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医家黄霄鹏《贻令堂医学三书》学术思想研究*

2017-01-14 13:46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006罗惠馨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温病医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006) 罗惠馨 指 导 郑 洪

岭南医家黄霄鹏《贻令堂医学三书》学术思想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006) 罗惠馨 指 导 郑 洪

黄霄鹏有《贻令堂医学三书》,而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对他的研究,笔者通过文献整理,用对比的方式研究黄霄鹏的医学三书内容,发现其具有以下学术特点:宗汉唐古学,博采清代各家,服膺于吴陈;寒温并重,因地制宜;认症真,用药活。

岭南医学 黄霄鹏 文献研究

黄霄鹏是清代岭南地区的内科医家,但目前对他的相关研究尚缺乏,故笔者试就其学术思想作一研究。

医家生平

黄霄鹏(1838-1890年),名保康,字培声,霄鹏乃其号,南海学正乡人。黄霄鹏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幼时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1]5。他儿子道恒回忆曾提到,黄霄鹏29岁考科举时由于年龄登记错误,而被疑为枪替,因此取消了考试资格,待其资格恢复时已然是不惑之年[1]6。在此期间,黄霄鹏涉猎书籍范围甚广,涵盖阴阳地理、星命相术、医学等,其医学尤精。他曾经罹患目疾,求医无效,遂亲自研读医书而将己病疗愈。而后其弟友棠患了足痿,群医均无办法,他日夜钻研,终将弟病治愈[1]6。因为这两个契机,他开始专注于医学,十多年活人无数,一直到光绪庚寅(1890年)七月得病,九月十五逝世。

黄霄鹏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人生前40年一直作为儒生积极入世,儒家思想对其影响极深,其门人陈天骥所写的《黄霄鹏先生传》写道:“事父母孝,母老多疾,药必亲煎,训子侄严,不啻声律身度,居乡里能行其德。”[1]5文内还记载乡里曾因重修古迹导致村前沿水之路泥泞难行,乡人苦不堪言,黄霄鹏自觉出资,用石头将路筑好,以方便乡人行走[1]5。

黄霄鹏的邻居黄家骏在他的遗著序言中曾说:“黄霄鹏以儒为医,其性静,其心通,遇症虽难,应手而愈,自述所长则曰:‘认症真,用药活’。”[1]7他看病时对病人恪守其职,负责到底,他的学生嘉礼形容他“家人生产未暇分治”[2]3。对求医者无论亲疏皆尽心而治,不取报酬,遇到条件艰苦的人家看完病后还送药,全然不顾自己也经济窘迫[1]5。

黄霄鹏在其有生之年撰写了《吴鞠通方歌》1卷、《陈修园方歌》1卷、《医林猎要》1卷、《贻令堂杂俎》1卷、《与壻遗言》1卷,在其去世后其侄子黄任恒编校成《霄鹏先生遗著》,于宣统三年(1911年)刊行。广东科技出版社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贻令堂刻本删去与医学关系不大的《贻令堂杂俎》及《与壻遗言》2卷,取名为《贻令堂医学三书》刊行,包括了《医林猎要》、《吴鞠通方歌》、《陈修园方歌》,下文笔者就这三本书籍分别作介绍。

《贻令堂医学三书》

1.《医林猎要》

《医林猎要》中“猎”本义“放猎逐禽也”[3]283,“要”意为“身中,古与‘腰’字同”[3]76,在此引申为“追求精要”之意。本书内容是黄霄鹏在读医书过程中所做的摘抄和整理,他的儿子道恒在本书后序中曾提到黄霄鹏做摘抄的习惯:“平时遍观医籍,凡论说有关学益者,必抄以别纸,时取观摩,其精勤真莫及也。”[1]7

《医林猎要》侧重中医基础理论,采撷了《黄帝内经》,王焘《外台秘要》,李时珍《本草纲目》,徐灵胎《慎疾刍言》、《医学源流论》,吴谦《医宗金鉴》,汪昂《医方集解》,程钟龄《医学心悟》,杨璇《寒温条辨》,陈修园《时方妙用》、《寻源简易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温病条辨》,江涵暾《笔花医镜》,费伯雄《医方论》等前人著作之精华,整理归类为医原、医法、医药、医方4个章节。“医原”有6篇,涉及了中医发展源流到五行脏腑配对、全身各部位及其骨度分寸、脉象及防病原则、致病原因,形成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医法”有15篇,主要是针对临证诊疗技能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挑选性辑录。“医药”有10篇,对临床处方用药时的药味选择、剂量控制、煎服法等进行系统整理。“医方”录用了此卷中所用的69个方子,文中给每一个方子进行了标列序号并注明了主治、组成及其剂量,并对一些重点方子进行解释。

