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思考与实践

2016-12-21 09:42刘志彪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直尺倍数周长

刘志彪

《圆的周长》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学重点是探究和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在愉快中学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反复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有了这样一些思考: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片段一]

出示两个图形:正方形、圆。

师:看屏幕,认识吗?

生:认识。

师: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谁来指一指它的周长?(学生到讲台前指周长)

师:很好,围成这个正方形的4条边长度的和就是它的周长。

师:继续,这是?

生:圆。

师:圆的周长你能指一指吗?

师: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揭题:圆的周长(板书)

教材中是用车轮引入圆的周长概念,可是不同英寸的自行车的车轮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这种不同直径大小车轮比较的直接经验,因此在课的开始就用车轮导人显得非常突兀。如何更好地引入圆的周长呢?建构主义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取决于教师是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为本”,帮助他们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圆的周长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这些恰恰是本节课知识的一个生长点,如何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概念呢?通过多次的比较与尝试,我采用了复习旧知的导入方法。这样的设计开门见山,既简单易懂又清晰明了,实现了知识的组织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所出现的正方形和圆也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巧构矛盾。层层推进

[片段二]

师:两个图形,给你一把直尺,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愿意测量几号?

师:这么多人选择1号啊!

师:为什么?说说理由!

师:但是老师就是要为难你们,请你用直尺直接量出圆的周长,想挑战吗?

师:同学们,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用直尺测量不太方便,但是大家想到了用剪、滚、绕的方法,将曲线转化为线段来测量,这是一种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能想到这么多方法,真不简单。(板书:化曲为直)

师:(出示摩天轮)这么大的摩天轮,用剪、滚、绕的方法合适吗?

师:看来,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会遇到困难。咱们得想想其他的方法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认知矛盾”时自然会产生“为什么”“怎么办”的疑问和内驱,而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才会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才会进一步深入。把学生置于矛盾中,能提高学生的反思与调节能力,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于是利用课始的情境,一个正方形、一个圆,给出一把直尺,让学生选择自己愿意测量的图形,经过多次试教,大部分学生都选正方形,拿出一把直尺,怎么测量圆的周长呢?提出疑问,激发兴趣,然后出示圆形的实物:荧光圈、飞镖盘、杯盖、圆形胶带,让学生自主思考测量方法。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3种测量方法:剪、滚、绕。接下来又出现矛盾,摩天轮这么大的圆,用刚才的方法可以测量吗?怎么办?“逼”着学生联系旧知,回忆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从而想到圆的周长和直径应该有关系。这样的教学,把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置身于矛盾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的过程。

三、抽丝剥茧。步步深入

[片段三]

师:来看课始的正方形,回忆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

师:那圆的周长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

师:看来大家都认为圆的周长可能和它的直径或者半径有关。我们一个个来研究,先看直径。

师:那圆的周长跟直径是不是有关系呢?(出示3个直径不同的车轮),如果将它们滚动一周,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师:也就是说圆的直径越长,周长也就越长。

师:看来,圆的周长确实和直径有关。

师:那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桌讨论一下。

生:两个直径是周长。

师:你的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也就是说你认为它们之间有倍数关系喽!老师先把你的猜测记下来!

生:四个直径是周长。

师:你也认为它们之间有倍数关系,你认为周长是直径的4倍。

生:周长是直径的3倍。

师:不管怎么猜,大家都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

师:那谁猜的倍数更接近一些呢?给大家一点提示:在我们古代就有圆出于方的说法。

师:(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方形,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请大家观察这个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师:那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4倍吗?为什么?

师: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4倍吗?为什么?

师: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2倍吗?为什么?

小结:圆的周长应该比4倍要少一些。(板书:<4),比2倍要多一些!(板书:>2)

师:看来,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应该在2倍和4倍之间,那究竟是几倍呢?咱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圆周长公式的得出肯定得经过猜想、验证的过程,不同的是:怎么猜?初次试教,我是让学生看着课始的正方形和圆独自猜想,并把猜测结果写下来,得出结论后简单地反馈。但后来发现,这样猜,学生毫无根据,没有方向的猜测有些不着边际。其实猜想所关注的并不只是一个结论,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把握好猜想的方向和依据,经历好猜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哥德巴赫猜想,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天文学中太阳系起源假说,地理学中的大陆漂移说……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由此可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猜倍数,然后大家一起确定这个倍数的范围,在2倍和4倍之间,那到底是几倍呢?带着这个疑问大家进行操作,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并且是3倍多一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猜测的方向,感受猜想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去操作、验证。

猜你喜欢
直尺倍数周长
说说“倍数”
直尺和缝衣针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解题
巧算周长
一样长吗?
三角板“牵手”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