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与影响因素

2017-01-28 03:08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36期
关键词:心动过速体外循环先天性

心律失常是心脏直视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极易诱发心功能不全,可导致手术患者生存质量显著下降。因此,预防和控制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是提高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疗效的关键[1]。本次研究以2013年8月—2015年6月于我院行心脏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术后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治疗效果的改善提供参考。现报道相关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于我院行心脏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共2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170例,女患儿98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为(1.8±0.6)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98例,房间隔缺损(ASD)8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52例,肺动脉狭窄(PS)36例。

1.2 方法

(1)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心脏周围放置冰屑结合冷钾停搏液灌注保护心肌。术后记录心律、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测量血清氯、钾、钠离子,持续心电监护,心律失常发生时进行心电图分析。(2)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根据年龄、术前心功能、体外循环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术后低血钾及低心排出量各因素不同分组情况的的比较,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本组268例患儿术后发生心律失常68例,发生率为25.4%;其中,VSD患儿30例,ASD患儿18例,PDA患儿12例,PS患儿8例。心律失常类型:室上性心动过速40例,窦性心动过速22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

2.2 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268例患儿中,年龄≤3岁者170例,>3岁者98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分别为54例(31.8%)和14例(14.3%);术前心功能Ⅰ~Ⅱ级者188例,Ⅲ~Ⅳ级者80例,心律失常分别为38例(20.2%)和30例(37.5%);体外循环时间≤60 min者159例,>60 min者109例,心律失常分别为32例(20.1%)和36例(33.0%);阻断主动脉时间≤30 min者162例,>30 min者106例,心律失常分别为31例(19.1%)和37例(34.9%);术后低血钾患儿144例,非低血钾患儿124例,心律失常分别为48例(33.3%)和20例(16.1%);术后低心排出量患儿58例,非低心排出量患儿210例,心律失常分别为22例(37.9%)和46例(21.9%);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岁、术前心功能Ⅲ~Ⅳ、体外循环时间>60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30 min、术后低血钾、术后低心排出量是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因素。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婴儿心脏或大血管结构异常所致的缺陷性疾病,心脏直视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心律失常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可包括非持续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交界性、室性心动过速等类型,其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危害程度最为严重[2]。本组68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占25.4%,主要类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及房室传导阻滞。有学者认为[3],心脏手术损伤心脏传导系统,造成肺充血及心排血量减少,是诱发术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亦有研究提出[4],手术瘢痕及缝线引发折返性心律失常、内源性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以及术后电解质紊乱均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中心静脉导管刺激心肌造成房性期前收缩,也会诱使持续性快速性心动过速发生。本研究通过调查,进一步分析了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心功能、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术后低血钾和低心排出量等围手术期因素密切相关。(1)年龄:由于婴幼儿年龄小,脏器功能发育未完全成熟,心肌内非收缩物质比重大,房室连接处组织较粗,各种手术不良因素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本组年龄≤3岁的患儿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P<0.05)。(2)术前心功能:术前心功能越差,患儿病情越严重,其心脏负荷过重,长期处于心功能失代偿状态,极容易引发心律失常;本组术前心功能III~IV级患儿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P<0.05)。(3)术中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延长,心肌缺氧的几率就越高,血流灌注恢复后,会造成心肌再灌注损伤,因而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5];本组体外循环时间>60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30 min的患儿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P<0.05)。(4)术后血清钾浓度:体外循环时血液稀释,可导致血清钾浓度明显下降,术后使用利尿剂会进一步降低血清钾水平,血清钾浓度降低后,心肌细胞除极速度增加,造成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故容易诱发心律失常;本组术后低血清钾患儿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P<0.05)。(5)术后低心排出量:术后心排出量减少,造成组织灌注不足,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发生;另外,儿茶酚胺释放增强,影响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从而引发心律失常[6-8];本组术后低心排出量患儿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P<0.05)。由此可见,心脏手术患儿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是众多因素综合影响导致的结果,围手术期应密切关注相关影响因素,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尽可能避免传导系统损伤,有效维持机体正常血流动力学,以此防止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1]李小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心律失常的诊治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13):961-965.

[2]张海防,吴起.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心律失常类型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8):953-955.

[3]陈晓洋,阿地力江·托呼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高危心律失常的分析和预测[J].河北医药,2016,38(6):842-844.

[4]龚霄雷,张明杰,朱丽敏,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心律失常27例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4):236-239.

[5]周惠明,梁慧,吴璠,等.小儿先心病87例介入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分析[J].广东医学,2017,38(z1):155-156,158.

[6]王丽琳,傅国平,徐海燕,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心律失常的分析与治疗[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3):1426-1427.

[7]黄红珊,赵爱红,袁民英,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护理配合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61-863.

[8]王春梅.两种降温方法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高热中的运用及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68-369.

猜你喜欢
心动过速体外循环先天性
左侧旁路并房室结双径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思考心电图之169》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体外循环教育和人材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