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文中的人物活起来

2016-12-21 09:45程旭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谈迁教头林冲

程旭萍

苏教版小语教材文质兼美,尤其是引领学生认识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这些人物如天上璀璨的繁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向。就拿我教的第九册教材来说:有美丽善良、机智勇敢、为民造福的嫦娥;有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谈迁;有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诺贝尔;有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林冲……每个人物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他们不同的人生际遇,他们鲜明的个性,他们的人品气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要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形象大于情感”,形象会在每个人的心中无声地言说真理。写人文章的阅读过程便是师生一起重塑形象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要让课文中的人物活起来,走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才能让课文中的人物活起来呢?下面我结合这学期的教学,谈谈几种做法。

一、把远镜头推近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片段。

师:(挂出小黑板: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句话中哪些词让你感动?

生:“一点”说明数量少,几乎是微不足道。

生:“一百多里路”让我体会到谈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竟”字让我体会到大家都没有想到。因为这一点实在太少了,为此付出“走一百多里路”的代价,实在是犯不着,也划不来。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不值得,那为什么谈迁偏偏心甘情愿去做呢?

生:我认为,谈迁一心想得到这“一点”史料,根本没有考虑“走一百多里路”是怎样的苦,代价是如何的大。

生:谈迁心里想,只要可以得到可信的史料,哪怕只是“一点”,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生:谈迁明白,没有这许许多多的“一点”,就谈不上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所以,他特别在乎这“一点”。

师:谈迁在路上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谈迁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他坐在路边歇了一会儿,又打起精神继续往前走。

生:我仿佛看到,谈迁路上突遇大雨,他身上衣服被淋湿了,地上也泥泞不堪,可他想到能抄到一点史料,满身都是力气,一步一滑地向前走去。

生:我仿佛看到……

[评析:在这教学片段中,我先出示课文中的一句话,引领学生直奔“一点”;再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最后把远镜头推近,想象谈迁路上的经历。这样学生一步步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感受到谈迁的信念是何等的坚定。]

二、把单薄的形象充实丰满

《嫦娥奔月》教学片段。

师:(揭示课后练习第5题)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

生:嫦娥美丽善良。

生:嫦娥同情老百姓,“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

师:再读第4小节,你能发挥想象,把后面的内容补充得更具体吗?“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有一次,……”

生:有一次,邻居王二夫妇的学生病得很重,可他们又无钱医治,是嫦娥出钱替他们请来了郎中,治好了学生的病。王二夫妇非常感动。

生:有一次,邻居李奶奶家没米吃了,是嫦娥及时送来了半袋米,又给了些银两,帮李奶奶渡过了难关。李奶奶逢人便说嫦娥的好心肠。

生:有一次……

师:嫦娥美丽善良,她救苦救难,乡亲们非常想念她。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我觉得嫦娥机智勇敢,在逢蒙来夺药时,她机智地与逢蒙周旋。最后被逼无奈,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师:那么,逢蒙来夺仙药时,嫦娥会怎样和他周旋。想象一下他们的对话,和同桌演一演。

师:这样斗智斗勇,就叫“周旋”。嫦娥是多么勇敢机智!细读第5节,用笔画出句子中的动词,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这几个连贯的动词,逼真地表现了嫦娥急中生智,为他人着想,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评析: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这是个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学生们各有不同的解读,但这些解读均遵循了作者的原意,都是对文本主旨的发掘、发现、发展。学生的解读是多元的,而教师结合文本让学生想象嫦娥帮助乡亲们的事例和与逢蒙智斗的对话,让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让人物内心更充实、更丰富。]

三、把简笔勾勒的画面细绘着彩

《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段。

师:“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请大家边看课文插图边想象“小儿”的动作、神态,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

生:他整个身子趴在地上,两只脚竖着朝上,还不停地晃来晃去呢!

生: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莲蓬,好像担心莲蓬溜走。

生:他的右手剥着莲蓬,掏出里面的莲子,塞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

师:你觉得这“小儿”怎样?

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生: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生:“小儿”年龄还小,有些不懂事儿。

师:词里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意思?

生:“无赖”。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意思我还不大理解。

师:(用课件再现了老夫妻聊天时的情景)几杯酒下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伴,笑着说一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进行补白)。

生:(扮“翁”)老伴啊,看哪,咱们的大儿子、二儿子多勤快,会帮我们干活儿了。

生:(扮“媪”)嗯,小儿子也健康、活泼,我们可以享清福了……

师:多么温馨的场景啊。看到这样和平安宁的画面,诗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了——

生:(动情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评析:解读文本,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诗词教学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与肌理,质疑隐藏在诗词中的缝隙,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无赖”和“相媚好”,创设了拓展情境活动,把词中简笔勾勒的画面细绘着彩,形象地理解了那醉里欢笑的夫妇之情和单纯恬淡的自给自足之乐。]

四、跨越时空走进人物的心灵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找出相关词语或句子来说明。

生:我觉得林冲谦恭忍让。如他一见洪教头“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还说“不敢,不敢”。

生:洪教头多次恶言相伤,他都毫不动怒。

生:可是,明明林冲武艺高强,他为什么不动手教训教训洪教头,反而要一忍再忍呢?

师:这个问题不错,再仔细读读课文,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生:因为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由“两个差人押解”,是一个“犯人”,所以,他感觉矮人一截,一忍再忍。

生:因为洪教头是柴进的师父,而柴进对林冲非常尊敬,“厚礼款待”,林冲看在柴进面子上,不想得罪洪教头,所以一忍再忍。

生:林冲看出洪教头装模作样,狂妄得意,故弄玄虚,不想与他一般见识,所以一忍再忍。

生:……

师:如果大家完整读过《水浒》,你就会知道能“忍”是林冲最大的性格特点。他受到欺辱而一忍再忍,经“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等事情,终于忍无可忍,在“风雪山神庙”,痛痛快快地诛杀了陆虞候,走上梁山。

[评析: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诱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移情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与文本灵犀相通,产生共鸣,使学生的语言、智慧、情感、思想在品味语言、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浸润、感染和丰富。]

总之,教师在教关于人物的课文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跨越时空走进人物的心灵。这样,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益于学生“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心的润泽,悄然无声,灌溉之源,便是那神奇的文本语言。人物形象,是学生千辛万苦从文本中品出来的,是与文本、与作者真真切切的交流对话中悟出来的。让课文中的人物活起来,走进学生的心里,你的课堂必定会焕发出一片生机,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谈迁教头林冲
黄伟芬:中国航天员的“女教头”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谁打翻了洪教头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吾手尚在
吾手尚在
王佩珊:通信站的“魔鬼教头”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