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

2017-01-07 00:41贾海刚
职教论坛 2016年25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摘 要:文章以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为核心,以构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基本路径为主题,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深入挖掘,转变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内容及方式等因素,实现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深度理论耦合,阐释精准扶贫工程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提升贫困地区社会生产主体(适龄劳动力)的自主“造血”能力。提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以造血式扶贫为主要方式、适龄劳动力为主要扶贫对象、职业能力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重路径,实现由见效周期较长的基础教育扶贫向教学周期短、时效性更强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转变。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

作者简介:贾海刚(1986-),男,河南滑县人,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技师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与城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5-0070-05

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要求消灭贫穷,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然而,目前我国还有5000多万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根据以往扶贫经验,简单的物质帮助式扶贫只能解决小范围的、暂时性的困难,而要建立全覆盖、可持续性的小康社会,“扶智”和“扶志”才是根本之道和长久之计。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教育扶贫上升至国家战略,教育作为“智扶”的重要手段也逐渐被学者所研究,但更多的是提出将国家教育经费向基础教育倾斜[1]。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下一代上尚不足发挥其时效短的优势,但是在培养贫困地区现有适龄劳动力(生产主体)职业技能上,则具有见效快、针对性强等优势,职业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不容忽视。

一、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理论耦合

耦合是一个电子工程类的名词术语,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在输入与输出两端所存在的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双向进行能量传输的现象。引申至理论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理论之间相互紧密配合且相互影响,能够通过相互作用将一方理论服务于另一方理论,并为彼此正向或反向输送理论支撑,从而形成一个耦合理论的过程。将职业教育理论与精准扶贫理论分别阐释,并寻找二者的理论耦合交叉点,形成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的理论成果。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是智力扶贫

精准扶贫的概念,是相对传统粗放式扶贫方式提出的相对称理论,细化至地理空间、区域环境、贫困状况等差异化要素,运用科学化、有效性的方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三精准”治贫方式[2],以助力其尽快脱贫。精准扶贫不同以往的物质扶贫方式,而是更加强调对人的扶贫,所以说精准扶贫中包含着“物扶”与“人扶”两个层次的内涵。

目前,学者对精准扶贫及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侧重以下几点:在扶助内容上,侧重于物质输入式扶贫模式,即寄希望于通过物质帮助贫困人口表象脱贫,而忽视发挥人的作用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少数研究逐渐向具有“造血功能”的教育扶贫转移;在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对象上,以往过度强调在对未成年的基础教育上,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扶贫,从下一代着手”等口号。然而,基础教育扶贫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至少在目前的扶贫攻坚阶段)达到精准扶贫效果,往往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其效果,而针对成人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社会生产主体的“智力”和“志力”扶贫,能够有效刺激贫困地区经济活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在短时间内则有可能达到造血式精准扶贫的效果;在对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方法上,更多倾向于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层面提出政策、制度及规范上的建议,鲜有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的实践探讨。由此可见,现有的精准扶贫研究中更多注重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开展物质输入模式,很少有探讨人口自主造血的扶贫模式,很少探讨贫困人口内在生产力自主生成的扶贫教育;现有的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研究中,往往侧重于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缺乏对适龄劳动力“智力”和“志向”的职业教育扶贫;现有的研究中更侧重纯理论的探讨,鲜有具有开拓性的实践活动。

(二)精准扶贫对象的基本特征

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对象约5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分散在西南地区的偏远山区且以缺乏“劳动转化金钱途径”的农民为主,呈现该地区全员贫困的普遍性倾向。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末我国16-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66.3%,按此比例折算贫困人口中适龄劳动力人口3300万人有余,排除其中过度老龄化及病残人口,也约存在3000万人。这部分陷入贫困境地的适龄劳动力往往具有文化学历层次低、生产技能欠缺、无业率较高等显著特征,主要以整体造血式精准扶贫为主。从文化层次上看,大多数贫困人口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小康社会建设的整体步伐;从生产技能上看,由于缺乏谋生手段,部分贫困人口甚至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从内心不思进取,无心脱贫;从就业观念上看,由于他们所处贫困地区大多数精神文明教育贫乏,日常习惯于聚众打牌、喝酒、嚼舌根,存在生产意识薄弱、就业务工氛围不浓、致富热情不高等问题,笼罩在“贫困亚文化”之中,无业率较高。文化匮乏、生产技能欠缺、就业逃避心理等显著特征,对贫困适龄劳动力的教育精准扶贫要具有文化水平要求较低、技能简单易懂、学习周期短以及经济回报快的特点,职业教育显然更为贴切。

