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医典》北京木刻版的初步介绍*

2017-01-14 13:46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北京100101罗布扎西登巴达吉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印刻藏医木刻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北京,100101) 罗 辉 罗布扎西 登巴达吉

《四部医典》北京木刻版的初步介绍*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北京,100101) 罗 辉 罗布扎西 登巴达吉△

北京木刻版《四部医典》是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各版本中唯一一个在内地印刻的版本,具有重要的文献版本价值。其内容与其他版本基本相同,页码和卷次命名则融合了藏、汉文古籍印刻的不同风格。本文对该版本的起源、存世现状和特征作了初步介绍。

四部医典 藏医 北京木刻板 版本

《四部医典》成书于公元8世纪末,由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宁玛元丹贡布集吐蕃时期以前藏医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中医、天竺和大食等医药学的精华编著而成,是一部集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百科全书。公元1546年,藏医南派医家苏卡·洛珠杰布()修订的《四部医典》木刻版首次印刷,并发行到藏区各地,之后出现各种不同版本的木刻版。北京木刻版是目前唯一一部在内地发现的《四部医典》版本,具有重要的文献版本价值。我们根据掌握的资料,对这一版本的相关情况作初步介绍。

《四部医典》现有版本简介

四川省阿坝州藏医院旦科主任医师编著的《四部医典对勘本》[1],对《四部医典》的不同版本进行了比较、对勘、整理,汇编成书,该书收录了《四部医典》现存于世的各个版本,共12种,分别为山南札塘版()、山南岗布版()、日喀则达登版()、山南洛若版()、阿里版()、日喀则甘丹平措林版()、布达拉宫版()、药王山利众医学院版()、德格版

《四部医典》北京木刻版的起源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各民族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十分密切,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特色。北京作为我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据记载曾有不少著名的藏族政教领袖和高僧大德来到这里施教兴寺,因此北京及其周边至今仍保留一些具有浓厚藏族风格的文物古迹和藏文古籍。《四部医典》北京木刻版,即诞生于清乾隆时期建造的普宁寺,现位于北京东北200余公里外的河北承德。因普宁寺为清代皇家寺院,故其刻印的《四部医典》版本被学术界称为北京版《四部医典》。

普宁寺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系乾隆皇帝为纪念先后两次出兵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叛乱的胜利,仿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寺而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为庆祝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加强内地与蒙藏地区的联系,提高喇嘛文化素质,清廷又在普宁寺东建立了喇嘛诵经的“扎仓”(即寺院的附属经学院),即后来的普佑寺。扎仓内设立显宗、密宗、历算、医学四学殿。医学殿设在东禅房,内供药师佛,主要学习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培养藏医。为教学的需要,普宁寺以药王山利众医学院版《四部医典》为底本,刻印了《四部医典》。据《四部医典对勘本》记载:“……”,即北京版《四部医典》由普宁寺医学院大喇嘛医者益西班觉资助刊刻,第二世阿佳活佛洛桑丹贝尖参作后序。

《四部医典》北京木刻版的存世现状

普宁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数以万卷的藏书。寺院专门建立了经楼,储藏包括《四部医典》在内的各种经书。但这些经书在民国时期被军阀汤玉麟尽数劫走,成为我国藏传佛教和医药文化的一大损失,《四部医典》也随之流落民间。我们于2016年8月访谈了著名民族文物收藏家、辽宁省阜新市政协文史馆馆长海春生先生,了解到,北京版《四部医典》木刻本现存世较少,且构成《四部医典》的四个部分(总则部、论述部、秘诀部、后续部)按照元、亨、利、贞命名分开刻印,因此找到完整版的全书比较困难。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登巴达吉研究员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发现了《四部医典》后三部的木刻版。初步翻阅书稿时发现,该书的正文内容均用藏文书写,与其他版本的《四部医典》无异,对应的是论述部、秘诀部、后续部3个部分。特别之处在于,页码均用藏汉双语书写,分为亨、利、贞三部。阅读书中内容,发现对该书刊刻地的记载如下:“……”,意为该书刊刻于(发音和文中对该词义的解释,均与汉文“热河”相似)地区一个叫做(发音与“普宁寺”相同)的皇家寺院。这与《四部医典对勘本》中对北京版《四部医典》来源的介绍(“”)是一致的。故确定该《四部医典》木刻本即为热河(今承德)的普宁寺所印刻的北京版《四部医典》。登巴达吉研究员将这三部古籍买下,后无偿捐赠给西藏藏医学院。

中国民族图书馆也收录了北京版《四部医典》的秘诀部和后续部两部古籍,其官网介绍,该版本为清·雍正刻本,并指出:“此书于普宁寺医学院大圣医耶西贝觉资助刊刻,有著名的第二世阿佳活佛洛桑丹贝尖参作了后序。具有特别重要的学术资料、版本、观赏价值。”[2]考普宁寺的建寺时间及耶西贝觉(益西班觉)的生平,均在乾隆年间,中国民族图书馆所说的“清雍正刻本”有误,当为“清乾隆刻本”。其官网还介绍了该馆所收录的《秘诀医典补遗》(第司·桑杰嘉措著),该版于清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北京藏蒙刻经院刊刻,为雍正刻本。故我们推测,中国民族图书馆将北京版《四部医典》误认为是雍正刻本,可能是因为混淆了《秘诀医典补遗》和《四部医典》两部藏医古籍的刊刻时间。

