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燕瓦当纹饰嬗变的政治意蕴

2017-01-28 05:3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卷云兽面瓦当

李 鹏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北 保定 071002)

试析燕瓦当纹饰嬗变的政治意蕴

李 鹏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北 保定 071002)

东周时期,瓦当作为一种贵族阶层所用的建筑装饰构件,其当面纹饰的发展演变深受使用者思想意识与审美倾向的影响。通过考察燕瓦当的主体纹饰兽面纹,战国中期的山形纹,战国晚期的多样纹饰,再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燕瓦当纹饰的嬗变,反映了东周时期燕国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国中期燕瓦当纹饰的推陈出新,当与燕国的政治改革有关;而战国晚期燕瓦当的多样纹饰所反映的各地间的文化交流,应是秦统一的重要条件。

燕瓦当;瓦当纹饰;政治意蕴;兽面纹;山形纹

Abstract:In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Wadang as a decorative building components used by the power class, that decoration deeply affected by the user's ideology and aesthetic tendencies.By analyzing the main ornamentation of Wadang in Yan State - animal face pattern, the Yamagata pattern suddenly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variety of ornamentation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and its absorption of foreign ornamentation, and then learn from the relevan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We can infer,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Yan State and the Central Plains, countries always maintained close contact, in the middl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political reform of Yan State had been carried out with great influe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ina's in-depth inter-reg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create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unity of the country.

Key words:Wadang of Yan State; decoration of Wadang; animal face pattern; yamagata pattern; political implication

作为一种使用在建筑物檐前的建筑装饰构件,每一面瓦当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论是其材质、形制,还是当面纹饰与制作工艺等,都能够体现其产生之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因此,分析瓦当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比较瓦当的发展与演变,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瓦当自身的发展情况,更能够从一个新的视角深入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状况。瓦当的当面纹饰,作为集中体现当时人们思想意识与审美倾向的一个部分,是解读瓦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的突破口。通过分析燕瓦当纹饰的嬗变历程与历史学、考古学研究成果,试对燕瓦当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 燕瓦当纹饰的演变规律

随着研究者对燕瓦当纹饰分类、分期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对燕瓦当纹饰整体发展情况的认识已经日渐清晰。傅振伦[1]、石永士[2]在对燕瓦当进行考古调查、发掘与采集的基础上,对燕瓦当纹饰的发展与演变,做出了概括性的论述。吴磬军[3]117-136结合考古出土与个人收藏瓦当,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地层与出土位置等信息,对燕瓦当进行了详尽的分期与分类研究,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瓦当材质与制作水平等方面的区别,总结了燕国瓦当的整体发展趋势。申云艳[4]、王偈人[5]1-78、魏青[6]1-29则分别通过对燕瓦当纹饰的分类与分期研究,总结了燕瓦当纹饰特征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关研究者对燕瓦当纹饰嬗变整体趋势的认识是:燕瓦当在春秋早期为素面纹;春秋中期,始见纹饰瓦当,有“卷云兽面纹”与“双龙兽面纹”两种纹饰;战国早期,纹饰瓦当已大量使用,但瓦当纹饰仍沿用前期两种当面纹饰;战国中期,燕瓦当纹饰趋于多样,除原有兽面纹及其变体外,出现了较多的山形纹饰;战国晚期,燕瓦当纹饰更为丰富,除原有兽面纹与山形纹发展出新的纹饰外,由于受到齐、秦瓦当等其他地域瓦当纹饰的影响,燕瓦当出现了卷云花朵纹与树木卷云纹等其他纹饰。

在东周时期,瓦当一般被当时的贵族阶层所使用,一般被发现于宫殿、重要居址以及官营手工作坊等遗址,且瓦当又处于建筑物的檐前位置,其当面纹饰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所以,瓦当的纹饰,多受到权力阶层的思想意识与审美情趣的影响,且周围环境乃至整个时代风气的变化,也难免会影响到瓦当纹饰的具体呈现。

燕瓦当纹饰的嬗变过程中,有3点值得注意:一是纵观燕瓦当纹饰的发展历程,兽面纹作为燕瓦当的“母题”纹饰,是由青铜器的纹饰承袭而来,并不断丰富发展,贯穿于燕瓦当纹饰发展的始终;二是燕瓦当于战国中期产生了山形纹,且不断丰富发展,到战国晚期,如吴磬军所说:“比例大增,几乎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体纹饰”[3]134;三是战国晚期,燕瓦当的当面纹饰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齐瓦当与秦瓦当的影响,燕瓦当出现了卷云花朵纹与树木卷云纹。通过对他们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细致地考察燕国的历史进程,并对燕国主政者的政治思想与具体表现,及东周时期的时代潮流等进行分析。