(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人的职业能力,建立国家人力资源优势,对接受过一定年限教育的人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为这部分人群建立某种职业技能进行必要的实践训练,以适应特定岗位的职业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宏观层面主要包括非学历型职业教育和学历型职业教育两个类别。非学历型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对失业人群的再就业教育等岗前技能型教育,学历型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各类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等全日制教育和适龄青年的职业提升计划等“理论+技能”型教育。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活动相对比,职业教育侧重于技能实践和岗位职能的培养。从职业教育的内涵及教育目标来看,职业教育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文化水平要求较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劳动者,并非相关产业的科研工作者,它对教育对象的基础教育要求则相对较低,只要文化水平能够满足技能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需求即可。(2)技能实践较强。职业教育是具有学理性、实用性、技能性和经验性的学习活动,注重方法、技术和经验的培养,注重教育对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教学周期较短。职业教育活动的教育周期一般较短,往往一年甚至几个月的理论学习时间,并且以实践实训为根本,训练一定基本技能而满足社会需求。如职业培训投入低且见效快,可以快速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达到我国在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目标。(4)培训效果好,投资回报率高。少量的时间成本、轻微的学费投入、较多的专业选择,职业培训可以使扶贫对象在较短的时间通过上岗工作获得经济效益,更快地实现经济上的脱贫致富。

(四)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理论耦合

职业教育从整体上属于办学层次低、易学易懂、便于上手的技能型学历教育或者非学历教育模式,与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对象的基本特征相契合,从理论耦合的角度上来看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具有可行性。目前,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理论很多,大都倾向于基础教育扶贫,而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很少,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探讨,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精准扶贫理论相融合,形成职业教育也可服务于精准扶贫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研究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明确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主要对象,变“输血式”物质扶贫为“造血式”智力扶贫,重点在于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龄劳动力群体的职业培训,提高社会生产者主体内在的造血功能。根据职业教育两个不同类别的作用,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应分两步走:第一步,针对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经济收益时效性强的特点,应以非学历型的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在短时间内让贫困人口掌握简单技能并凭此收获相应的经济效益,初步提高他们的经济水平;第二步,在第一步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针对具有一定技能和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贫困人口实施职业提升计划,以依次采用中等、高等学历型教育为主,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能力水平,增强他们的职业应对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

二、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现实需求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激活区域内经济活力的根本条件,是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素需求,是贫困人口精神需求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作为针对贫困适龄劳动人口的内在升级活动,则是实现这些现实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服务精准扶贫的现实需求。

(一)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精准扶贫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宏观工程,教育精准扶贫不仅应有对下一代的智力教育扶贫,还应包含对当代社会生产主体(适龄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扶贫。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在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最艰难的任务也在农村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农村的脱贫致富就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准扶贫理论的提出,为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农村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基础在于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需要推进脱贫攻坚由粗放式、分散式、单一式向集约化、精准化、整体化转变,实现由物质财富“输血式”向精神财富“造血式”人力资源开发转变,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它是精准扶贫的最佳最优路径之一。由此说,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激活区域经济活力的根本条件

精准扶贫不单单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吃、穿、住、行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当地人口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活力是解决区域内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经济活力的高低取决于生产者的科技能力、职业素养等要素。区域经济活力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更应该支持人才培育和引进。近年来,随着二产业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地区对工矿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刚刚转移到城镇的农村转移人口显然达不到工业化的要求。职业教育尤其是非学历的技能培训,作为入门门槛低、教学周期短、时效性强的教育模式,能够为欠发达地区短时间内提供充足的实践性人力资源,为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成为激活区域经济活力的根本条件之一。

(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基础的重要条件

目前,我国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同时也面临产业转移的困境。外部环境变化引起不同产业资源配置的乱象,多重制约的约束性因素必须通过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科技素质提升等,升级置换和重组产业结构。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开发,是促进贫困地区区域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要件。精准扶贫应通过职业教育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技术能力,动态调整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重新对一、二、三产业人力资源配置,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基础。

(四)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满足贫困人口精神需求的内在动力

传统的扶贫方式相对侧重于硬件方面的物质扶贫,主要从经济帮扶途径入手,加大扶贫资金的分配来提高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而精准扶贫则侧重造血式扶贫,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来促进当地的经济生产和人口就业,从而形成经济效益的造血机制,逐步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除了经济扶贫之外,精准扶贫在精神文化等其他软件方面亦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从而实现全方面的扶贫。部分学者研究发现,贫困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形成与贫困状况相适应的贫困文化,或称贫困亚文化。“贫困亚文化”一方面可能强化现有的贫困状态,另一方面可能形成代际的复制和传承。因此,精准扶贫除了经济物质层面的的扶贫外,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扶贫工作也同样重要。通过精准扶贫改变贫困人口的精神面貌、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来塑造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价值、精神面貌和心理品质,为贫困人口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精准扶贫不同于传统扶贫,“精”在精密部署,统筹安排;精准扶贫,“准”在准确判断,目标清晰;精准扶贫,“扶”在智力,“扶”在主动造血。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精准扶贫的重要助力,也要结合精准扶贫的新意,从扶贫方式、扶贫对象以及扶贫时效三个层次,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

