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
——以黑石礁街道尖山社区为例

2016-12-29 12:23
当代经济 2016年36期
关键词:尖山激励机制志愿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
——以黑石礁街道尖山社区为例

史 禹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之所以选择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为研究课题,是因为当前社会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而这些群体大都生活在社区,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所以需要社区志愿者更好地完成志愿工作。本文以激励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道尖山社区的走访调查,详细地解了当前该社区志愿者的生存现状,了解到当前社区志愿者需要做什么,志愿者的来源,志愿者相关经费问题,以及志愿者服务的效果。目的是为城市社区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并激励社区志愿者更好的提供服务和完成志愿工作。

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尖山社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需要社区在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社区里有许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单靠街道办的力量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这就需要社区志愿者。在社区里,对志愿者的激励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产生了志愿者激励机制这个问题。

2、案例选择

本文是以黑石礁街道尖山社区为例的,因为尖山社区成立时间较久,社区内部的群体多样,而且社区内部有志愿者组织,因此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尖山社区走访和调查询问的方式,了解社区志愿者的现状,同时也了解当前社区需要帮助的群体。主要有:第一,空巢老人。他们大都是孩子不在身边,也有没有亲属的,而且数量逐年增长。近年来,空巢老人遭受伤害的案例比比皆是,呈上升趋势。第二,自闭症儿童。儿童的自闭症是发育障碍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言语发育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等,部分患者在智力落后的情况下某方面具有较好能力。黑石礁社区专门成立爱心孵化机构,为的是可以把社区内的自闭症儿童集合起来,定期给他们做康复活动。第三,社区矫正人员。由于矫正人员大多坐过牢,所以怎么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成为了摆在社区的一个难题。在这个背景下,讨论应该怎样更好地激励人们参与到志愿者队伍并激励社区志愿者。

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和问题

1、社区志愿者服务的现状

通过尖山社区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了解现在社区志愿者的一些现状。总体上来讲现在向社区申请志愿者的人数逐年增长,志愿者队伍的构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黑石礁街道尖山社区成立了爱心孵化基地,同时也是社区志愿者的活动基地。在这个基地里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有老师、医生、律师、个体户、大学生。他们有具体的分工,抽出空余时间来到社区。主要开展以下活动:陪孤寡老人下棋,为孤寡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带自闭症儿童做游戏;对一些伤残人士做一些简单的康复性活动;和社区矫正人员聊天,帮助他们打开心扉;在社区开展环保绿色活动等。

2、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问题

通过社区负责人的介绍了解到,虽然志愿服务是爱心活动,但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当前尖山社区的志愿者服务具体有以下问题。

(1)社区志愿者队伍人员少。总体来说,尖山社区志愿者备案数量维持在50人左右。但与需要帮助的群体相比,人数还是略少。尖山社区志愿者队伍人员有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但比重占得最多的是一些个体户,他们时间比较宽松,而大学生的比重所占比例很少。(2)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需要加强。首先体现在广大居民对社区服务概念意识模糊,不是很了解社区志愿服务具体是做什么的。而被服务对象大都是志愿者自己选择,缺乏社区统一调度。有的居民还把志愿者看成无偿的劳动力滥用,使志愿者服务超负荷,而有的志愿服务被志愿者认为是对服务者的施舍,其主要原因居民的认识程度不够,缺少宣传。而且志愿者服务前没有接受培训,会出现一些“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发生。(3)资金问题。社区活动的开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活动的正常开展受到阻碍。当前尖山社区经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志愿者队伍自愿资助,但既然是自愿,肯定就会有不自愿,而且这样的话经费数量具有非常大的弹性。二是街道的资助,但是街道的经费有限,而现在又没有专项资金来专门投入到志愿者当中。所以经常导致志愿活动“捉襟见肘”,仅仅靠社会慈善人士和慈善机构的捐助是远远不够的。(4)激励机制的不健全。虽然社区推出了优惠卡的活动,但是许多志愿者并不需要这种形式的鼓励,例如对于大学生来说,更需要的是社区对他们的肯定和表扬,荣誉证书对他们更具有推动力,当前尖山社区还没有相应的证书证明。所以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更不能有序快速地推进整体工作。

