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药物分析、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2017-01-14 09:07邵礼梅许世伟苏玉娟
中医药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黄色素脑缺血羟基

邵礼梅,许世伟,苏玉娟

(黑龙江省鸡西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 鸡西 158100)

红花药物分析、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邵礼梅,许世伟,苏玉娟

(黑龙江省鸡西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 鸡西 158100)

红花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的干燥花,具有散瘀止痛、活血通经之功效。其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亚精胺、木脂素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红花的药物分析、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其主要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佐。

红花;药物分析;化学成分;现代药理

红花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的干燥花,主要产于河南、浙江、四川等地[1]。红花性温,味辛,具有散瘀止痛、活血通经等功效[2]。其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亚精胺、木脂素等[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4],其对心脑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调节改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红花的药物分析、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红花药物分析研究

1.1 黄酮类成分

施氏等[5]以红花黄酮类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作为指标,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对我国不同产地的红花进行了含量分析比较研究,该方法灵敏较高、重现性好且可靠性强。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红花黄酮提取物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标定了15个共有峰,各共有峰在60 min内完全分离,技术参数均符合标准要求,该方法的精密度试验、重现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良好,从而为中药红花提取物品质的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黄氏等[6]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空间因素对红花中三种黄酮类成分芦丁、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影响,结果在0.05~1.84 μg范围,三种黄酮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其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1%和97.5%,RSD分别为3.05%和0.64%。研究表明空间因素对红花中三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有一定影响,且此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及重复性良好。玛依努尔·叶尔肯别克等[7]以红花总黄酮含量为筛选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新疆红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的提取条件为用30倍的水在70℃下浸提2次,每次80 min,结果说明该方法工艺简单,提取效率高。

1.2 亚精胺类成分

李氏等[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方法同时测定红花中4种亚精胺成分N1,N5,N10-(Z)-trip-coumaroylspermidine(1),N1,N5-(Z)-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2),N1(E)-N5-(Z)-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3)和N1,N5,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 (4)的含量。结果各成分之间分离度良好,4种亚精胺成分的质量浓度分别在 0.002 1~0.041 6(r= 0.999 5),0.002 6~0.051 2(r=0.999 7),0.002 7~0.054 0(r=0.999 8),0.005 0~0.100 4(r=0.999 8) g/L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为98.61%,100.9%;RSD为2.3%,3.0%。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红花中4种亚精胺成分的含量测定。

2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

2.1 黄酮类成分

范氏等[9]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红花药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花药材中分离鉴定了10个黄酮类成分,分别为6-羟基槲皮素-3,6,7-三氧葡萄糖苷(1),6-羟基山柰酚-3,6,7-三氧葡萄糖苷(2),6-羟基山柰酚-3,6-二氧-7-氧葡萄醛酸苷(3),6-羟基山柰酚-3-氧芸香糖苷(4),6-羟基山柰酚-3-氧葡萄糖苷(5),6-羟基芹菜素-6-氧葡萄糖-7-氧葡萄糖醛酸苷(6),6-羟基山柰酚-6,7-二氧葡萄糖苷(7),6-羟基山柰酚-3-氧芸香糖-6-氧葡萄糖苷(8),6-羟基山柰酚-3,6-二氧葡萄糖苷(9),(2S)-4',5-二羟基-6,7-二氧葡萄糖二氢黄酮苷(10)。结果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施氏等[5]采用溶剂法和色谱法从红花中提取分离得到4个成分,并进行了结构鉴定,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山萘酚、槲皮素为红花中的主要黄酮类成分,从而为红花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和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陈氏等[10]应用中压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压液相色谱两种方法,并以HPLC指纹图谱为导向,对红花提取物进行分离,共得到了9个黄酮醇类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并与文献数据相比对,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山柰酚3-氧芸香糖苷(1),山柰酚3-氧葡萄糖苷(2),芦丁(3),槲皮素3-氧葡萄糖苷(4),6-羟基山柰酚3,6,7-三氧葡萄糖苷(5),6-羟基山柰酚3-氧葡萄糖苷(6),6-羟基山柰酚3-氧芸香糖苷(7),6-羟基山柰酚6,7-二氧葡萄糖苷(8),6-羟基山柰酚3,6-二氧葡萄糖苷7-氧葡萄糖醛酸苷(9)。

2.2 亚精胺类成分

袁氏[11]由红花中最终分离得到4种亚精胺类化合物,分别为N1,N5,N 10-(Z)-tri-p-coumaroylspermidine(1),N1,N5-(Z)-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2),N1(E)-N5-(Z)-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3),N1,N5,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4)。

3 红花现代药理研究

3.1 心血管疾病

杨氏[12]探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将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98例随机分为红花黄色素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于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静脉滴注。结果红花黄色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MMP-2和MMP-9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MMP-2和MMP-9水平,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欧氏[13]观察红花黄色素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的疗效。将5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于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结果试验组于心绞痛程度及中医症状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红花黄色素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具有较好的疗效。廖氏等[14]观察红花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将10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76例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患者静脉点滴红花注射液,对照组患者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或P<0.01)。结果说明红花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改善作用。

