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藿香正气汤组方特色探讨俞根初论治水湿证的学术思想

2017-01-13 05:29严萍唐森海徐凯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8期
关键词:古方水湿太阴

严萍唐森海徐凯

从藿香正气汤组方特色探讨俞根初论治水湿证的学术思想

严萍1唐森海1徐凯2

绍派伤寒;俞根初;水湿证;藿香正气汤

浙江省绍兴市地处江南水乡,地理上湿热交蒸,故“绍派伤寒”的学术理论着重伤寒和温病相结合,重视疾病兼挟湿邪的治疗,绍派伤寒的代表大家们也多重视祛湿剂的使用,其代表人物俞根初有云:“浙绍卑湿,凡伤寒恒多夹湿”,足见其在谴方用药时对祛湿药物的重视,也创立出不少别出心裁的治湿方剂,其中以藿香正气汤在俞根初《通俗伤寒论》[1]中的各湿病证之中引用最多、应用最广,本文通过对藿香正气汤为代表的祛湿剂的研究,分析其组方特色和配伍规律,以期体会俞根初的治方用药特色,提高临床对祛湿方剂的掌握和运用,更深入地理解俞根初的学术思想。

1 药物组成

藿香正气汤由杜藿梗三钱,薄川朴半钱,新会皮、白芷各二钱,嫩苏梗半钱,姜半夏三钱,浙苓皮四钱,春砂仁八分,分冲而成,是以藿香正气散为基础去桔梗、白术、大腹皮、甘草、生姜和大枣,加入春砂仁而成的经验方,体现了俞根初“温中化浊法”的思想特点。在《通俗伤寒论》中被引用和提及最多,共达十余次,再配合相应加减、化裁后,能用于由寒、热挟湿所致的各证,对绍派伤寒后期的医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藿香其性温味辛、气芳香善辟秽,是俞根初治疗湿证时的首选用药,也是全方君药,能解表化湿,理气和胃止呕。厚朴性辛温,能燥湿除满,与半夏和陈皮合用而温中燥湿,降逆止呕,为臣药。白芷辛温解表,能助藿香发汗解表化湿。佐以砂仁醒脾调胃,苏梗理气宽胸。而浙苓皮味甘淡性平,祛湿消肿,利水渗湿。全方表里同治,能解表散寒,芳香化浊,理气和中,充分体现俞根初温中化浊一法的特点,何秀山更是总结其为治湿滞挟秽之良方,可见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力。

2 组方特色

2.1 用药灵活,兼顾全面因水湿证的兼夹证较多,因而在用药时需考虑夹证的治疗,“绍派伤寒”学者胡宝书先生认为:“湿热夹食者,务消其食;夹痰者,务化其痰,否则邪有所恃,热不易退,湿不易去,病多反复。”俞根初在治疗时也多有考虑,在对不同证候下水湿之证的用药有了具体的研究,大大扩展方剂的使用范围,使其更加符合实际临床中病情的需要,提高临床的针对性,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以藿香正气汤为例,当水湿夹热时加茵陈、滑石、山栀,水湿夹暑时加用香薷、杏仁,水湿证夹外感风寒时,则加葱白、豆豉。可见俞根初在用药时灵活多变,兼顾夹证,根据不同的水湿证病因病机,对证施治,依据病情特点而灵活增减,看似一方多用,实际是多法合用,考虑水湿证兼夹之证多,俞根初重视对症用药,多方兼顾,而绝不墨守成规。

2.2 井然有序,标本有别俞根初在治疗水湿证时根据临证先后顺序,标本虚实,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井然有序。如在湿温伤寒病中认为“首宜芳淡辛散,藿香正气汤加葱、豉,和中解表,祛其搏束之外寒。次宜辛淡疏利,大橘皮汤加川朴、蔻末,宣气利溺,化其郁伏之内湿。寒散湿去,则酝酿之温邪无所依附,其热自清。即或有余热未清者,只须大橘皮汤去苍术、宫桂,加焦山栀、绵茵陈,以整肃之,足矣”[2]。在温湿伤寒证的初期,俞根初认为其邪在表,表证为主,应用辛散解表,和中散寒为主进行治疗;当到达疾病中期时认为其邪郁伏于内,可用辛散疏利的方法,使邪无处可依,从而达到导邪外出的目的;而到了疾病后期,邪大部分已去,即用茵陈驱散余热即可。由此可知俞根初对水湿证临床经验的丰富,对其转归过程的深厚认识,对疾病的每一阶段时期的表里轻重、邪正变化和寒热转归都了然于胸,遣方用药井然有序,不急不躁。水湿之邪为病,证候变化多端,需根据其证候兼顾的不同,分清标本先后,层层递进,以期用药紧贴病情,以达到临证治疗的效果。