三、对我国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思考

1、构建文化激励机制

在西方国家,社区建设很看重志愿者服务的方面。而在我国,由于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开展较晚,而且虽然已经逐渐由社会人转型到社区人,但社区志愿活动仍然难以普及。要加强对人们志愿意识的教育,真正的从心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社区责任感,形成“社区是我家”的正确认识,避免形式主义,培养无私为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奉献的公民精神。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加强正能量的舆论宣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一方面社区志愿组织及其管理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例如微信平台,宣传目前取得的成绩,扩大社区志愿活动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地方媒体也应该加大对社区志愿者的报道力度,重视对公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使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被更多的社会大众认同和理解,激励他们主动去做志愿活动,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人以做志愿者为荣。

2、完善队伍激励机制

首先,鼓励大学生参加到社区队伍当中。社区要与周边学校进行对接。可以在学校建立起一个专门对接社区的志愿者社团,规定固定的人数,对社团的进口和出口也要做出明确的规定,社团每年要招新和换届,确保志愿者队伍可循环。同时,对于社团里表现优异的志愿者,社区会开具证明和证书,并放入学生档案。社团可以在内部成立外联组,来解决社团经费问题。要使大学生成为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其次,充分发挥党团员、公务员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动员他们努力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成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骨干力量。并且做好志愿者培训活动,提高志愿者素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最后,完善志愿者队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登记注册制度,使志愿者队伍成员身份合法化。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规范人员登记办法。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和授课,不断提高志愿者自身的自律性和专业性,避免志愿者“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每年编制一本志愿者活动记录,及时了解群众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服务项目和方法,提高社区志愿者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3、强化法律政策激励机制

社区志愿者的自身认同性不是很高,有的志愿者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可有可无也不重要。所以,要为志愿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社区志愿者也同样需要法律上的支持。所以,需要制定关于社区志愿者组织方面的法律,一方面用法律保证志愿者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利,用法律的激励作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

4、形成社会激励机制

社会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和完善对志愿者的回报机制和荣誉机制。社会回报激励机制。应当给与志愿者适当的物质奖励,这已经渐渐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桑迪豪威总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活动的经验时表示:要让志愿者们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就给志愿者像员工一样的待遇,充分与他们沟通,适时地给他们奖励以表达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在社区内部,社区志愿者的回报激励机制有许多形式和内容,有将志愿者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效果在其所在社区张榜公布,让广大社区居民知道,当志愿者本人有需求时,能获得服务的回报。社会荣誉激励可以来自志愿者需求单位和政府,其主要方式包括颁发志愿服务认证书、荣誉奖状、荣誉称号等,目的是通过社会给予的精神奖励、荣誉奖励使志愿者感受自身的价值得到满足,并产生自豪感,驱使爱心和志愿意识。目前,中国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全国十佳志愿者服务集体的评选,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并根据认证服务时间的长短,授予优秀志愿者服务金奖、银奖、铜奖和服务奖。这个同样适用于社区,社区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可以上报上级机关,给予更高的评价和荣誉。

5、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当前社区志愿者组织比较散,不是很有凝聚力,但是要向社区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志愿者组织必须首先将自身建设成一个富有效率和活力而且有凝聚力的组织。首先,由于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人的社会性的满足有时候比物质上的满足激励作用更大,因此组织内部要重视志愿者们的社会需求,友好的人际关系,重视感情需求,经常组织志愿者内部活动。其次,要重视组织文化激励,组织负责人经常性的和组织成员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成员之间的矛盾需要及时处理,给大家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工作氛围,使组织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更好提供志愿服务。

总之,加强社区志愿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以,更加应该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让志愿者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认同感和责任感,逐渐形成这个社会最具正能量的一个团体。社区作为每个家庭所在的大家庭,有理由需要咱们去爱护,在这个大家庭里有需要帮助的群体,社区成员需要在能力范围内去更多地帮助他们。志愿者只是一个榜样示范,最终的目的是人人都是“志愿者”,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1] 江汛清.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 徐步云,贺荟中.西方志愿者行为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4).

[3] 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9).

[4] 许英,魏雁滨.志愿服务:概念和理论再探[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 王思斌.志愿组织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2007.

[6] 陈少君.公众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7(6).

[7] 谭建光.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与激励[J].政府管理研究,2010(4).

(责任编辑:高 博)

猜你喜欢
尖山激励机制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小行动 大志愿
激励机制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五尖山点将台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五尖烟云
周占林的诗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