(一)由输入式物质扶贫到造血式智力扶贫

精准扶贫在于“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重在“人扶”而非“物扶”。基于精准扶贫的“人扶”内涵,则要求突破物质精准扶贫主导地位,实现由物质扶贫向人的扶贫转变,将其定位于适龄社会劳动力的“智力扶贫”、“技能扶贫”、“产业扶贫”和“志力扶贫”。首先,精准扶贫重在扶“智”。智力扶贫主要面向农村地区,扶贫对象针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主要是青年劳动力,通过帮助他们就学、就业来促进其家庭谋求脱贫致富,譬如成都市技师学院优先招录贫困地区学生来校就读中职教育。其次,精准扶贫重在扶“技”。扶技要针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落后,贫困人口农业生产技能、外出务工技能较低等现状,制定相应的精准教育帮扶对策,通过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对贫困家庭适龄劳动力给予技能培训和鉴定。再次,精准扶贫重在扶“产”。造血式扶贫必须要立足帮扶地、帮扶户的具体情况,重视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等手段,使帮扶对象掌握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有机转变,进而科学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推动精准扶贫更加有效、可持续,实现精准脱贫的历史任务。譬如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地的产业特色,组织帮助其建设种植核桃产业所需的道路和库房。最后,精准扶贫重在扶“志”。强化“智力扶贫”(即扶智慧、扶知识、扶技术)和“志力扶贫”(即扶志气、扶思路)并举,加强对贫困人口参与生产的思想认识教育,通过选派优秀教师作为驻村干部对贫困人口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指导,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和脱贫致富志气。

(二)由粗放型全民扶助到针对性劳动人口扶助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准”在准确判断,扶助目标要清晰。结合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精准扶贫更应该突破教育扶贫侧重基础教育的局限性,实现教育扶贫对象的转变,由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扶贫转变为对贫困地区适龄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扶贫。首先,职业技能文化扶助。协调培训机构和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联系协调农业、农技推广、科技、文化、体育和扶贫办等部门,陆续组织开展“送图书”、送体育器材、“送培训”下乡活动,提高贫困人力的技能文化需求和脱贫致富志气。譬如成都市技师学院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出资支持扶贫对象村的文化阵地建设,派遣优秀师资到村进行技能宣讲,培养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的志气。其次,职业技能培训扶助。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组织贫困人口中适龄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班,开展蔬菜、油茶、水果种植和家畜、良种牲畜养殖等种养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经济生产开发效益。譬如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扶助对象村的产业特色,组织帮助其建设种植核桃产业所需的道路和库房,组织本校专业教师对核桃种植户进行种植、管理及销售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帮助其落实发展核桃产业的计划。最后,学历型职业教育扶助。协调中高等职业院校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提高精准扶贫对象的入学比率,确保初、高中毕业生在没有考上高中、大学之后,能接受学历型职业教育,使贫困家庭的潜在劳动力都能掌握扎实的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譬如,按照职业教育相关法规,成都市技师学院优先招录贫困地区学生来校就读中职教育,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协调贫困家庭学子就读高职教育,并给予贫困地区学子经济帮扶和就业帮扶,切实用好国家扶贫政策和教育资助政策,对参加职业教育的贫困学生给予经济补助,并优先推荐其就业,有效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由长期性的基础性教育扶贫到时效性强的技能性教育扶贫

精准扶贫,贵在时效。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共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最近的政治局会议再次用数据明确指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3]。由此可见,2020年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硬界限,如何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长期的基础性教育工作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采取教育周期短、技能展示快、经济收益反馈快的职业教育才能实现精准扶贫所要求的造血式扶贫。短期内完成精准扶贫的目标,就要求突破教育精准扶贫基础性教育时效性长的约束,通过对适龄劳动力技能性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够短时间内实现“造血式”扶贫,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015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http://www.cpad.gov.cn/art/2015/12/29/art_61_

43224.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25/c_11912

7842.htm.

[3]范思立.精准扶贫成败系于基层治理水平[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26.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