2016年7月,我们专程赴普宁寺考察,拜访了住持莫日根图金刚上师和部分僧人,咨询普宁寺印刻的《四部医典》相关情况,获得以下信息:普宁寺经历民国时期的军阀掠夺和1964年的火灾,损失了大量经书,但幸存于世的文献仍为数不少,存满于几间屋子,现均由承德市文物部门代为保管,任何人要查阅这些文献,均须得到民族宗教管理部门的批准。因普宁寺的藏医教育已于上世纪80年代中断,住持本人也未听说过普宁寺印刻的北京版《四部医典》的存在。

《四部医典》北京木刻版的特点

我们通过对现有的《四部医典》北京木刻版第二、三、四部分的初步研究发现,这一版本有如下特点。

第一,以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的药王山利众医学院版《四部医典》为底本,内容与其他版本基本相同:考察《四部医典》北京木刻版第二、三、四部分可以发现,其文字内容与《四部医典》的其他版本差异很少。旦科主任医师编著的《四部医典对勘本》的描述也显示,各版本间的内容基本一致。因为现有的《四部医典》各个版本,追溯其源头,是1546年苏卡·洛珠杰布在西藏山南札塘发行的《四部医典》木刻版(简称札塘版《四部医典》)。北京版《四部医典》以药王山利众医学院版为底本,后者又以札塘版为底本。

第二,页码总数的差异来源于排版不同,极少量文字的差异来源于传抄过程中的错误或者校对者对内容的理解差异。具体来说,北京木刻版四部各部分的页码数分别是9、49、273、65页,而德格版对应的分别是9、49、244、63页。其他版本的页码也略有差异。这是由于各木刻版本对内容的排版不同所致。此外,在文字上所存在的极少数差异,应是由于各版本的印刻、校对者在传抄过程中的错误或者对内容的理解差异所致。例如《四部医典》第二部第十一章“”中的第一、三个字,北京版和德格版均为“”和“”,而札塘版为反过来为“”和“”。两者的不同系对原文的理解差异所致:前者意为“胃火旺盛和减弱分别能使身体强壮和虚弱”,后者则认为“胃火减弱和旺盛分别能使身体强壮和虚弱”,两者的意思相反。

第三,北京版《四部医典》页码和卷次命名融合了藏、汉文古籍印刻的不同风格:①与其他版本最大的不同是,书的两侧版框中间有文字,左侧为汉字页码,右侧为藏文“部”+“章”+“页码”。其他所有版本只有左侧有此藏文。此外,北京版《四部医典》则融合了藏、汉文古籍两种对页码的不同分页方法,同一页正反面均有页码。例如,第二部第四章第五页,正面右侧为“上五”,左侧“”(意为“第二部论述部五”),背面右侧为“下五”,左侧为“”(即藏文数字5)。而其他的版本,除正面左侧为“”外,右侧及背面两侧均无文字。②对卷次的命名,北京版第一、二、三、四部,在每一部的封面,分别有“元”、“亨”、“利”、“贞”的字样。也就是说,北京版《四部医典》分为元、亨、利、贞四部。汉文古籍对卷次的命名,四卷本的命名方式通常包括甲乙丙丁、春夏秋冬、元亨利贞三种。北京版《四部医典》正是采用了元亨利贞的命名方式。而其他版本的《四部医典》均采用藏文字母顺序排序,依次为四部,无任何汉字。

结 语

普宁寺刻印的北京版《四部医典》作为目前唯一一部在藏区以外的内地发现的《四部医典》版本,是藏医学在祖国内地传播和发展的象征。同时,其印刻的页码和卷次命名的格式融合了藏、汉文古籍印刻的风格,可视为清代藏、汉文化交流互鉴的一个缩影。因此,北京版《四部医典》具有重要的文献版本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关北京版《四部医典》的源流、历史应用、存世现状和价值,以及藏医在普宁寺的历史传承脉络,仍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1] 旦科.四部医典对勘本(藏文)[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2] 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文献专题第三批名录:《四部医典·后续部》[EB/OL].[2016-08-06].http://zhuanti.cpon.cn/guji2010/minglu.asp?id=09656.

General Introduction on the Beijing W ood-carving Version of The Four Medical Tantras(Si Bu Yi Dian)

LUO Hui,LUO Bu-zha-xi,DENG Ba-da-ji
(Institute for Tibetan Medicine of China Tibetology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101,China)

The Beijing wood-carving version of the book,The Four Medical Tantras(Si Bu YiDian),a classic of Tibetanmedicine,is the only version of the book in non-Tibetan regions in China.It is of great literature value.It has the same contentwith other versions,while combining different styleswith Tibetan and Han languages on its page number and volumes.Thispaper is to giv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n its origin,existing status,and characteristics.

Si Bu Yi Dian;Tibetan medicine;Beijing wood-carving version;version

R2-52

A

1006-4737(2017)01-0029-03

2016-09-13)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点科研项目“藏医药研究”专项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印刻藏医木刻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木刻年画
桌上盆景(外一幅)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藏医临床课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母亲印刻,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