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山竹简《医马书》浅识*

2017-01-14 13:46成都大学四川6006杨华森王一童赵怀舟谭红兵李继明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竹简伯乐文献

成都大学(四川,6006) 杨华森 王一童 赵怀舟 谭红兵 李继明△

老官山竹简《医马书》浅识*

成都大学(四川,610106) 杨华森 王一童1赵怀舟2谭红兵1李继明1△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医马书》,原书当撰成于战国后期,重钞于秦。在历代传世文献中,尚未见有对该书的记载,从已知文献看,竹简《医马书》堪称我国首部专论各种马病诊治的马医专著。书中所记马病名称及治疗内容与后世马医理论差别较大,是据以研究我国马医发展历史、马医早期治病情况、部分药物药用历史,以及秦简书法成就等问题的极其难得的珍贵文献,现就其重要价值略行粗浅研究。

老官山汉墓 竹简 医马书 产生年代 文献价值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的老官山汉墓群进行考古发掘。考古队在其三号汉墓中共发掘出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多个方面的医简920余支。经考,这些医简在医学史上的珍贵价值并不亚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医简中有200余支主要载录马病治法及方药的竹简,专家因此将这部分拟名为《医马书》。

《医马书》及其竹简的产生年代

据老官山古墓墓葬形制、木椁墓特征和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西汉半两钱等出土文物分析,老官山汉墓的墓主或拥有较为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原海兵博士在其《楚人后裔的天府之殇》[1]一文中说:“经研究推定M1为西汉武帝时期,M2、M3、M4三座年代为景武时期”;“发掘者据‘景氏’铭文、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等推测,老官山墓主应与入迁蜀地的‘景(楚平王)氏’贵族有关。……我们可以视老官山墓主为楚人后裔,抑或与楚人后裔有密切关系。”

根据考古专家的观点或论断,结合《医马书》古朴艰涩的文字文风特点、竹简字体兼融篆隶风格的书法特点,以及书中明显的战国文字中好用双短横条状重文符“=”(书中凡四十余见,占《医马书》全文字符的1.62%)替代连读或回读重文的特征,因断原著撰成年代当在战国后期,再经同睡虎地秦墓竹简比对,根据两者在字体和书法特征上颇多的相似性,因疑《医马书》竹简当属秦时之物,简文缮时间应早于该墓其他医简。

我国古代相马名家辈出,记述相马的文献也不少,然而对马医专著的称述则相对不多,加之历代散失亡佚不断,《医马书》因此成为我们迄今所能见到的第一部、可能也是唯一的一部医马专书。史籍和历代的传世文献尚未见到过有关于它的著录或称引。其作者现已难考,虽说墓主疑与入迁蜀地的楚国景氏贵族或有关涉,但原书是否为楚人所著却还暂难断言。

《医马书》竹简的数量

文物考古队2013年12月17日发布消息称:“M3-137共184支(含残简),内容为《医马书》”。这说明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中涉及《医马书》内容的竹简数量应为184支。然而,现在可见的原竹简登录序号却为001-225号,因此怀疑原简当初至少曾有225支。不过序载的225支竹简内原阙185-192八简,而合列的“021-031”十一支竹简中的最末一支(依序当是031)在编排中被漏计番号,若依序补列,则将和已有的“031”号简序号重复,加之“059”号正反面皆呈空白却分别被列为两简,故《医马书》竹简共有219支(含残简及出土后期拼接有误的断简),其中文字完整或相对完整的有66支(竖简61支,横简5支),约占《医马书》竹简总数的30%;残损程度迥异的竹简共117支,约占总数的54%;另有残损程度各异的空白简36支,约占总数的16%。即便将059简的两面依例合计为一简,并将可以确定乃由同一竹简断为两截的“040”和“037”简拼接复原为一支,《医马书》竹简实存数量也应是217支,这和考古队公布的“184”之数出入颇大。