2.3 组方精炼,重视炮制俞根初在对水湿证治疗时虽然重视兼夹证的处理,但在构方选药时注重运用药物多效性的特点,做到组方简洁精炼,整个组方中没有一味多余的药材。如藿香正气汤共八味药物组成,全方有解表理气燥湿化浊之功,但方中各药,或芳香化湿,或渗湿淡利,或温化燥湿,虽都有祛湿的作用,但方中各药气味归经不同,从而起到理气解表的功效。可见,俞根初选药组方都是针对祛湿这个主要目标,再根据不同的证候情况选入带有不同兼杂功效的药物构建而成,以用最少的药物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俞根初秉承江南一代医家精工细作的用药传统,十分重视对中药炮制,对药性了解详细,选药讲究,如:热盛之证时用姜汁而不用生姜;脾阳虚便溏的患者,给予炮姜温阳止泻;为保存最佳药效,以鲜槟榔汁入药;温化肾气时选用淡附子;通过药物的炮制改善药效,使其更贴近临证用药的需要,提高疗效,可见其对剂型、炮制的重视。

2.4 崇尚六经,重视三焦俞根初对水湿证的辨证以六经辨证,三焦为法[3]。其在《通俗伤寒论》中云“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俞根初把六经和三焦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依经用药,是为其一大特色。如藿香正气汤者,从太阳、太阴而治;大橘皮汤者,从太阴、阳明两治而偏温太阴;增减黄连泻心汤者,则以治太阴、阳明而偏阳明;香砂理中汤者专温太阴之法;麻附五皮饮更是太阳、太阴、少阴兼顾之剂。俞根初重视六经辨证的同时,结合三焦运用,认为湿为脾主之病,故水湿为病必犯中焦。三焦为水湿运化的通路,所以湿邪为患时多能以三焦为路而侵犯其他经络脏腑,中焦枢机不利则全身的气化皆不行,上下焦的湿亦因之而凝滞不化,故治湿有宣上、运中、导下并用,尤其以运中为先,立化湿透热之法,取透湿达邪之效[4]。因而治疗水湿之邪过程中,通调三焦。

2.5 博古依今,古方新用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有大量自创的新方,大都是以古方为基础增减化裁而成。参诸贤之学说,博采众方,再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己见而作出创新,古方新用,即所谓“博古而不拘泥于古”。俞根初了解到“墨守古方无以尽治今病”的道理,如俞根初根据当地的气候特色等条件多方合用,结构严谨,切合实用,使其更能贴近现今的病因病机,适应复杂的病情需要,大大扩展了原方的用途。如藿香正气汤的加减法中就有配合葱豉汤、茵陈蒿汤等方,加减化裁后的新方,同时根据各方的配伍特点,结合主证特色进行化裁,取长补短,是祛湿剂中古方今用的良好范例。

由于浙江地处江南水乡泽国,日照水蒸,潮湿温热,人多嗜食酒茶,故凡伤寒恒多挟湿。俞根初作为“绍派伤寒”土生土长的代表,对绍兴本地之水湿证的治疗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遣方用药别具一格,在治疗水湿证时不仅有着上述所说的特点,更重视其寒热虚实的辨治,重视温化理气[5],重视病后护理[6],是仲景学术思想的本土化发展,是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扬,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仲景学术思想。

[1]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1.

[2]清.俞根初.三订通俗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275.

[3]沈元良.绍派伤寒的启源浅述[J].光明中医,2006,21(5):4.

[4]沈元良.绍派伤寒湿邪夹证的临证心法[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5):315.

[5]张再良,程磐基.定六经为百病之总诀—重温俞根初的六经证治[J].中医药学刊,2006,24(7):1337-1339.

[6]沈元良.绍派伤寒的特色调护探要[J].实用中医杂志,2008,22(8):7.

(收稿:2016-12-08修回:2017-02-08)

book=719,ebook=87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No.2016ZQ032);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No.2012C13017-3)

1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严萍)、中医科(唐森海)(绍兴312300);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科(杭州310015)

严萍,Tel:13819579108;E-mail:ymgg311@126.com

猜你喜欢
古方水湿太阴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含杜仲古今方剂的对比研究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临证方药运用探讨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加大对中医经古方保护的建议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