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错误根源 探寻破解良策

2016-12-21 09:48王绮霞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参照物计量单位正方形

王绮霞

一、计量单位运用出错成因探析

通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以及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出错源于思维能力的欠缺

1.审题不清

“审题”并不是解决文科类题目的专利,在解答数学题目时,不少学生由于不重视审题,导致出错。如读题时注意力不集中,条件看错或读漏题中的内容;也有的遇到会做的题就兴奋,“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2.估算能力不足

在现实教学环境下,教师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估算能力普遍不足。如解决实际问题“一间教室的地面可以用180块边长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满,这间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时,出现648平方米甚至6480平方米的答案。殊不知,一块地砖还不到1平方米,180块地砖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面积。

3.借鉴意识薄弱

在教学中,学生在运用计量单位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如“一袋大米重50克”“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出现这样的错误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心中没有参照的对象,或者不会主动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来作参照,盲目解答。

(二)出错源于知识掌握不到位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如“1平方分米有多大?它与平方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之类的问题一般都能回答正确,而对于“电脑显示屏的面积有800( )”这样的问题,回答时则迟疑许多,或给出错误答案。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

当然,以上原因在计量单位运用过程中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互相关联,导致学生在运用中频频出错。

二、计量单位运用出错破解策略

学生在计量单位运用过程中频繁出错,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有影响,而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教学时应重点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计量单位的表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丰富对各种常见物体实际“大小”的直接体验,同时要加强估算能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运用难”的突破。

那么,该怎样避免或减少学生在这方面的出错状况呢?

(一)注重过程体验,建立计量单位的表象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更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生活实践的观察,以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计量单位的教学之所以“好教难学”,其原因是,很多时候教师把教学简单化了,按部就班地告知学生1千米有多长,1公顷有多大……然而,“告诉”并不等于“知道”,更不等于“掌握”,计量单位的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亲历过程,在深刻的体验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认识公顷》时,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去体验100米长的距离,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散开来,围成一个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同时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再告知像这样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再取其中一角,围成边长1米、10米的正方形,体会1平方米、100平方米和1公顷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在走一走、围一围、算一算、比一比中体验1公顷的大小。

计量单位的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使抽象的计量单位的知识变得灵动而鲜活。

(二)渗透运用技巧,多角度思维

1.养成审题习惯,合理运用

审题不全面是很多学生共有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指学生自己本来理解和会做的题目,由于不仔细而造成的差错,作为一种性格缺陷,它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解答“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以及和长度、面积、体积有关的题目时,我经常要求学生圈出题目中的重点内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第一类问题时明确应该填前一类单位名称;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后一类问题时明确已知条件中的单位是否统一,条件和问题中的单位是否统一,问题求的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大大降低了出错率。

2.丰富参照内容,合情推理

参照物,就是能够进行参照和对比的物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有关计量单位的信息无处不在,但学生对此少有关注。如果教师加以提醒、引导,便可让学生将这些信息积累成“参照物”。这样在学习了一种新的计量单位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生活中的“参照物”,引导学生将它们和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成为学生运用的“拐杖”。

如在学习了《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教师会让学生记一记自己的体重(约30千克),老师的体重(约50千克),称一称一个鸡蛋约重50克,两袋盐约重1千克,一盒纯牛奶约重250克等,并让学生把这些牢记在心,作为参照物。之后,当遇到“一个西瓜重6( )”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自动出现“50克的鸡蛋”这个参照物,而推理出西瓜要比鸡蛋重得多,不应该填克,应填千克。

当学生的头脑中有了这些丰富的参照物后,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就会愈加清晰,可以做出合情合理的推理,学生在选择计量单位的时候就不会出现“盲填瞎填”的状况了。

3.加强估算检验,反思辩证

估算是对事物数量或计算结果做出粗略预测的过程,是学生计算能力的组成部分。“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新课程认为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用方式和行为,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数学价值。在计算题目之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之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例如:一块平行四边形麦地,底长60米,高40米,这块麦地合多少公顷?学生往往会弄错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将进率10000错记成100,就会得到24公顷的错误答案。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且对土地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感知要困难些,一般情况下学生难以发现错误。这时,如果学生用到估算的方法,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而这块麦地的底和高都小于100米,它的面积应小于1公顷。那么,学生就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学生计量单位的运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将计量单位表象的建立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体验、积累、感悟,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逐步得以内化、提升,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猜你喜欢
参照物计量单位正方形
疯狂的计量单位
疯狂的计量单位
疯狂的计量单位
利用参照物计算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计量单位复习三步走
爱是爱的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