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的国防文化反思

2017-01-01 20:08孙绪闻王璐颖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清廷国防军事

孙绪闻,王璐颖

(1.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2.第二军医大学 政治部,上海 200433)



● 思想政治工作 Ideological & Political Work

甲午战败的国防文化反思

孙绪闻1,王璐颖2

(1.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2.第二军医大学 政治部,上海 200433)

甲午战败虽有多方面原因,但根源是国防文化的衰败。为使军队铭记屈辱历史、汲取惨痛教训,更好地推进新形势下的国防文化建设,从落后的国防思想文化决定了清军未战先败、淡薄的国防观念文化导致了军事上的惨败、没落的国防经济文化引起了清末国防衰败等3个方面对甲午战败进行深刻的国防文化反思。

甲午战争;国防文化;国防建设

战争之胜,源于国防文化先胜;国防之败,亦源于国防文化衰败[1]。国防文化是国防建设和国防实践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积淀和文化提炼,体现了民族之魂、国家之魂、国防之魂和军队之魂。优秀的国防文化,能凝聚民族意志、振奋民族精神、激励民族力量;而落后的国防文化,必然导致民心涣散、士气低沉、国防颓废。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2月17日,日本出动3.1万海陆军先后对我国发动数十次战役(斗),清军以105艘各式战舰被击沉或被俘,5 264人伤亡和5 288人被俘的巨大代价惨遭失败[2],曾经称雄东亚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从此这个富甲天下的“睡狮”坠入灾难深重的深渊。甲午战败,纵然有多方面原因,但国防文化的衰败是根本原因之一。尽管晚清综合国力雄居世界之首,海军武器装备也一度跨入先进国家行列,但失去了民族之魂、国防之魂的支撑,导致国防精神坍塌,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1 落后的国防思想文化决定了清军未战先败

清中后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工业以及军事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了武器装备的划时代变革,也从深层次推动了国防和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在无产阶级国防和军事理论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防和战争的性质、国防与战争的目的及手段、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武器装备与精神要素的作用、民众对战争的支持,以及兵力的科学运用等问题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资产阶级国防和军事理论方面,诞生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诺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等近代最高战争理论成果。军事理论的繁荣又进一步推动了新一轮军事革命,使战争形态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日本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加入欧洲军事革命的快车,派大量军官和留学生赴英、法、德等主要西欧军事强国学习,掌握了欧洲先进的军事理论和作战理念。相反,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仍然沿用过去“骑射定天下”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方式,在军事上逐渐和日本拉开了距离。及至清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开国时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锐气完全消褪殆尽,中华民族被远远抛在世界潮流之后。在这场先进与落后的国防和军事思想对弈中,清廷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

清廷不仅军事思想严重滞后,而且海防意识十分落后。在清统治者看来,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内陆边疆和内乱,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卫京幾、平内乱、守塞防[3]。而大海是国家最安全的天然屏障,因此海上战场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明清时期拥有全球最大的水师和亚洲最先进的舰船,但海军的战略地位始终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把海军看作是商船的护航工具和陆防的辅助力量。内陆与沿海之间、军民之间、陆海军之间协同观念差。在民族存亡之际,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洋务大臣思考的不是如何共御外侮,而是借机扩充势力,把军队和军事工业囊为私产,争权夺利、割据称雄。北洋舰队与南洋水师之间,淮军与湘军之间,陆军与海军之间派系林立、自成体系,平时互不统属、相互制衡,战时互不支援、各自为阵、孤军作战。日军在荣城登陆时,李鸿章认为荣城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防区而拒绝驰援。荣城失守后,李秉衡又认为威海是李鸿章的地盘而按兵不动,笑看李鸿章吃败仗,致使日军对清军分割包围、轻易各个击破。

2 淡薄的国防观念文化导致了清末军事惨败

国防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本质是居安思想的忧患意识,灵魂是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表现是全社会关心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但清末民众居危忘危,缺少爱国热忱,军队缺乏战斗精神,战争失败已是必然。曾经“堂堂天朝,幅顺之广大,人民之众多,财赋之厚实,兵卒之精良,十倍于日本”[4]261的经济和军事大国,在遭受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的巨痛之后继续闭关锁国,断绝与各国往来,阻塞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交流,在骄奢淫逸中忘记了历史的伤疤。

