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思维拐点,将课堂还给学生

2016-12-21 09:40丁小兵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被减数减数数位

丁小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新知的建构,往往是通过已有知识的正向迁移、顺应、同化之后最终实现的。然而在教学中,当学生面临思维拐点的时候,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教师一味地强制和硬塞,将会导致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小数加减法》中的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把握学情。明晰思维提升拐点

在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基本的计算法则,但在这一次的新知学习中,学生面临的是这样的计算:被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比减数少。这个方面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来说完全是新鲜事物。事实上,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运算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东西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已有的运算知识,结合已有的运算经验,探索和发现被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比减数少的笔算方法呢?笔者在把握了学生已有的计算法则和经验之后,明确认识到,这是学生正在面临新旧知识的拐点,也是思维的拐点。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实现思维的提升。

比如,我先出示一道应用题:笔记本是8元,钢笔是3.4元,水彩笔是2.65元,问一支水彩笔比一支钢笔便宜多少元?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条件和数量关系,独立列出数学算式,学生列出算式:3.4-2.65,我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笔算的方法,看看如何计算?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可以运用学过的整数计算法则,有学生这样计算(如图1)

依据学生的错误原因,我分析基本学情,找到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一,按照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这一原则,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对齐数位。其二,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中,如果遇到一个加数比另一个加数的数位多的情况,通常会从末尾对齐然后依次计算。先算较低数位,然后将较高数位上的数直接移下来。类似525-25,就是将被减数百位上的5从竖式上移下来,这样就得到了结果。但是在这个小数加减法中是否同样适用呢?到底该如何运用呢?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挑战。

二、加强试错。提升思维爬坡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面临所谓拐点的时候,正好是处于思维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这个时候,正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一个有效转折点。教师要加强试错,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时间,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本质,提升学生思维爬坡的能力。

三、正面引导。实现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心理学的发现,人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依赖正面的关注。当学生在首次感知不太精确以后,在多次重复的情况下会形成难以消除的模糊印象。因此,在面对学生的试错之后,教师要以退为进,巧妙点拨,促使学生能够从里边找到原因,并进行有效分析,最终实现预定的目标。

比如,当学生出现问题之后,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认为,被减数3.4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字,因此应该把减数百分位上的5移下来。根据学生的这个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立刻有学生指出,要判断是否正确,就要进行验算,怎样验算呢?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这是学生根据整数减法的验算方法,得出的结论。由此,学生展开演算,结果发现,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得到的被减数并不是原来的被减数。也就是说,学生这样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到底错在哪里呢?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大家展开观察,进行比对辨析,最终认为,2.65上的5需要放在原位,不能移下来,百分位上不是空白,而是可以用0来表示,到底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呢?学生在计算之后进行验算,由此找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

以上环节,教师通过正面的引导,在学生面临思维拐点的时候进行探究,实现了自主观察思考,最终有效建构了数学概念。

总之,在实际课堂的活动中,进入新知学习时,我们一定要明确认知。在面临思维困境时,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试错和正面引导,让学生有效进入课堂探究,从而提升思维品质,有效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

猜你喜欢
被减数减数数位
正确的差是多少
不灵了
相同数位相加减
分清数位 照“位”读写
你了解“数位”吗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对齐数位 看前顾后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非减数矫治对唇部软组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