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2016-12-23 21:29王丹廖安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教学理念培养模式

王丹++廖安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跳跃式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的发展形势下,对外语教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外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实验室大多数指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等技能实训场地。语言文化类实验室作为一种较新的外语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正越发被业界所认可。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语言文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通过分析外语教学新形势提出改革途径,围绕语言文化类实验室在外语教学改革中的支撑作用展开论述,以期能够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外语教学改革;语言文化实验中心;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1012703

一、外语专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正在告别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这一趋势的发展,外语专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外语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1外语专业规模不断扩张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刘贵芹副司长在2013年第五届外指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目前我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类下设的本科专业包括通用和非通用语种在内已达到 64个,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81万。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 145所中811所设有英语专业。日、俄、德、法语专业增幅在50%—100%,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专业的增幅已超过100%,非通用语种从45种增加到55种。外语类专业点的大规模发展,同类专业的简单复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同类专业的同质化竞争,人才培养缺乏特色,高端人才匮乏。高招生数量、高毛入学率、高毕业生数量,增加了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外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实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1]。

2国家政策导向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影响

新形势下的国家政策导向对外语人才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影响。“十三五”期间,国家开始实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这项伟大事业,离不开语言保障。语言文化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工程、先导工程和民心工程,只有打开语言认知、沟通的大门,才能更好地在“一带一路”沿线铺设出一条康庄大道。为此,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指出,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计划“到2017年开始非通用语种专业数量达到94种,实现所有建交国家官方语言全覆盖”,这也充分显示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对外开放对外语外事人才的新需要。

3外语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合国内外新形势,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外语教学改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五届外语教指委提出:未来一段时期也是传统外语类专业全面改革和提升质量的关键时期[2]。改什么?如何改?需要不断思考,不断与时俱进。但是外语教学改革始终脱离不了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实施路径等方面的问题。

钟美荪(2014)认为,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认识更加清晰。今后有必要更加深入地探讨 “作为人文教育的外语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外语教育”、“语言与内容融合式教学”(或“内容依托式教学”)、“思辨能力培养”、“跨文化能力培养”、“区域和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等重要命题,促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多元发展。

事实上,这些改革重要命题的背后,实质上都是在于要解决一直以来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涉及诸多方面,我们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主要针对地方普通高校):(1)过于注重理论和学术导向,教育教学思想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层面);(2)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模式层面);(3)外语专业特别是非通用语种专业实践教学难,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不足(实施路径层面)。

二、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创新探索——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为例针对上述问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了“知识、能力、人格”的培养理念,并坚持应用型、复合型和外向型外语外事人才的培养定位。应用型是区别于学术型的人才培养类型,复合型是适应社会需求对外语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的必然要求,外向型是作为外语院校国际化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施路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几年来,学校通过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在广大教师范围内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即用 “一个强化”(强化合作教育)、“两个转变”(“学科为本”向“育人为本”转变,“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和“三个面向”(面向行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来统领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理论和学术培养的导向。

其次在模式上,2003年,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在全国较早、吉林省率先开始设立英语专业(五年制,双外语方向),开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05年起学校在相应各专业全面开展 “双外语”“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培养模式改革,将外语专业的知识结构定位为“语言技能+必要的文化文学知识+服务面向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以此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即强化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课程,减少语言学、文学方面理论性强的专业知识课程,增加经贸、旅游、汽车等服务面向行业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现“语言技能在一定行业的应用”,这样的模式改革进一步体现了学科专业的融合,促进外语类专业的差别化发展和特色形成。

实施途径方面,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解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突破口,但是外语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容纳量小,实习需求不规律、不确定等问题,而且很多的非通用语种(如葡萄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在长春甚至吉林省都很难找到实习基地[3]。因此,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结合外语专业特点,经过近五年的筹备,2010年在全国首创了“地球村”这一综合性的语言文化实验中心。这是对外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大胆探索和尝试,地球村内设13个语言国家村,每个村都通过标志性建筑的微缩景观、展板、沙盘模拟以及各种实物展品展示这个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教育和自然风光、民俗礼仪,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感受世界各国文化,通过文化熏陶语言,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在教学改革中的支撑性作用国际语言文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由地球村、翻译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生听说训练中心三部分构成。其建设理念是:以改变传统外语课堂就语言学习语言的方式,积极推进文化、语言相互融合,即在学习语言时能感受文化,在体验文化中熏陶语言。这种理念不仅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体现了语言与内容的融合式教学(内容依托式教学)。所谓的“语言与内容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汇集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和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通过创设一个真实有意义的语言学习情境,使语言与内容融为一体,旨在获取相关学科知识和外语技能,而不仅仅局限于单纯语言的学习[4]。

1实践模式

经过长期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体双翼”“多层并举”“学生自主”“立体施教”的实践实训模式。具体说来:

“一体双翼”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外语教学体系。一般来讲,外语教学理论学时数都比较多,大致在2 600学时左右,有的甚至更多。因为大家都觉得学外语就要在课堂进行强化。外语需要强化没错,但是否都需要集中在课堂,仅就课本知识进行强化就值得商榷。近年来,中心对外语的强化,强化什么,如何强化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课堂重在外语基本功训练,实践重在外语的应用,因此加大了实践比例,缩小了课堂学时数,现在我校外语的课堂教学时数缩减到了2 400学时以内。而实践的学分比例占到了总学分比例的30%左右,从课内训练到课外实践,中心为这一改革搭建了有效平台,比如大量的专业社团、语言竞赛、文化体验活动课外实践等都在地球村进行。

“多层并举”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按照“语言实训课程+文化体验+学术报告+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体系,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实践活动内容,并相互补充。文化体验在活动的设计上突出体现了“基础层、提高层、创新层”三个层次构成的纵向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建设要求。具体体现在活动的系列化和层次性上:将主题日及文化体验活动做成系列化的项目,将文化体验做成“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特色文化→文学艺术→企业文化”等系列,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和文化体验需求,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文化体验活动如饮食和服饰文化体验;在二年级开展节日、特色文化体验活动;在三四年级开展文学艺术以及企业文化的体验活动。从不同阶段、不同层面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面向学生进行了语言国家基本概况的启蒙知识普及。

“学生自主”是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采取“学生自主、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学生进入中心各语言村都需要不自觉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各村所有的实物、展板、标志性微缩建筑都是用所学国家语言进行标识,每种标识的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来源,而这些资料和外语信息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进行丰富和完善的。此外,每次实践活动的各项外语资料都有教师的悉心指导,由学生自主完成,据不完全统计,各村仅学生留存的各项实践材料就达10万字以上,这也为教师编撰地球村文化读本等实验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有效资料。

“立体施教”就是充分利用中心各语言村的各种资源,如大量的实物、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语言与文化。在语言村上课是有严格界限,必须要用到语言村里的相关实践元素。同时,学校鼓励各专业开设独立的实验课,如汽车德语、意大利艺术欣赏等。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将相关课程与地球村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衔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更有效率。

2建设成效

通过上述措施,经过几年的建设,国际语言文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外语教学改革方面已初步呈现出其效果,其教学、实践、研究与文化交流各项功能均得以有效体现。

在教学功能上,教师和学生都喜欢在这里上课。在学生们看来,“当一个个语言符号变成彩色的图画、生动的雕像、形象的标志性国家建筑模型和精致的民俗饰品,每一个文化元素都渗透着各语种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的过程变得格外亲切和自然,学习的动力由内而生。”

在实践功能上,近年来连续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外语精英。在“中译杯”口译大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以及各语种的国家级大赛的领奖台上都能看到华外学子的身影。尤其是第三届中译杯,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囊括了东北赛区金银铜奖。2015年,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新形势下翻译的重新定义”研讨会上,本中心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战基地为大会提供了模拟多语种接力同传服务,受到了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此外,还取得了“互联网+”吉林省赛区金奖、全国铜奖、吉林省 “梦想杯”创业大赛特等奖等诸多殊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地球村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经越发重要,学生在这里获得了很多的灵感和启发。

在研究功能上,协助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电视台完成了省特色文化《长白山》和《人参》的翻译,并荣获首届中俄电视节优秀纪录片奖;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与吉林电视台合作完成了《东北抗联》和《铁骑下的东北》中口述资料的翻译工作,先后在中央纪录频道和吉林卫视播出,分别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精神文明建设优秀作品奖和2015年度广电部纪录片特等奖[5]。

在文化交流功能上,地球村还承接了大量的省市大型活动,例如“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亚欧教育论坛”“长春市首届东北亚国际文化艺术节”、中美学生“拥抱地球村”联手闯关活动等。同时也接待了大批的国际友好学校、国内兄弟院校、省市领导等多达上百次的参观学习活动。

四、总结

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式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课题,语言文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与传统的外语类实验室如机辅翻译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乃至其他文科实验室如经管类实验室相比,国际语言文化实验教学中心在建设路径、内容、方式方法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现在很多的实验室都有着现成的实验软件、实验教材和实验方法,语言文化中心则没有这样的一些现成条件,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它的建设需要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不断挖掘对象国的文化内涵,不断填充各种实践元素和资源,然后将各种元素形成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何进一步填充和丰富内涵、更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是实现学生外语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更值得我们接下来进一步深入探讨。“十三五”期间,本中心将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借助原有建设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创建语言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多语种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校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并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拓展语种方向,为我国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1).

[2]金利民,张超.语言与内容融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以英语专业讨论型课程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6,(1).

[3]郑晓薇,曹业华,闫晓甜.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与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5,(10).

[4]晋学军,程可拉,曹志希.外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要素及其配置[J].外语教学,2016,(11).

[5]胡国洪.论外语实践教学三环节的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教学理念培养模式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从课外活动视角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