(1)民众国防观念无法觉醒。为维护封建集权统治,满清统治者长期实行愚民政策,要求民众做听话的庶民、臣民、顺民,有意回避国家意识教育。因而在普通民众心目中,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封建官吏更是家国不分、家国一体,效忠朝廷就是效忠国家,丝毫没有国家观念和国防意识可言。在外敌入侵面前,民心四散、一盘散沙,不仅民众的奴性、麻木、愚昧、怯懦、旁观等民族劣根性暴露无遗,而且八旗、绿营等世兵和勇营等政府雇佣的地主私兵武装不知道为谁而战、为什么要战,相互内斗、彼此制肘。李鸿章上奏道“淮军遇到‘内地匪贼’,自信能取胜,遇到外敌,则‘胜负不可知’”[5]56。丁汝昌称他的舰炮“只能靖内匪,不能御外侮”[5]57。甲午战争数十次海陆战役战斗,清军从未打过一次胜仗,从未击沉一艘敌舰。1894年11月26日,旅顺失守后,满朝文武齐集商议对策,慈禧太后却以家事为重,商量如何处置两个不守规矩的妃子,极力贬斥主战派大臣[4]143。

(2)社会忧患意识长期缺失。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多次炮制“清朝威胁论”,为其发展军事、扩充军力找借口。1883年,日本维新派元老山县有朋上奏天皇,认为欧洲各国远隔大洋不足以为虑,而清朝毗邻才是真正的威胁[6]114。清廷推行洋务运动后,山县有朋编造出中国将在数年后“必称霸于世”的神话,极力散布“清国威胁论”,并以中国为假想敌大肆扩军备战,多次举行军事演习。正是打着“消除清国威胁”的幌子,日本在精心准备数十年后悍然发动了甲午战争。然而,腐败的清政府对日本凶残扩张的侵略本性以及灭亡中国的战略野心缺乏深刻认识和应有警惕。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步步逼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不仅放松了国防建设,没有加强军事准备,反而在战争发生后一味求和,大讲公理道义,寄希望于列强斡旋调停,结果不但没叫停中日战争的脚步,却招来八国联军的宰割。

(3)军队战斗精神萎靡不振。清廷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导致军队管理混乱,军纪涣散。为培养一支听话的“家兵”,各统军首领对军队的首要要求是“忠诚于已、绝对听话”,而对于军人违法乱纪现象则听之任之、视而不见。1886年,北洋舰队应邀到日本长崎访问,有人反映官兵上岸嫖妓滋事,李鸿章不以为然,反而称“武人好淫,自古而然。只要彼等追求功名,自可就我绳尺”[7]254。由于平时军纪废驰,军人缺乏战斗精神,在战场上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亦成必然。平壤战役中,日军后勤补给困难、弹尽粮绝,正准备撤退时,清军主帅叶志超弃辎重仓皇逃跑,使1.4万名日军获得了一个多月的粮食补给和大量的枪弹物资,清军只得全部撤回中国境内。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远东第一要塞旅顺,地势险要,军备充足,却在日军试探性地进攻时,全体清军不战而逃,使得日军轻易大获全胜[6]149。北洋舰队参赌淫乐之风盛行,将士耻于讲武习技,军事训练形同虚设。提督丁汝昌不学无术,从陆军调任海军将领10余年却不懂海军作战。相反,“总兵以下诸将,争携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港沪”。在威海之战中,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临阵脱逃,来远、威远二舰管带还在岸上嫖妓未返,致二舰无人指挥,被日军击沉,数百官兵罹难[5]258。

3 没落的国防经济文化引起了清末国防衰败

国防经济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清末国防经济不仅被封建势力牢牢掌握,而且受帝国主义买办操控,使清末国防建设失去了自主发展的动力,也使清廷在甲午战争中失去了持续斗争的军事能力。

(1)买办性的国防经济掐断了中国国防建设的命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国航运、外贸、金融、财政大都被列强控制,中国成了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张之洞等封建军阀掀起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兴办军事工业和组建新式海陆军“求富求强”。洋务运动虽然促进了近代军事科技的发展,但自始至终依附于外国资本,使用洋人技术,购买洋枪洋炮,业务上更是外国企业的附庸,与列强有剪不断的经济、政治瓜葛。政治上、经济上的买办性,使得洋务派军阀官僚实质上成为列强的代理人。如李鸿章开办的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以及中国通商银行,都有大量的外国股份。甲午战争后,翰林院联名奏参李鸿章“释放日本奸细,以米、煤资敌,在甲午战前向日本出售大米和煤炭,开战后仍以‘信用为先’向日本供应3万吨煤炭和3千石大米”“有银数百万两,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岛开设洋行3所”[7]88。煤炭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但李鸿章竟然同意由英国控股当时中国最大的煤矿,其主要助手唐廷枢还兼任英国在华最大企业怡和洋行的总买办,实为出卖国防经济利益。