经推考竹简中“外踝”、“上踝三寸”、“臂臑”、“中指”、“嗌干”、“臂大脉”、“咳上气”、“臂阳明”、“手大指与次指”等语词不难发现,其义理更像是在记述有关人体的病变及人体经脉循行的情况,再结合疑出同一书家之手的字体和书法风格等因素看,008、050、051、052、063、066、112、113、114、128等简文内容显然当归入《经络书》为宜;而043简论言“唇反人盈,月(肉)死”,若与《马王堆汉墓医书·阴阳脉死候》“唇反人盈,则肉先死”和《灵枢·经脉》、《难经·二十四难》“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等医经论断人病死候的记述相比照,则该简无疑也当以并入《敝昔医论》或《六十病方》较妥。由此看来,《医马书》中多出的30余支竹简非原书所有的可能是存在的,故着意甄别也是必要的。

《医马书》的内容与特点

《医马书》内容缺佚严重,残存部分字数不多,各简字数也不相同,多者达四十余字,少者仅一二字,以每片二三十字者居多。其中笔迹清晰或形体大致可辨之字约2274个,残损漫漶无法辨识者约536个,双短横条状的重文符43个,状似中圆点的提示性间隔符11个,句末绝止符27个,连同各种符号,全篇总计约为2891字。若刨除可归于《经络书》、《敝昔医论》或《六十病方》等部的11支简凡241字(含标点及间隔符9个),则实际属于《医马书》的竹简应为208支,文字约2650字。

在可资利用的137支《医马书》竹简残存内容中,有确切病名的病证凡23种(含同病异名者),其中以“痌”名病者5种,如肝痌、马瘘痌、肠痌、肾痌等,约占残存病类总数的22%;以“”名病者4种,即马目、马耳、马心、马足,约占残存病类总数的17%;用“”名病者有马(或省称)、马水2种,约占残存病类总数的9%;其余上痈、马驹绝(或省称驹绝)、马(龋)、马伤中、马绕肠、马伪(据136简疑当作“马伪”,此姑仍之)、马瘤、马目瞖(翳)、水目、代耳、伪、急敺疾各一种,共占残存病类总数的52%。此外还有“痏”、“癕(痈)”、“敬(惊)”等病名,不赘述。

《医马书》颇为注重马病的成因研究,如143简“马驹绝者,初生时,其毋有所远走,走极若驾行远道,此所以发驹绝者也”,作者告诫养马人,小马初生时决不可令其走远路或拉车远行,否则日后将成为诱发驹绝病的成因。148简“水皆不絜,此所以发肠痌者也”,揭示出马患肠道病与水质不洁密切相关。再如149简“□□□马驾敺之,疾而治之,若亶,地险有石,此所发肾痌者也”,阐述驾马驱驰,有疾患应为之治疗,如果马行羸惫,兼地势不平或石头阻碍,这是伤害马匹而诱发肾痌病的重要原因。

《医马书》述病简洁,而对病状的描述却不失形象生动。如021简“其居也耳纵,行善”,027简“其口中上痈(上腭生溃疡),养疾,其食如雧,多吻,见食而鸣”,146简“疾从肩以后,不能摇头尾,出泪以,口不能到地”,200简“汗,其行左右顾”等等,可见作者对病马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

作者同时非常看重对病马的治疗和护理,不仅手段多样,对部分治法的意义与目的也有所揭示。在残存竹简中,所能见到的治法分药治、盐治(如“入盐两目中”)、捋(如“膂筋”)、熨(如“比尉两三日而瘳”)、裹(即包扎。如“以皮韦裹”、“更裹,痏干者辄去”等)、吹(如“吹其两鼻”)、刺(如“刾”、“金箴贯”)、浴、摩、灌、驾、敷等十余种。其中灌法又分为灌药、灌水,所灌部位又分灌口、灌鼻,灌治时间则有冬灌夏灌、夕灌旦灌,有的还要求据病“复灌”;敷法又分一般温敷、絮敷、久藏猪膏温敷、冬时敷、敷药加温衣等。对有的病证,不仅体现出诸法并施的治疗特点,且对早迟时机的把握也颇有深意,如“马目者,且驾矣,入盐两目中而驾之行”。尤须一提的是,《周礼·医师章》有“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的记述,《医马书》对此理的诠释堪称深刻,不仅将“驾”、“行”视为可促进马匹有效运动的方法反复提及,具体施行时还视病情需要对活动强度加以区别,如“步夂”、“以行”、“驾之行”、“驾之车”等等,无不是为了达到“发血强上”(157简)或“发劲强上”(182简)等目的。书中还多处记载了较为独特的以盐入眼的马病治疗手法,后世《肘后方》等书亦有啖盐令马下肥而强水草之类的记载,这对开阔马医治病的视野不无裨益,对其作用原理也值得深入寻绎。