2.《吴鞠通方歌》

《吴鞠通方歌》(下简称“黄文”)是黄霄鹏以《温病条辨》(下简称为“吴文”)为底本按症类整理而成,本书有4个部分:温病名目解、治病法论、方目和方歌正文。

“温病名目解”节抄了《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第一条作纲领[2]175,[4]。“治病法论”摘录自《温病条辨·卷四·杂说》的“治病法论”作治法总论。“方目”是黄任恒将此书多次提及的方子整理出目次并列出其所在症类,以方便读者检索,只出现一处的方子并未收入在内。其内共收录了21条。“方歌”正文中黄霄鹏融会贯通《温病条辨》卷一、二、三,打破了吴鞠通按上中下三焦划分的分类方法,根据“以症分类,因类括方”总结了温病、温毒、斑疹、发黄、暑温、小便、秋燥、调经等26种疾病与症状,为此所撰方歌共149条。

虽然清代吴鞠通是集大成的温病大家,其处方后来大多成了经典方剂,但并没有专门的书籍为其编写方歌,所以黄霄鹏选择将《温病条辨》的名方编成方歌,益于后学。本文方歌结构上是七言句,押韵,短小精悍,内容上对主治、症状、脉象、药方药味加减都有高度概括,歌诀后附有原文及黄霄鹏注释或黄任恒按语。如:“初温竹桔芥银翘,苇薄甘牛豆豉调”后小字加注:“太阴温病服桂枝汤,风寒已解,只余温病,银翘散主之,方用连翘、银花各壹两,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甘草、淡豆豉各五钱,竹叶、芥穗各四钱,共研为散,每用六钱鲜苇根煎汤服。”[2]175-176

3.《陈修园方歌》

本卷的内容主要来自陈修园著作的整理,兼采张仲景、杨璇、黄元御、江涵暾各家学说作补充,故取名为《陈修园方歌》。本卷分为3部分:方目、原歌、症类。陈修园撰写的方歌主要是经方,对于时方编歌甚少,本卷共有133首方,其中有25首为陈修园已编的方歌,于是黄任恒将陈修园原歌原注採入成了原歌部分。“方目”载录了书中方子及其对应症类,且在每个方下标注了该首方剂的出处,方便读者查阅。黄霄鹏对这些方子进行了编撰,形成各症类方歌,分为头痛、眩晕、咳(噫附)、浊、癃闭、舌、调经内外妇儿五官各症等37类,每症一些独立出来的方子未编入方歌内则放在每症最后一格。

本卷方歌结构仍和《吴鞠通方歌》一样,如:“伤寒头痛六经分,痛在阳明麻葛根,认得太阳羌活解,逍遥芩夏少阳云,少阴五积加辛附,脾土星苍入二陈,更有吴萸汤妙制,厥阴邪聚杀纷纷。”后小字加注:“太阳痛在脑后,必连项强,宜九味羌活汤加葱白三根;阳明痛在额前,必连目眶,宜升麻葛根汤,二方列后;少阳痛在侧,必兼两胁痛、多呕,宜逍遥散去白术加半夏、黄芩、川芎;太阴痛,因湿土动而生痰所致,宜二陈汤加制南星、苍术、川芎;少阴痛,脉细但欲寐,宜五积散加细辛、附子;厥阴痛如破、干呕吐沫,宜吴茱萸汤。时方妙用卷三。”[2]259

学术特点

1.宗汉唐古学,博采清代各家,服膺于吴陈

《医林猎要》第一篇黄霄鹏即摘录了徐氏《慎疾刍言》“宗传”篇,开篇第一句即为:“一切道术,必有本言,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2]33并在其后列出《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神农本草》、《外台秘要》、《千金方》,表明了这些著作的代表性地位。此外,本书所载中医基础理论、临证诊疗技能、处方之组成原则主要来源清朝前中期各医家的著作,如陈修园、徐灵胎、吴鞠通、吴谦等。

而《吴鞠通方歌》、《陈修园方歌》则体现了黄霄鹏临床特色,外感热病以《吴鞠通方歌》为依,内伤杂病则侧重于陈学。邻居黄家骏在序言中也提到:“黄霄鹏乡先生……生平注意之书尤以吴陈二家为最。”[2]8

2.寒温并重,因地制宜

黄霄鹏生平读书尤以吴陈二家为最,而吴鞠通乃是宗《内经》、《伤寒》学而发展了温病的温病四大家之一,陈修园则为清代伤寒学派的中坚人物,二人分别为同时代的温病伤寒代表人物。黄霄鹏生平多揣摩二人之书,受二人学术影响深重,形成了“寒温并重”的学术特点,如《吴鞠通方歌》疟病篇第八四条对于治疗疟类伤寒黄在吴用小柴胡和解法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加萸桂芩”[2]210。黄霄鹏行医时间为1878-1890年,这12年正处于疫情爆发频发期[5],黄家骏这样描述当时岭南医学情况:“南人重温病,北人重伤寒,守师说而不揆病情,久若水火不相济……”[2]7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黄霄鹏能发展出寒温并重的特点也从侧面体现他是一个实事求是、有整体观的医者。