经济上的买办性决定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妥协性,也决定了洋务派在外侮面前屈膝投降的必然性。时任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公然宣称:“我们必须掌握改组中国军队的权力,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的利益。”[8]国防经济的买办性比封建性更反动可怕,给国防利益带来致命损害。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还可能全力投入反侵略、反分裂战争,如清初抵御沙俄、康熙收复台湾等战争。但买办化的国防经济与列强有着极大的利益联系,洋务派与帝国主义表面上斗争,实际上相容,在重大利益面前沦为列强的代言人。而列强既要大肆掠夺中国,又要竭力维持封建统治不垮台,对清廷又予以某种帮助和支持。

(2)封建官僚集团瓜分了清末脆弱的国防经济。尽管清廷国防经费短缺,但清廷仍然挥霍无度、穷奢极欲。1894年,慈禧太后60寿辰,先后挪用海军经费1 187万两,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在资金尚有缺口的情况下,各省督抚相约报效白银260万两,以“本银专备各舰,设防一切要务”的名义上报朝廷,全都被挪用于修建颐和园。慈禧太后还下令“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解部充饷”。自1888年起,北洋水师未添一舰,海军申请更新18门火炮需银61万两也变成泡影[9],致使清末海军建设一度停止不前。

此外,以洋务派为代表的封建割据势力利用清廷资产,借机发展壮大个人经济利益。洋务派在创办初期,极力反对私人创办同类企业,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其创办的国防企业,先由官办,后变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经营管理之权,操之于各洋务集团,直接与洋务势力挂钩,维护封建割据统治秩序。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3)维护专制统治耗费了清廷巨额的国防经费。由于清政府横征暴敛,广大群众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但丝毫没有唤醒清廷对人民群众诉求的重视。相反,清廷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帝国主义屈膝投降,对农民起义血腥镇压,对人民群众大肆杀戮。鸦片战争前后至中华民国建立前夕,中国爆发了80余次农民起义,席卷了整个中国全境。其中影响较大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分别持续了14年,陕、甘回民起义持续了12年,义和团运动持续了3年。在清末数十年间,清廷唆使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地主势力,先后出动兵力累计达760余万人次,对起义武装进行连年征战,耗费约4.5万亿两白银[10],造成清廷财政亏空。战争还造成中国劳动力锐减约3.6亿,城乡手工业纷纷破产,致使中国经济倒退30年[11],无力应付帝国主义的大兵压境和野蛮侵略。

4 结 语

清末战败的原因甚为复杂,但国防文化的没落是致命性的。主要原因是清廷未能从思想上、文化上唤醒广大军民的忧患意识,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军人的战斗精神。更为严重的是,处在社会上层的封建专制和官僚集团成为清末御侮斗争和国防建设的沉重阻力,甲午战败和清末国防建设失败已是必然中的必然。从国防文化角度反思甲午战败,有利于帮助人民群众铭记屈辱历史、强化居安思危意识,有利于从国防文化中找到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和推进强军实践,有利于在全社会凝聚强军力量,从而以更稳健的步伐与有力的臂膀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杨杰.世界陆军军备[M].南京:中正书局,1939:123.

[2] 徐平.甲午战争:中日军队通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66.

[3] 孙绪闻.清末民初国防观念的嬗变[J].国防大学学报,2015(4):47.

[4] 翦伯赞.中国史纲(2)[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5] 赵省伟.海外史料看甲午[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

[6] 从笑难.甲午战争百年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7] 梁启超.李鸿章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8] 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33.

[9] 杨天石.晚清风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16.

[10]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M].长沙:岳麓书店,1999:213.

[11] 林涛.正说清朝三百年[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184.

(编辑:张硕)

Cultural Refle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from Failure in Sino-Japanese War

SUN Xuwen1,WANG Luying2

(1.Shanghai Campus,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2.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The root cause of the failure in Sino-Japanese war is the decline of national defense culture. In order to remember humiliating history and learn painful lessons,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culture, the paper elaborates cultural reflections of national defense in the failure of Sino-Japanese war from following 3 aspects: backward national defense culture decides the failure before war, weak national defense concept leads to military failure, and declining national defense economic culture pushes the national defense of late Qing Dynasty into degradation.

Sino-Japanese war; national defense culture;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2016-09-05;

2016-12-2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2015M5829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9批特别资助(2016T91007).

孙绪闻(1974—),男,博士,讲师.

10.16807/j.cnki.12-1372/e.2017.03.019

E295.2

A

1674-2192(2017)03- 0079- 04

猜你喜欢
清廷国防军事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海口与内河: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水文调查及影响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