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情境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2016-12-21 09:39吴玉杰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猫头鹰算式创设

吴玉杰

作为数学教师,如何教好学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是我们一直在教学中研究、探索的问题。多年来,我们课题研究组首先从如何创设情境、呈现信息;梳理信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个策略入手,开展了深入的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可以让学生有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开拓思维空间,引起探知欲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唤起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等数学素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策略一:创设故事情境,在“乐”中“学”数学

在教学《整百数减三位数》这节课中,教材创设了猫头鹰一家捉田鼠的情境,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提供的捉田鼠只数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为了能使学生体验到在“情境串”中学习的快乐,教师在各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对情境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情境一:

师:夜晚,山林静悄悄,小动物们都休息了,老鼠们可瞪大了眼睛,它们要出动偷粮食了,它们的伎俩可逃不过捉鼠英雄猫头鹰的眼睛。(出示情境图)

情境二:

师:猫头鹰的捉鼠本领同学们了解吗?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确实如同学们所说,猫头鹰的本领高超,它会没有一点儿声响地出现在田鼠头顶,用利爪逮住然后吞掉它们。(出示情境图)这是猫头鹰一家每月捉鼠情况的统计,谁来说一下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

情境三:

师:大家知道猫头鹰还有什么本领吗?

学生们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确实,猫头鹰还有捕食蝗虫的本领,大家请看。(出示信息图)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每只猫头鹰7月份比8月份多捉几只?

师:请你选择一名小组成员来进行计算,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巩固整百数减三位数的知识,同时了解猫头鹰不仅有捉老鼠的本领,还可以捕捉蝗虫)

情境四:

师:猫头鹰捉老鼠和蝗虫,可以为人类节约不少粮食呢。(出示表格)

你能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这个环节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同时发现猫头鹰为我们人类做了很大的贡献)

通过情境创设研究发现,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故事、童话、小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以童话故事、儿歌、动画的形式,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不但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教学策略二:创设操作情境,在“玩”中“做”数学

利用游戏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观察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

一年级教学“认识立体图形”,课前先在每一组的桌上都放上了一篮东西(从生活中收集来的各式纸盒、茶叶罐、魔方、木棍、球等),上课伊始,老师请学生将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通过观察汇报:我是按颜色来分的,把绿色的放在一起,黄色的放在一起……我是按照长长方方的、四四方方的、直直的,像柱子一样的,还有圆圆的球来分的;还有的按照用途、性质来分的。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些物品在桌子上滚一滚、推一推、摸一摸,并说一说哪些物体可以滚动,哪些不能滚动,再进行分类。

在课中借用“推”“滚”“摸”的形式让学生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是遵循了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在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教学策略三:创设问题情境,在“思”中“品”数学

好的问题引导策略可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

案例:

在教学“认识乘法”时,在学生们通过教材中的主题图初步认识了3个2相加和5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后,对他们进行提问。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一双手,一共有几个手指?怎么列加法算式?

生:“5+5”。

师:你和同桌两人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呢?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生:“5+5+5+5”。

师:你们小组四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头?你会列加法算式吗?

生:10+10+10+10。

师:那全班小朋友一共有几个手指头,你会列加法算式吗?

生:10+10+10+10+10+…,好多啊,老师太麻烦了,算式好长呀。老师有没有简便点的办法呀?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渴求新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从而让学生在强烈的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教学策略四:创设质疑情境,在“疑”中“悟”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挑战性的质疑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适时的质疑,巧妙的释疑,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案例: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全班抢答比赛,计算下面各题。(可以口算或使用计算器)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12×10)=

(24×3)÷(12×2)= (24÷6)÷(12÷6)=

(24×2)÷(12÷2)= (24×5)÷(12×5)=

(24—8)÷(12—8)=

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根据学生回答提炼出24÷12=2。为什么都是24÷12,有的算式等于2,有的不等于2,根据这种质疑将算式分为两类。

把等于2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应该怎样分?根据24和12的变化情况给这些题目进行第二次分类。

通过两次分类,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接受“未知”,质疑是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平衡一失衡一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中探求新知。

教学策略五:创设生活情境,在“实”中“用”数学

案例: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1.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年的十一假期长达八天,许多人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外出旅游。我知道大家也去过很多地方,你去过哪?(学生自由发言)我们山东的著名景点也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想看看吗?(课件播放旅游景点图片)

2.据统计,八天假期里我们山东省共接待了约2519万人。(课件出示表格)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3.我想知道到哪个城市旅游的人最多?(学生不能一眼看出)你想怎么办?

4.把它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课件继续呈现)这三个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什么?

5.现在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吗?像这样,分母是100,有这样作用的分数可以用新的一种数表示(课件继续呈现百分数的形式),你知道这叫什么数吗?(板书课题)

利用百分数,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哪个城市的游客数多,非常便于比较。

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本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假期旅游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在兴奋之余,感受到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通过分数导入百分数,学生在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同时他还说: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

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呈现信息,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让学生在“乐”中“学”数学、“玩”中“做”数学、“思”中“品”数学、“疑”中“悟”数学、“实”中“用”数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数学化”思维意识与用“数学化”的眼光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猫头鹰算式创设
猫头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猫头鹰
怎么写算式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猫头鹰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