此外因地制宜的特点既体现在传播医学知识,又体现在临床上。传播上的因地制宜,如《医林猎要》“周身名位骨度”篇[2]47-51中黄霄鹏对其音义用粤地方言进行了标注,如腋窝名肐肢窝,睾丸的睾音亦,踝骨的踝音跨,肛音江,骶音帝等,在此不详列。临床上在继承吴陈二学寒温并重基础上,也结合了岭南当地气候,岭南暑热,暑邪易伤津耗气,且夹湿邪极易阻碍脾胃运化,所以黄霄鹏处方上注重顾护津液及运化中焦。如《吴鞠通方歌》疟篇,黄将吴文温脾汤用的蜀漆易为柴胡[2]212,截疟的同时又可升发木气以疏土。痢篇中焦第八九条[2]213,黄将吴文中的“白滞”加减药中加附子一钱五分,易为加干姜一钱五分;“积未净”加减药中加归尾一钱五分,易为槐花二钱;“食积”加减药加楂肉一钱五分易为二钱;“食积”加减药中神曲二钱及枳壳一钱五分,易为忍冬二钱;增大消导药用量以运化中焦。《陈修园方歌》中咳篇热邪所致的咳嗽,陈主张用泻白散,而黄则在其基础上加了玉竹石膏以防热邪灼伤阴液[2]263。

3.认症真,用药活

由于黄霄鹏缺乏医案传世,故其临证特点主要体现在吴陈方歌的批注中。“认症真,用药活”是黄霄鹏对自己的评价,黄家骏在序曰:“黄霄鹏以儒为医,其性静,其心通,遇症虽难,应手而愈,自述所长则曰:‘认症真,用药活。’”[2]8体现认症真的例子有:对于温疟,吴文描述了无寒但热的情况,而黄霄鹏则为其补充了单寒的情况并附方理中汤加附子柴胡[2]208,对于痢病,吴文描述了痢病入里的症状,而黄则补充了初感在表时的症状[2]213,由此可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除了认症真,黄霄鹏在继承吴陈方药基础上也活用其方药。如用陈修园治心部之痛的香苏饮来治疗气痛、痢症发热[2]213、281;用陈治传染之疫的香苏散治天时之疫[2]312。用治疗热痫的风饮汤治疗脚气[2]294。鹤膝久病,陈用十全大补加附子、牛膝、羌活,黄将行上焦而理上的羌活改为行下焦而理下的“独活”[2]293。产后大便不通,陈用八珍汤加桃仁、杏仁,黄霄鹏在此基础上加上蜜糖和肉苁蓉,即大补气血,宣肺气以通腑同时,加上蜜糖和肉苁蓉滑润大肠,促使大便更易排出[2]327。

结 语

黄霄鹏由儒入医,不仅有仁心仁术,还积极普及医学知识。其所撰《吴鞠通方歌》是岭南地区最早系统引进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学术著作[6]。《医林猎要》中所采之文皆短小精悍,义理浅明,其所整理编撰的方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对于本书传播的必要性,其侄子黄任恒叙言中如此评价:“医门向导素无善法,著书者非高深其说即鄙倍,不可卒读,而后学屡以为难,岂不重可悯哉……而公所著述喜无高深鄙倍之弊,足示后人,则其书可无以传之乎?”[2]19

[1] 清·黄任恒.霄鹏先生遗著[M].刊本,1911(清宣统三年):5,6,7.

[2] 清·黄霄鹏撰,黄任恒编校.贻令堂医学三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7,8,19,33,47-51,175,176,208,210,212,213,259,263,281,293,294,312,327.

[3] 汉·许慎著,班吉庆等点较.说文解字校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76,283.

[4] 清·吴鞠通著,李刘坤主编.吴鞠通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9.

[5] 赖文,李永宸著.岭南瘟疫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70.

[6] 黄子天,刘小斌.岭南温病学术源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5):1585.

Academ ic Study on Ideas of HUANG Xiao-peng′s Yi Ling Tang Yi Xue San Shu in Lingnan Areas

LUO Hui-xin,ZHENG Hong(director)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510006,China)

There have been rare studies on HUANG Xiao-peng′s books of Yi Ling Tang Yi Xue San Shu.The writer has compared his books to conclude hi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ideas inheritance from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wide study from scholars in the Qing dynasty,adherence to theories ofWU Ju-tong and CHEN Xiu-yuan.He focused on therapy with balance ofwarmness and coldness according to locations,while he kept features of precise diagnosis and flexible prescrip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in Lingnan areas;HUANG Xiao-peng;literature study

R2-53

A

1006-4737(2017)01-0025-04

2016-10-14)

佛山市《佛山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编号:E2-KEZ108152K01)

猜你喜欢
温病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医学写作的概念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让医学大数据给你解答
关于《温病条辨》温病初起使用桂枝汤的讨论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