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

2016-12-21 09:38李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厄运诺贝尔思维

李芳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正因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潜意识存在,课堂提问当然就变成教师主持的猜谜语活动。教师主宰课堂走势不说,还限制学生思维方向。培育学生主动思维学习习惯,只成为一句教学标语。所以,改变提问方式,激活课堂学习气氛,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巧设意境。激活问题思维

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是最一般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师提问的目的当然是调动学生思维,完成学习任务,如何设计问题,从什么角度切入,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问题、教材、学生如何融合,这些是我们教师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讲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我看过一些课堂教学设计,有些问题的提出都是程式化的:厄运是什么?是谁遭到厄运?他是怎么对待厄运的?你说说谈迁是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感受?像这些问题,很多学生根本就不需要怎么动脑子,更不需要动感情,就能轻松回答。而我在处理课文之前很严肃地对学生说:“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昨夜下大雨,办公室窗户没有关,我们的作文本全部被雨水淋坏了。没有办法,只能换新作文本,我们要利用今天课余时间把作文全部补齐。”教室里一片哗然,同学们怨声载道。有的开始愁眉苦脸,有的怒气冲冲。我看时机已到,就笑道:“同学们遇到这么一点不幸就承受不起,要是碰上谈迁那样的厄运该怎么办呢?放心吧,你们的作文本好好的,我只是想你们体会一下谈迁的心境。”在这种情况下再进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学习,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心理体验,不管教师设计什么角度切入,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有根之水,学习效果自然也是值得期待的。

教学参考和一些教辅资料上有许多问题设计,很多问题的创意性毋庸置疑,可我们有自己的现实情况,生搬硬套未必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们还是要在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

二、角色轮换。体验问题个性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自古以来的老规矩,大家已经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如果来个反转,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来回答,恐怕有些人就无法接受了。学生问老师问题并不新鲜,但那是学生有疑惑才问老师的,老师是站在制高点上指导学生思考的,这种形式不算真正的“提问”。我们都见过新闻发布会,记者们想方设法提出问题让官员回答,甚至会出现官员无法作答的情况,于是乎“无可奉告”就成为挡箭牌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能学习一下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在熟悉教材之后,向老师提问,所有的问题都由老师来回答,那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在学习《诺贝尔》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做了一次尝试。在处理完字词、朗读、课文感知之后,我宣布:“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是不是觉得老师该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了?这次咱改改规矩,同学们再好好读读课文,然后每人设计三个问题,等会儿你们提问老师,看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看看谁能够把老师给‘问倒了,我就拜谁为师。”同学们哄堂大笑,但气氛一下被点爆了,读原文、查资料、几个同学交头接耳开始研究讨论。这样的课堂气氛才是我们曾努力追求却无法得到的。开始提问了,同学们都高高举起手,希望能够成为第一个“问倒”老师的人。诺贝尔主要事迹有哪些?中国有谁得到过诺贝尔大奖?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就有炸药,这里为什么说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呢?老师你写文章这么好,你将来能够得到诺贝尔大奖吗?……

想不到同学的思维这样活跃,好些问题早已超出课文内容了,我虽然是有备而来,但遇到那些课外问题也是手忙脚乱了。但我不后悔,我不认为被学生“问倒”是一种羞辱,而是暗暗庆幸,学生的思想终于被激活,学习效果还用担心吗?

三、改变方式。解读问题属性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回答,这是我们一贯的做法。其实,这是很不合理很不科学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学力参差不齐的学生,这一个问题又不是什么“葵花宝典”,怎么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呢?我们都知道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可在具体操作时,往往就会忽视它的存在。这提问就是这样,用一个问题“通吃”,绝对与因材施教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问题设计时,我们不妨给同学们留有余地,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是给出两个或者更多问题,让学生选择性回答。这样的话,很多学生就不会尴尬地说“我不会”这三个字了。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天火之谜》时,一连提出几个问题:“富兰克林是傻子吗?他为什么用手指去接触带电的风筝线呢?你敢用手指碰裸露的电线吗?人被电击会是什么感觉呢?有生命危险吗?”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有点懵,不知所措。老师接着说:“这些问题你只要回答对其中一个就可以了。”同学们一下释然了,结果没有一个同学说不会。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其实就是大家一起向前走,因为步幅不一样,队伍出现了不整齐,这是最正常不过的现象。为什么一定要搞“一刀切”呢?我们不是仪仗队,干吗要求全责备呢?

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问题是师生交流沟通的载体,如何问,问什么,谁问谁,这些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能参考现成的资料,搞“拿来主义”。对教材,我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学生,我们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本着这些原则,提问就多了针对性,问题就会有足够的含金量。

猜你喜欢
厄运诺贝尔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Fortune Cookies
阿克苏诺贝尔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019年诺贝尔颁奖
百年诺贝尔
诺贝尔的防爆包装——纪念诺贝尔诞辰180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