作者对病马的治疗宜忌与将护皆因病而有别。如011简诫言“马更月(肉),行强口,驾之车,轩载□御,弗能和敺”;074简告诫治马目宜“驾之左右顾”,即驾行时须让马不停地左右张望顾盼;156简还明确提出“凡马恒行不刾”,等等,足见作者研究马病的用心精勤而良苦。

对不少马病的治效或其预后,《医马书》都有明确记述。如078简“马不骚,骚者瘳”,086简“比尉两三日而瘳”,091简“用三指最三入药中以灌,灌皆瘳”,100简“箸之,五六日瘳”,158简“尉膌属闲,见血已”,181简“灌节不已,而欲复灌,必五日乃已”等等,颇有利于马医或养马人学习参照或判定。

《医马书》的价值

岁月的嬗递让《医马书》的很多残存简文已剥蚀漫漶得无法辨读。虽然这样,该书的文献价值却依旧璀璨明莹,光芒不减。现就管见所及试论如下。

1.该书是探究我国马医早期发展情况的重要线索与证据

我国马医已有两千多年的学术发展史,具体滥觞于何时,此前似还可见少数颇有分量的确凿证据。唐人李石的《司牧安骥集》载有应属后人伪托的《伯乐针经》一书,马继兴先生曾断言“马医兴起于春秋时期”,主要也是因为“梁代的《七略》一书中已记有《伯乐疗马经》”[2]。由于古籍多言伯乐即春秋时相马名家孙阳,故若仅就《伯乐针经》、《伯乐疗马经》等书名而论,要说马医产生于二千七八百年前孙阳所生活的春秋时期似也并非无据。然因我国古代有“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的传统,故有考据家也认为《伯乐针经》和《伯乐疗马经》不可能是伯乐之书,求证马医准确兴起年代和早期发展情况的研究也因之少有权威性定论。过去出土的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和流沙坠简,曾有疑出自戍边军队牲畜饲养者之手的关于马病方治的零散记载,马继兴先生认为这至少能证明“在西汉早期兽医学科不仅早已建立,而且已具有了相当程度发展的史实”[3],此说甚是。然西汉早期已晚于《医马书》编撰的年代,无疑也晚于该书抄缮的时间。《隋书·经籍志》中载有《疗马方》、《伯乐治马杂病经》、《治马经》等8部较早的兽医专著,且称梁代已有后世疑为托名之作的《伯乐疗马经》行世,不过这些记述距《医马书》的编撰问世时间更晚出800余年,对用以界定我国马医兴起的大致准确年代并无一言定鼎的权威性。

然而,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古老马医专著《医马书》,无论其编撰年代,抑或是马病诊治将护内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瞩目。该书作为两千多年来可遇不可求的珍贵史料,不仅展示了战国之际马医理论水平所达到的惊人高度,同时彰显了早期马医迅猛发展的铁定史实,这对今人的研究无疑大有裨补。世人若无更早、更新颖、更有分量的文献为据,要想撼动、否定该书在马医领域肇基创始的地位是很难的。有鉴于此,若用马医产生时间应明显早于理论已颇为成熟的《医马书》问世年代的常理推测,那么,无论《伯乐疗马经》等专著的作者是否为伯乐其人,马继兴先生“马医兴起于春秋时期”的论断都有其合理性,因而也当是可信的。

