大学生被诸如价值取向的“非主流”、思维方式的“反理性”、语言表达的“无厘头”、审美情趣的“娱乐化”等五花八门的网络文化深深绑架了,尽情在消费享受着这些“网络快餐”,形成了高校课堂上独特的“低头族”现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教科书、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自习室等学习资源和途径受到冷落和挑战。

再就教师方面而言,现在的高校,70后,80后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相比50后、60后,这些教师学历较高,思想活跃,很多人还有海外学习经历,对新思想新信息接受较快,参与意识很强,最容易受到西方的多元政治与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青年教师也非常关注国家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但很多人不能辩证地看待当前存在的政治腐败、贫富分化、社会焦虑、外交斗争激烈等国内外社会现实问题,常常是放大了负面信息,无视或者忽视了正面信息。一些教师或者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者是在单位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是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等情况下,将诸多负面情绪情感和思想言论带到课堂和其他公开场合,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尤为推崇,对国内政治、经济、民生现实多有贬低责难。这些对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必将产生负面影响,对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带来消极作用。

三、提升和固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竞争话语权和主导权的现实思考

(一)构建党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

建党90多年来,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成功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同样要强化党的领导权,构建党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19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6]。针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动向,《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要完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机制,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保证监督作用,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加快推进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要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这项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6]。因此,正视网络媒体激烈竞争背景下多元文化和多种意识形态的冲击,构建党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坚持和固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期我国宣传思想工作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高校立德树人宗旨的永久固化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使命。而教育的本质是把受教育者从黑暗引向光明,从低俗引向高尚,从虚假引向真实。这其中的灵魂和宗旨应该是立德树人,高校所有的职能和使命都最终归结于此。2014年12月29日,在全国高校第二十三次党建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高校要转变过分以社会需求和市场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避免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功利化、行政化、主观化倾向,重新反思新时期的大学精神和大学责任,思考大学的人文精神、文明传承、警醒社会、理性批判与建构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和百年大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真正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切忌定就业指标和各项排名,彻底让高校“去行政化”,形成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专家治教、教授治学的良性办学生态。高校的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不能过分追求短期的市场效益,因为高校不是社会培训机构,一届学生最低四年的培养周期已经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而百年树人的教育规律更不允许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必须首先“去行政化”,不能每个聘期甚至每个学年都给教师规定刚性科研指标,导致一些教师为生存疲于奔命,甚至无奈去突破学术和师德底线,无形中助推了当前高校的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高校必须遵循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切实保障教师的各项权益和学术自由,增加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避免教师的“工具化”和“流水线化”。要让教师的精力回归课堂教学和教书育人,让高校教师的科研变成个人兴趣和灵感的自由激发、知识分子警醒社会责任和做人良知的内在驱使,这样的科研成果才会真正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造福子孙后代。一句话,高校的立德树人宗旨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心中永久固化,变成国家、社会和高校自身的文化自觉。让文明传承和科学精神的培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优劣的公认标准;让师德师范师表成为评价高校教师的最高、最权威标尺;让谦恭尊礼和感恩报国成为评价学生的最基本准则,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出路和希望。

(三)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

如前文所言,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所以,我们要像重视信息技术安全一样,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可以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没有国家政治制度和整个社会的安全。我们建设网络强国,在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构建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7]。就高校而言,同样也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高校要重视各种官网平台建设,及时传递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道德正能量,对来自国内外社交平台上的各种负面新闻及时澄清和批驳。高校宣传部门和网站中心要确保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的专职人员做网络治理工作,及时推出求是网、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站的权威资讯,向全校师生推送一些微信微博订阅号,包括主流微信平台和一些知名的哲学、经济学、史学、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资讯平台。在内容和形式上注意反映国家内政外交的发展动向和高校师生的舆情民意,突出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宗旨。对校园BBS等非官方论坛及时加以关注和引导,有些能代表广大师生利益和心声的正当言论要高度重视,同时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化解积怨和矛盾。注意及时疏导教师和学生中的负面信息和情绪,发现影响面很广的言论信息要加以警惕和关注,并做出妥善处置。

[1]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DB/OL](.2013-08-20)[2013-08-20].http://www. china.com.cn/news/politics/2013-08/20/content_29776139. htm.

[2]习近平.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2-30(01).

[3]王淑芳.国家软实力竞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2(2):15-20.

[4]孙乐琪《.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今出炉,我国高等教育跃居世界中上[DB/OL].(2016-04-07)[2016-04-07].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737126.html.

[5]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6-01-22)[2016-01-22].http://www. cac.gov.cn/2016-01/22/c_1117860830.htm.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DB/ OL].(2015-01-19)[2015-01-19]. 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c_1114051345.htm.

[7]习近平.在第二届全球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01).

(责任编辑郑艳凤)

D64

A

1672-8254(2016)05-0022-04

2016-04-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2YJA710070);辽宁省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网络媒体竞争背景下我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6lslktzimks_04)

王淑芳(1965—),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工作教师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最美教师
思想与“剑”
教师如何说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