3.2 脑血管疾病

王氏等[15]观察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红花黄色素治疗,对照组应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质量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结果说明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潘氏[16]观察刺五加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以控制血压、血糖,降脂,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6%,对照组80.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刺五加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段氏等[17]观察中药黄芪加红花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各组术前12 h与30 min分别腹腔注射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时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通过HE染色观察各时间点脑组织病理学形态的改变,并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于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组治疗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时的病理损伤,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细胞于各时间点的表达(P<0.05);各组比较,以黄芪加红花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更显著(P<0.05)。结果说明黄芪注射液加红花注射液可明显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上调,其可能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马氏等[18]观察红花黄色素对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红花黄色素可使大鼠皮层组织中SOD,GSH-Px含量增加,MDA含量显著降低可显著增加大鼠海马组织中T-CHE含量。结果说明红花黄色素可能通过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改善胆碱能神经系统损伤以缓解大鼠痴呆症状。赵氏等[19]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体外亚铁血红素/亚硝酸钠/过氧化氢途径引起脑组织蛋白质硝基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亚铁血红素/亚硝酸钠/过氧化氢途径在体外对脑组织蛋白的硝基化修饰,提示羟基红花黄色素A抑制蛋白质硝基化反应可能是其对抗脑血管疾病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之一。邱氏等[20]研究红花黄色素对脑损伤新生大鼠脑海马CA1区APE/Ref-1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红花黄色素能明显抑制脑损伤后APE/Ref-1表达的下降,明显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王氏[21]观察黄芪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神经细胞凋亡、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说明黄芪注射液联合红花注射液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和其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的表达有关。李氏[22]观察黄芪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细胞凋亡、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8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3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芪注射液协同红花注射液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减少,抑制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8,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3的表达,其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可能和抑制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8,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3的表达有关。

4 小结

红花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疗效确切,值得大力开发。红花的化学成分复杂,但目前对其成分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而且药理作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23-26]。因此,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红花药效物质基础,明确活性成分,阐明作用机理,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1]扈晓佳,殷莎,袁婷婷,等.红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3,31(3):161-168.

[2]陈梦,赵丕文,孙艳玲,等.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2,5(7):556-560.

[3]王若菁,杨滨.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5):65-69.

[4]贾佼佼,苗明三.红花的现代药理与新用[J].中医学报,2013,28 (11):1682-1685.

[5]施峰红花黄酮类成分提取分离及其质量分析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07.

[6]黄永发,孙亚洲,楼舸,等.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空间环境对红花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首都医药,2003,28(10):49-51.

[7]玛依努尔·叶尔肯别克,周凡,马芹,等.正交实验优选新疆红花总黄酮提取工艺[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2):167-169.

[8]李石飞,袁茂叶,张立伟,等.HPLC-DAD同时测定红花中4种亚精胺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8):1480-1484.

[9]范莉,赵海誉,濮润,等.红花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46(5):333-337.

[10]Jinfeng Chen,Pengfei Tu,Yong Jiang.HPLC fingerprintoriented preparative separation of major flavonoids from safflower extract by preparative pressurized liquid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4,23(7):490-495.

[11]袁茂叶.红花中亚精胺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5.

[12]杨璇.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11,31(2):14-16.

[13]欧杰.红花黄色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14]廖晖,石燕红.红花注射液对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9):15-16.

[15]王林青,李丽莉.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6):761-762.

[16]潘启焕.刺五加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4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9(3):49.

[17]段晓慧,潘晓明,郭棱棱,等.黄芪注射液加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BDNF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 (1):55-57.

[18]马勤,徐慧,阮影影,等.红花黄色素对Aβ1-42诱导的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5): 64-66.

[19]赵瑞杰,孙莉,刘星苗,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抑制脑组织蛋白质硝基化的体外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3): 204-207.

[20]邱莉,黄新芳,曾丽玉.红花黄色素对新生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5(34):93.

[21]王鹏.黄芪加红花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J].广州:暨南大学,2010.

[22]李丽珊.黄芪加红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广州:暨南大学,2009.

[23]周海燕,王海娇,王婷婷,等.红花多糖对荷瘤鼠Ang-2、PTEN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5,43(5):40-44.

[24]张彦丽,张硕峰,华国栋,等.红花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6,33(1):32-35.

[25]王婷婷,石学魁,孙阳,等.红花多糖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的形态学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5,32(2):19-21.

[26]刘萍,苏慧,白云,等.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对小鼠出凝血时间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5,32(2):25-26.

R28

A

1002-2406(2017)02-0123-03

邵礼梅(1979-),女,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检验工作。

2016-10-08

修回日期:2016-10-30

猜你喜欢
黄色素脑缺血羟基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栀子黄色素提取及其抗氧化等性能研究*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黄顶菊黄色素稳定性研究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珊瑚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的工艺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临床药师持续4年干预骨科使用红花黄色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结局
对羟基苯甘氨酸合成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