2.《医马书》对后世马医的积极意义与实用价值

《医马书》是古人长期同马病作斗争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其实用性值得肯定。书中治病各法记述明晰准确,如“两三日而瘳”、“灌皆瘳”、“见血已”等疗效判定方法也简洁而清爽,作者若无深入实践的切身体验,恐怕很难有此确见。从残存内容可以看出,该书编撰主旨明确,理法方药兼具,治法简便可用,药物平实易求,以其所施之法,揆其所治之病,效验应不虚谬。书中现仅残存23种马病诊治内容,且除却痏、癕(痈)、瞖(翳)、敬(惊)、欧(呕),其余病证名称多不见于后世文献。《隋书》等史籍载称的《伯乐疗马经》等多部马医专著是否传承过这些病名病证,因诸书亡佚,现已无从稽考。虽说如此,《医马书》残存的这些病种、治法,展示的马病用药特点、理论研究的视野,必将进一步丰富马医内容,对后世马医学术研究产生积极影响,这一点当毋庸置疑。如清人李南晖的兽医名作《活兽慈舟》,其中马部载病凡73种,全部病名竟与前书所述马病名称无一相同。《医马书》中一些药物的应用机理,也还有待人们悉心研究与挖掘。如残存的23种马病,径以盐治者有4种,对盐的使用频率不可谓不高。晋代《肘后方》载有用长勺深入咽中给马大量啖食干盐使之肥壮的方法,托名的《华佗神方》也有用盐救治马匹肺热、急黄黑汗、胞转肠结等证的记述,这些医方的用盐量皆重达半升或一升(约合100克或200克),应该不是“纯属巧合”。然众多传世文献对古人这些宝贵的医马、养马药用经验却鲜有提及,继承应用更无从谈起。如《活兽慈舟》载录与73种马病相应的治方184首,仅有两方在方末要求用淡盐汤送服丹药或丸药,正方内则全无以盐为马治病、增肥之类的记述;《串雅外编》原书虽辑有23种古人的马病方治内容,然现代刊本对其医禽治兽部分基本弃而不取,这无疑是学术研究的一大缺憾。今人若能洞悉《医马书》各病实质,全面揭示其与后世马病病种的对应关系,则远古先贤的智慧之光必能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3.《医马书》用药情况推前了部分药物的入药时间

4.《医马书》竹简的书法价值

《医马书》竹简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秦时书法作品见世者不多,故此简弥足珍贵。根据笔法特征,疑全书出自多人之手(应不少于4人,含疑为混杂的其他医简字体1种)。缮写字体乃篆隶并用,运笔或圆润或方长,有的则是带有明显燕尾蚕头波折之势的半篆半隶的变篆体。从笔画体势看,书家将刚韧杂糅的笔画巧妙地融为一体;其结构则四围舒展,中宫紧凑,上下内外,互为呼应,波挑披拂,清丽奇巧;简面布局自然疏朗,毫无匠作之气,在反映秦时文字隶变方面有一定代表性。

总之,历代史志所未录,古今文献所不载,马医理论奠基之作,马病治疗、护理的忠实记述,马医学术早期发展历史的实证性专著等等,这些都是《医马书》亟待今人留心关注的重要文献价值之所在。

[1] 原海兵.楚人后裔的天府之殇——生物考古视角下的老官山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9,17.

[2] 任莉莉.七录辑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92.

[3] 马继兴.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J].中医文献杂志,2003,21(4):13-14.

General Study:Bam boo-clip Book of Yi Ma Shu from Lao Guan Shan Tomb of Han Dynasty

YANG Hua-sen,WANG Yi-tong1,ZHAO Huai-zhou2,TAN Hong-bing1,LIJi-ming1
(Chengdu University,Sichuan 610106,China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ichuan 610075,China 2.Sh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xi030002,China)

Unearthed in Lao Guan Shan Tomb of Han dynasty,Yi Ma Shu was considered as an original bamboo-clip book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And ithad been recopied during the Qin dynasty.Through literatures ofall dynasties,ithasn′tbeen recorded.From known literature,the bamboo-clip Yi Ma Shu could be the initial Chinese monograph on horse treatments.In this book,there exists huge differences with diseases names and therapy and later theories,especially on history ofacademic development,early conditions of treatment,history of partialmedicinal herbs and calligraphy.This essay is to give a general study on this precious literature on its important value.

Lao Guan Shan Tomb of Han dynasty;bamboo-clip books;YiMa Shu;production times;literature value

R289.3

A

1006-4737(2017)01-0018-04

2016-09-06)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成都市老官山医学文献文物的科学价值研究”(编号:2014SZ0175)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610075)

2作者单位: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030002)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竹简伯乐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伯乐传道
车伯乐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