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2017-01-25 09:03申百臣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

申百臣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申百臣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高校教材,然而在文选注释方面尚有地方值得商榷。本文就其若干注释加以考释,进行补正。

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高校教材,也是国内公认的优秀教材。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些注释还存在不少错误或是不妥之处,有待补正。本文以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1999年1月第1版,2014年4月北京第31次印刷本为据,对书中疑义之处予以列举一二,以求商榷。

一、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韩信破赵之战》)

注:镇赵:镇守赵国。

按:“镇”与“抚”相对,其义同,疑当训为“抚”。《广雅·释诂》:“镇,安也。”又《释言》:“镇,抚也。”《国语·晋语七》:“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韦昭注:“镇,安也。”《汉书·高帝纪上》:“镇抚关外父老。”颜师古注:“镇,安也。”是以“镇”有“安抚”义。古书多有“镇抚”同义连文者,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以镇抚其社稷。”《史记·淮阴侯列传》:“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汉书·高帝纪上》:“汉王如陕,镇抚关外父老。”

《史记·高祖本纪》:“镇国家,抚百姓。”镇、抚相对为文,其义同,与本文“镇国,抚其孤”相类。下文“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镇抚其国”,与此相应,“镇”即“镇抚”义。又《逸周书·大聚》:“维武王胜殷,抚国绥民,乃观于殷政。”《国语·楚语下》:“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抚国绥民”“抚国家、定百姓”“抚国家,亲附百姓”与“镇国家,抚百姓”相似,或言“抚”,或言“镇”,其义一也。

二、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按兵积谷,以待其衅。(《肥水之战》)

注:衅:间隙。

按:“衅”有“间隙”义,但此处当训“过失、罪过”。清翟灏《通俗编·品目》:“衅本物瑕,而人行有瑕缺,亦借以言之,自春秋时至今,未尝更别。”《玉篇·爨部》:“衅,罪也。”《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杜预注:“衅,罪也。”孔颖达疏:“衅是间隙之名……既有间隙,故为得罪也。”是以“罪过、过失”是“间隙”义的引申。“待其衅”就是待其罪,正与上文“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相呼应。

三、其良家子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肥水之战》)

注:良家子:封建社会所谓身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旧说指医、巫、商贾、百工以外出身的子弟。

按:“良家”古有二义:一为善于经营而致富者:《管子·问》:“问乡之良家,其所牧养者几何人矣。”尹知章注:“良家,谓营生以致富者。”二为身世清白之家:《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司马贞索引:“如淳云‘非医、巫、商贾、百工也’。”下文言“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故此处“良家子”当训“善于经营而致富人家的子弟”为宜。

四、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同学一首别子固》)

警:指提醒、勉励。

按:“警”无“勉励”义,《说文·言部》:“警,戒也。”释“提醒”得之。

五、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知实》)

注:效验:实效验证。

按:“效”释“实效”不确。“效”亦是“验”,都是验证、证明的意思,“效验”同义连文。《广韵·释言》:“效,验也。”《淮南子·修务训》:“夫歌者,乐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高诱注:“效,验也。”《论衡·雷虚》:“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为天怒无一效。”“效”“验”相对为文,其义同。

六、凡水陆之所经、险夷趋避之实,皆不可以不知也。(《〈读史方舆纪要〉总叙》)

注:趋避:疾行和回避。

按:郭注非是。“趋”“避(辟)”二字连用,古有“疾走回避”义,如《史记·吴王濞列传》:“错趋避东厢,恨甚。”是其例,又《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可知“疾走”和“回避”是连谓关系,而注谓“趋避”为“疾行和回避”则为并列关系,不确。

且本文“险”“易”反义词连用,“趋”“避”也应如此。“趋避”当训“奔赴或躲避”。“趋”“避”为反义词,古书习见,如:《韩非子·难一》:“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潜夫论·劝将》:“凡人所以肯赴死亡而不辞者,非为趋利,则因以避害也。”上古、中古时期两字虽为反义,却不连用,到明清始多见连用者。如李贽《复邓鼎石书》:“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故圣人以阴阳之消长,示人事之进退,俾知趋避而已。”皆其例。

七、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许行》)

注:劳之来之:使民劳,使民来。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徕”,招徕的意思。

按:此处“劳”训“使……劳”,来训“使……来”不确。“匡”“直”相对,“辅”“翼”相对,取义相同,则“劳”“来”相对,也不当别为二义。

“劳”为“慰劳”,此义古书常见。《尔雅·释诂上》“劳,勤也。”郝懿行义疏:“劳者,谓叙其勤劳以慰勉之。”《广韵·号韵》:“劳,劳慰”。

“来”当读为“勑”,也是“慰劳”的意思。《尔雅·释诂下》:“来,勤也。”《集韵·代韵》:“勑,《说文》:‘劳也。’亦作来。”《墨子·尚贤下》:“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孙诒让闲诂:“《说文·力部》云:‘勑,劳勑也。’劳来即劳勑。”《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来百工也。”王引之述闻:“来读劳来之来,谓劝勉之也。来字本作勑。”《汉书·王莽传中》:“力来农事,以丰年谷。”颜师古注:“力来,劝勉之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六》“连语”:“《宣纪》:‘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百余口。’……劳来双声字,来亦劳也。字本作勑,《说文》曰:‘勑,劳勑也。’经史通作来,又作倈。劳来二字,有训为劝勉者,有训为恩勤者。”“劳”“来”皆训“慰劳”,如此则文从字顺。

八、草木畴生,禽兽群居,物各从其类也。(《劝学》)

注:群居:指同类的禽兽成群居住在一起。

按:郭注稍嫌迂曲。“群”和“畴”相对为文,“群”就是“类”。《逸周书·周祝》:“用其则,必有群,加诸物则为之君。”孔晁注:“群,类。”是以“群”有“类”义。《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曹植《七启》:“野无毛类,林无羽群。”两例都是“群”“类”相对,意义相同。

九、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注:道:称道,提倡。

按:“道”无“称道,提倡”义,“道”与“释”相对,取义相反,疑当释为“行”“从”。

“道”有“行”“从”义。如:《荀子·议兵》:“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杨倞注:“道,言也,行也。”王念孙杂志:“(道)当训为行。”《礼记·礼器》:“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陈澔注:“道,犹行也。”《荀子·王霸》:“不可不善为择道然后道之,涂薉则塞。”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四》:“道之,行之也。”《管子·任法》:“法不一,则有国者不详;民不道法,则不详。”尹知章注:“道,从也。”《韩非子·饰邪》:“民聚而不知所道。”王先慎集解引旧注:“道,从也。”《说文·辵部》:“道,所行道也。”训“行”或“从”皆引申之义。

“释”(或“舍”)与“道”“行”“从”相对为文,古书习见,亦可证“道”“行”“从”义同。如:《韩非子·五蠹》:“舍必不亡之术,而道必灭之事,治国者之过也。”《淮南子·俶真训》:“求知之于耳目,是释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谓失道。”《韩非子·有度》:“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三国志·魏书二十一》:“若释庙胜必然之理,而行万一不必全之路,诚愚臣之所虑也。”《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发之行攻,释致虏之术而从为虏所致之道,臣愚以为不便。”又:“即今同是而释坐胜之道,从乘危之势,往终不见利,空内自罢敝,贬重而自损,非所以视蛮夷也。”

[1]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4]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H109.2

A

申百臣(1975-),男,山东省青州市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训诂学。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以西藏大学为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应用型视角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述评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情境—合作模式在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