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检验方法分析

2017-01-14 06:45马全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2期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阳性率

马全意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检验方法分析

马全意

目的分析类风湿因子(RF)的临床检验方法.方法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采用乳胶凝集反应法、浊度散射比浊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RF水平, 观察其检测效果.结果乳胶凝集反应法检测阳性15例, 阴性15例, 阳性率为50.00%;浊度散射比浊法检测阳性22例, 阴性8例,阳性率为73.3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阳性24例, 阴性6例, 阳性率为80.00%.三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患者15例.结论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检验中可采取联合应用的方式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检测方法

RF检验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早期诊断中, 其缺乏特异性, 且其敏感度较低.当前临床检验技术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RF的检验方法也出现了很多, 这些方法适用性有所不同, 同时其自身也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需要对其建立科学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1-3].本文分析RF的临床检验方法,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其中男7例, 女23例, 年龄22~58岁, 平均年龄(38.6±10.7)岁.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且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影响研究的基础性疾病.患者的分离血清在-20℃环境中冷冻保存.

1.2 方法

1.2.1 乳胶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一般是IgM型类风湿因子(IgM-RF)多价性的交联乳胶颗粒和红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分子产生较为明显的凝集物, 在56℃的条件下30 nin灭活,将待测血清用浓度为0.1 mol/L的甘氨酸缓冲盐水进行1∶20的稀释处理, 1 ml生理盐水中加入0.05 ml血清.取1滴稀释血清, 加入RF试剂1滴, 将其放入反应板中, 摇动3 min,充分摇匀后, 在直射光下观察.这种方式临床上主要应用于IgM-RF的检测,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2].

1.2.2 浊度散射比浊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待测血清中包被的免疫球蛋白分子与类风湿因子乳胶颗粒所形成的免疫混合物, 检测反应体系中免疫复合物的浊度, 检测时主要的工具为激光比色杯[3].将适量静脉血温育, 离心取上清液, 分杯待用, 检测中主波长为540 nm, 副波长为800 nm, 比色杯的光径为 1 cm, 试剂及样本比例为 200 μl核对 100 μl, 标本 10 μl,孵育时间为5 min.

1.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该检测方式是将人与动物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共价和化学交联, 在固相介质的微孔酶标板上吸附, 后加入适量待测血浆, 经PBS漂洗24 h, 后用蒸馏水浸泡1 h将琼脂凝胶片浸泡在酶底下物溶液中着色若着色成功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颜色不退则证明具有酶活性.检测中固相化的免疫球蛋白分子会十分充分地与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融合在一起, 待完全融合后应加入酶标抗免疫球蛋白的抗体、IgA抗体和IgM抗体, 从而完成IgG-RF、IgA-RF和IgM-RF的检测.

1.3 观察指标 在乳胶凝集反应法检测中, 3 min内出现凝集现象, 判定为阳性;在浊度散射比浊法检测中, 若检测数值在30 IU/ml时, 判定为阳性;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中, 指标正常范围为:IgM-RF为0~16 IU/ml, IgA-RF为0~20 IU/ml, IgG-RF为0~70 IU/ml, 若检测结果不在上述范围可判定为阳性[4].

2 结果

30例患者的血清标本RF结果为:乳胶凝集反应法检测阳性15例, 阴性15例, 阳性率为50.00%;浊度散射比浊法检测阳性22例, 阴性8例, 阳性率为73.3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阳性24例, 阴性6例, 阳性率为80.00%.三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患者15例.

3 讨论

RF是一种将变性免疫球蛋白因子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其无显著的种属特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及50%左右的健康人体内均会产生类风湿因子B细胞克隆, 其在某些病理因素的影响下, 能够合成较多的RF[5-8].RF与天然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结合能力相对较弱, 但容易与免疫复合物中的免疫球蛋白或聚合免疫球蛋白发生反应.对RF进行科学的临床检验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确诊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类风湿检测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常见的有乳胶凝集反应、浊度散射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上述三种方式可检测不同类型的RF, 同时也可进行定量检测, 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高效价的RF并存在明显的关节功能受限, 则患者的预后较差, 没有接受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F阳性率较高, 胶乳法滴度通常在1∶160以上.临床研究表明, 免疫球蛋白RF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等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除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 RF也常见于硬皮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 其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非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 RF的阳性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 但此类人群日后极少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6,9].

本文主要分析的三种方法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其优势与不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就临床疗效的角度看, RF检测系统的检测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室中RF检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在检测结果上也无法达到完全一致或十分接近, 即使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但不同实验室检测RF滴度的方法也不具有可比性[10-12].RF阴性与阳性的分界点也不是十分清晰, 分界点确定的决定性因素不同实验室检测中所使用的血清.但是无论是哪种方法的检测结果, 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及意义, 对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总之,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中, RF具有积极的临床作用.在三种检测方法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的阳性率最高,其敏感性较强.三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应结合三种方法, 互为补充, 进而可有效提高RA诊断的特异性, 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1] 郭彩霞, 线利波, 徐桂霞, 等.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检验方法及意义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6):40-41.

[2] 孙长俭, 王晓艳, 徐彩姝, 等. 临床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检测结果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21):2608-2609.

[3] 杨雅琼, 刘长明, 易锋. 类风湿因子分型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检验杂志, 2003, 21(2):74.

[4] 夏勇, 陈璇, 薛灏, 等. 类风湿因子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的钩状效应研究.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11):1512-1514.

[5] 邵体红, 杨善鹏, 陆进明, 等.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类风湿因子临床意义初探.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4, 18(8):531-533.

[6] 卢佩佩, 计艳萍, 赵生霞. 比较两种仪器对成人血清中类风湿因子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科技视界, 2015(2):375.

[7] 陆亚, 陈璟, 凌雨, 等. 类风湿因子及Anti-CCP与患者临床免疫学特征的关系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24):3371-3372.

[8] 王园园, 赵令, 马红爽, 等. 类风湿因子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不同临床表现中的意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 32(11):1641-1644.

[9] 殷皓, 胡志刚, 袁劲松. 类风湿因子分型检测的临床应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8(6):505-506.

[10] 邹康宁, 薛汉阳, 周晓新, 等. 类风湿因子单位值测定的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 1997, 12(4):20.

[11] 沈定树. 类风湿因子的研究进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1991,12(4):152-155.

[12] 杨辉.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的应用效果.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26):91-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2.017

113003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老虎台分院(东洲区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7-09-28]

猜你喜欢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阳性率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转录因子Egr2/Egr3在类风湿关节炎寒证中的作用机制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类风湿因子阳性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吗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左振素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思路与特点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