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文入境 品味哲理

2017-01-16 01:11柳雯文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行文语句变化

柳雯文

[设计思路]

每篇课文都隐含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阅读教学中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本设计主要抓住文本中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作者对问题的思考体验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与作者感情变化、认知推进的联系,厘清行文思路,从而体会课文的语言之妙,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领悟作者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批文入境,品味哲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抓住文章重点段落,厘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插叙的作用。

2.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表达的特点,语言之妙。在语言的对比中、在排比语句中领会主旨:人类要像山一样思考,目光长远,尊重客观规律,懂得制衡,关注生态的长远发展。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重点段落,厘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从而理清行文脉络。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语句,领会主旨:人类要像山一样思考,目光长远,尊重客观规律,懂得制衡,关注生态的长远发展。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

由已经学过的中国当代作家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导入。杜卫东由一只鸽子闯入他家的阳台,改变了他想封阳台的想法,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天我们来看美国著名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者利奥波德,由狼的叫声引发了怎样的思考。

2.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圈出能体现时间变化和作者思想变化的语句。

从那一天开始——在那些年代里——自那以后——现在想在与狼的一次次交锋和对鹿的一次次关爱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这变化的过程是行文的思路。文章线索清晰,一气呵成。

3.品读语言,感悟震撼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源自于一帧帧震撼的画面,源自于一次次用心的凝视与倾听。请你找出这些给作者带来震撼的画面,仔细品读,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震撼,体悟作者心灵的洗涤与提升。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

组一:第1节,“深沉的”“骄傲的”“从……到……”作者在仔细聆听,他听出了什么呢?作者听出了狼对于人类所做作为的对抗和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第3节描写,“毛骨悚然”“嘶鸣”“嘎啦声”“砰砰声”“阴影”,强化人和动物们对狼的恐惧。

组二:第5节“一秒钟之内”、“兴奋高于准确”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我们的迅速、熟练,体现了人类对狼态度的敌视,对狼生命的漠视。

组三:第6节,“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狼临死前的无助、悲哀。“察觉到”“一直这样想”“新的东西”表现“我”从观察开始,认真凝视,思想觉醒,意识到狼存在对某些生物来说也许是威胁,但对整个自然来说是有它不可忽视的意义,这是狼存在的生命意义;对保持生态平衡来说,对自然的长久安全来说也有其积极意义,这是狼存在的生态意义。

组四:第7节,四个“看见”、“看见”、“看见”、“看见”运用排比,强调突出了鹿的破坏之大,引发人们思考,我们压制的未必不是正义的,顺其自然的,我们保护的未必是顺应规律的,我们所考虑的角度应该不仅仅是自己。

师:文章第四、五、六段是文章的插叙部分,在文中可否删去呢?

屏显:(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近代环保之父”——美国作家,生态学家,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动物之父。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也正是因为这只狼的被杀,让作者思考狼与人、狼与自然的关系,让作者能够像山一样去思考狼嗥中隐藏的含义,作者的视角更加客观、深刻、远视、长久。所以这几段内容不可以删去,这是作者感情变化的契机,让作者的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

4.研读关键,领会主旨

从人们对狼、对鹿的态度,我们探究其根源是扶鹿灭狼,人们并为自己的锄强扶弱和保护自我沾沾自喜。可事实远非我们所想象,再次仔细阅读第4—9节,思考:作者借助这一幅幅画面,在向我们传递什么?

运用对比,向我们传递一个强烈的信息:扶鹿灭狼是人类的愚蠢行为,是短视的做法,它带来的只是饿殍遍野的现实。人大张旗鼓,以“这一时代的和平”为名义,在扶持,在压制。在我们人类背后,也有思考,在无声地呐喊,那是“山”,从文章中用圆圈圈出“山思考”的语句,并思考“山”默默无言,它以自己的沉默在想什么?你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吗?

第2节,“长久地存在着”、“客观地听取狼的嚎叫”用文中话解释它听懂的东西:“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进发”。

如何理解第10节“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这个世界是救星的荒野”的含义。

屏显:(创作背景)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千疮百孔。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人类只是囿于“这一代”这一短视的想法、做法,只能达到眼前的所谓的和谐与和平。人类其实在以救世主的身份主观的改变世界,让世界在人类“保护”的名义之下被迫变异、失衡,最终世界将成为一个寸草难生的荒野。

5.观照现实,提升境界

交流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说说我们的启发。

屏显: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龟裂的土地,是大自然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结合板书小结:我们人类短视,只关注我们这一时代,于是我们打破了平衡,带来了人类自身的灾难,山长远,尊重每一个生命,它关注的是整个世界的安危。人,杀戮;山,静默。这两根线索贯穿了文章,也贯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作者读懂了山,有了山一样的思想和胸怀,尊重一切,守住平衡,遵循生命及生态平衡的规律。

6.布置作业

①阅读利奥波德作品集《沙乡年鉴》;②阅读沈石溪小说集《斑羚飞渡》。

猜你喜欢
行文语句变化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从9到3的变化
重点:语句衔接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这五年的变化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鸟的变化系列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