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社会人格特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启示

2017-01-16 00:38刘翔
东方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隐性政治思想

刘翔

摘要:“90”后大学生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力量,“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正确全面把握“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身心特点等社会人格特质,有助于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新思路。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一、“90”后大学生社会人格特质的整体分析

“90”后是相对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总称,他们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既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反映着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

1.强调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集体团队意识薄弱

当前,“90”后大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物质条件比“80”后优越,他们大多是家庭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深受家庭长辈们的疼爱,很少帮长辈父母做家务,吃苦少,一人被众多家庭成员精心呵护,与社会接触较少,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的双重影响下,“90”后大学生自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和秉性,考虑事情首先想到自己,与人交谈沟通话语中更多的听到“我怎么样”、“我如何”,习惯从家庭和社会中索取。他们强调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此外,在“90”后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集体观念淡化,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团队协作精神欠缺的人格特征,在沟通和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利一面,会在合作过程中会以自我自居或合作不畅导致活动失败。

2.熟练精通各种网络产品,拥有丰富的网络感官体验和娱乐经验

移动互联时代当今社会最显著特征,“9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体验式产品的深入人心,他们具备快速获取网络信息的本领,娱乐生活选择趋向多元化,精通熟练各种网络产品,拥有丰富的网络感官体验和娱乐经验。同时扩大知识面开阔了视野结识朋友等。但凡事均有两面性,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自己。由于网络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便利,提供了强大的虚拟互动交流体验,如果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极易沉迷上瘾,认识定位存在偏激偏见,容易形成网络虚拟人格,产生现实人际交往障碍。

3.在选择生活方式以实用务实为主,缺乏挫折教育

在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在思考选择选择哪种方式适合自己方式的命题上,现实社会提供他们丰富的鲜活“素材”,现实新鲜事物不断涌现,“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能获取自己需要信息,通过网络媒介联通世界,接触认识了解西方各种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碰撞中,他们追求自由,奉行实用主义,打破常规,张扬个性;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具有一定开拓精神。同时,由于自身家庭环境优越性,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解决了他们自己应该解决事情,从而导致他们很少独立处理日常事务,习惯遇到困难找父母,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很少受到生活中的打击和挫折,长此以往,他们自身心理机制不成熟,自我评价理性不足,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差,挫折教育有待补充。因此,这些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落差,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文化思潮辨识力[1]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跟谁走”的重大政治课题,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为我们党所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其主体教育的过程,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高度,自觉而理性地接受、认同和践行,[2]。作为提供主要信息源的网络环境,“90”后大学生如何正确鉴别海量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针对“90”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薄、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等问题,必须坚持主流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指导学生牢固树立主流核心价值观意识,学会在鱼目混杂的信息群进行有意识选择和剔除,因此,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文化思潮鉴别能力加进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现实需求,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有益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综合运用课堂和课外两种渠道,积极引导学生在对于新闻信息的选择能力、思辨能力。

2.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方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路径,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在思想 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3]“两课”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的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以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二者区别是前者强调灌输的强制约束原则,后者强调主体选择的自愿原则。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僵化枯燥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努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组织开展诸如传诵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活动,将隐形思想教育元素融合与楼宇标示标牌名人雕塑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社会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校情、民情和社情,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京,文书锋.“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2] 张浩.“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3] 林伯海,李锦红.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猜你喜欢
隐性政治思想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