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青年教师道德信仰意识弱化的表现与成因

2016-12-20 15:27吴振浪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弱化青年教师成因

【摘要】道德信仰是对善的终极追求,当代青年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的主力军,其对道德的信奉程度关系到自身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当前青年教师在道德信仰方面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基于其道德信仰意识弱化的表现进行了成因分析。

【关键词】青年教师;道德信仰意识;弱化;成因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信仰被古今中外各个学者名流赋予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涵义。马克思认为人类信仰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在《辞海》中信仰一词指“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准则”。《哲学大辞典》中指出信仰是“人们对普遍性和终极性价值的敬服和践履”。当信仰成为价值选择的精神活动时,其与道德的关系就再也无法分离。主体只有将道德价值追求内化为自我情感,道德才会发挥其功能,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信仰是道德固有的本质属性。当代青年教师作为社会道德任务承担者,其对道德的信奉程度关系到自身的道德认知与行为。那么,何谓道德信仰?

一、道德信仰的涵义与特征

道德信仰简单理解就是对道德的信仰,对善的终极追求。在《价值学大辞典》中对道德信仰的理解指“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学者黄明理认为“道德信仰是基于人们对道德对于自我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认知,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和付诸道德行动的特殊情感”。综合看来,道德信仰是指个体依靠内心信念和情感,对社会道德目标和要求的追寻与遵守,对理想化道德世界的信奉并能积极主动践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观念。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信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1、广泛性

道德信仰的广泛性指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类生活离不开道德活动,而对于道德的情感同样也不可能离开道德信仰意识。道德信仰是一种古老的道德情感,具有渗透到任何学科的领域的功能,其也渗透到的社会关系的各个角落,马克思曾强调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当代青年教师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其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始终存在道德信仰的影子。

2、自觉性

青年教师作为当代各级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其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时代气息,对待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富于创新。从道德活动中来看,青年教师相比以前学历层次较高,对道德理论的学习相对更充分,道德认知能力较强,当其生活阅历与内在道德需求相一致时,会在内心形成积极的道德自觉意识,这与传统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慎独”思想具有契合之处。

3、稳定性

道德信仰具有结果的稳定性,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外在道德理论式说教,道德信仰的形成是由内至外,是受教育对象发自内心对道德的一种信仰与追寻。青年教师一旦形成道德信仰,就会在心中扎下根基,并逐渐认识到自我的道德责任,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行为的自我评价,符合良心的道德行为会让主体感到欣慰愉快,不符合良心的失德行为会让主体产生内疚和羞耻感。

二、当代青年教师道德信仰弱化的表现与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情感也随之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的活跃让人们把更多目光投向了经济,部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逐渐荒芜,其道德信仰意识逐渐弱化表现如下:

首先,道德信念动摇。青年教师通过学习道德规范与原则,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同时又是一个尚在成长成熟中的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度,但身处变革之中,对待不良道德难有正确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良风气的侵害,导致道德信念动摇。

其次,道德情感冷漠。比如部分青年教师对于国家大政方针总是显得漠不关心,甚至经常在公共场合发表不当言论,对于爱国主义精神持有讥讽的态度;在与他人交往方面,缺乏真诚,不懂得珍惜与他人的人际情感。尽管一些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却疏于践行,在突发事件前总显得有些冷漠,事事总考虑自我利益,患得患失。

最后,道德知行不一。不知而行,部分青年教师在根本上并不知道自己践行道德的原因,只知具体的道德规范,而不知其背后的道德价值,这种道德行为是被动的,一旦外部约束消失,这种道德行为就会缺少持久性。知而不行,部分青年教师具有成熟的道德认知水平,但在道德生活中缺少实践。例如在公交车上明知自己应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但为了自己的便利舒适而不愿起身。而出现这些现象的成因分析如下: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代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家长认为子女的道德教育是学校的任务,甚至还有少数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子女的不当行为采取纵容态度,出于宠爱而不加管教,让一些大学生养成犯错父母总能宽宥自己的惯性思维。这些家庭责任教育的缺失从一开始就导致一些当代青年教师道德信仰意识发育不良。

2、社会环境的熏染

一方面,多年来的正面道德教育看似正确引导了青年教师的道德价值观念,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年教师的道德信仰,当代青年教师在正面道德的弘扬下成长,缺少对负面道德现象的接触,道德责任意识的形成过程必然阻碍重重。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的不良现象,如分配不公、腐败之风让原本满腔奉献热情的青年教师产生不满、抱怨乃至消极冷淡的道德情绪,这些都在弱化青年教师的道德信仰意识。

3、学校德育的守旧

青年教师在承担起德育工作之前,是以受教育的角色接受学校德育。当代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沿用传统方式,如以成绩考核来进行道德评价的陈旧方式等,使得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脱离,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的青年教师们,往往认为自己只需要熟记道德理论知识即可,而无需道德行动,陈旧的培养方式更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这些都在滞缓当代青年教师进行道德信仰意识培养的步伐。

4、青年教师自身因素

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不同于以往任何青年教师,其在道德方面具有从众心理,这加深了青年教师对群体的依赖,导致个体缺少责任感,并削弱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不利于青年教师的道德选择。当代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道德观念同其他任何群体一样,都具有正负双面效应,青年教师在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惯于模仿,简单适应甚至产生道德懒惰心理。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人民出版社, 2012,1.

[2] 魏长领. 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M].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 檀传宝.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4] 李德顺. 价值学大辞典[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5] 黄明理. 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6.

[6] 任建东. 道德信仰:道德建设的本质与方法[J]. 唐都学刊, 2006(1).

[7] 李德顺. 价值学大辞典[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90).

[8] 黄明理. 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6(73).

【作者简介】

吴振浪(1989—),男,安徽颍上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弱化青年教师成因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永续债的资本弱化问题探析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浅析当代藏语使用弱化问题及其对策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