首先,燕瓦当纹饰以源自商代青铜器的兽面纹为“母题”纹饰,并将这一纹饰的使用贯穿始终。说明燕国的主政者,虽身处边陲之地,但始终保持着对中原地区思想意识与审美情趣的认同。再结合其他研究对燕文化的分析来看,燕国作为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虽然“春秋时期随着戎狄势力的扩张,燕文化日趋衰微,其政治中心也经历了数次迁徙。直至战国时期,燕国才恢复其大国本色……但它的核心仍然是中原文化”[7],进一步说明了东周时期燕国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说明燕国虽地处边陲远离中原,较少见诸传世文献的记载,但燕国的统治阶层仍是中原文化的认同者与追随者,燕文化亦是中原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燕瓦当于战国中期出现了全新的山形纹饰,并且这种山形纹饰不断发展,在燕瓦当纹饰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到战国后期已成为燕瓦当的第二大主体纹饰。值得注意的是,在山形纹作为一种新兴纹饰出现的战国中期,燕国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改革。当时燕国统治者推动的政治改革是否对燕瓦当纹饰的变化产生了影响,如今我们已无法确证,但二者在时间与革新气象上的紧密联系,还是难免使人由战国中期燕瓦当强势而出的新兴山形纹,联想到当年的燕国主政者所推动的政治改革。尽管政治改革没有为燕国挽回最终被统一的命运,但的确为燕国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气象,并为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同时,山形纹这一由燕国自创的、全新的瓦当纹饰的出现,也是燕文化到战国中期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最后,战国晚期燕瓦当的当面纹饰,呈现出一种更加丰富多样的状态。并且,从燕瓦当之卷云花朵纹与树木卷云纹的出现可以知道,当时燕瓦当已经与齐、秦两大地域瓦当有了比较深入的交流。这不难使我们想到,在战国晚期,秦统一六国之前,秦、楚、燕、齐、赵、魏、韩各国、各地域间的文化,已经有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且,可能正是这种“社会时间”[8]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及其所促成的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才是最终促成全国统一的深层次原因。而燕国等六国最终被统一的趋势,也正是被各国的政治改革,及其所引发的更大规模与更深层次的区域开发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以及日益扩大的物质与文化交流,所孕育出来的。

2 山形纹饰与燕中期的改革

山形纹作为战国中期燕瓦当逐步兴起的一种纹饰,对其纹饰来源与寓意等方面的研究向来不乏其人。吴磬军认为“燕下都瓦当上的山形和云形,也都能从商周青铜器纹饰设计中找到渊源,加之常见的一些大型板瓦、筒瓦、抱柱瓦等宫殿建筑材料上,也多设计有相同、相近或相似的纹饰”[3]103。王偈人认为:山形纹可能意味着“燕统治者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像大山一样稳定持久……从军事角度考虑,高山就像一座天然的屏障,能据挡来自外部的威胁”[3]78。以上二家对山形纹的分析各有依据,或通过对燕瓦当纹饰与其他器物纹饰的比较来考察分析,或联系燕国的历史背景进行推测。其实山形纹的出现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讨论。

燕瓦当之山形纹出现于战国中期,并且其一出现,就有一种较为强劲的势头,不仅瓦当纹饰种类丰富,而且数量较多,使用范围广泛。战国中期,可归为山形纹的瓦当纹饰主要有山云纹、山形兽面纹、山形花卉兽面纹等。“山云纹种类非常丰富,基本包含了5种样式,数量上仅次于饕餮纹”[6]29,而山形饕餮纹很可能是“兽面纹和山形纹结合出现的产物”[5]76。至战国晚期,燕瓦当之山形纹饰,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更在种类上有了丰富与发展。山形纹甚至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纹饰元素,或单独作为一种当面纹饰而出现,或与原有兽面纹及外来花朵纹等结合而产生新的纹饰。

关于山形纹的来源,既可认为它受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的影响,也可看成是燕瓦当的设计者,北望燕山,观山云相接之景,触景生情而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启发。其实,山形纹的出现,也是战国中期燕国的统治者大举推进改革,整个国家亦因之而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追新逐变的社会风气。正当其时,瓦当设计者适时地推出新型的山形纹。而山形纹作为一种新型纹饰,在当时可谓顺时而出,遂得到了大力推进改革的燕国统治者的肯定。随后,燕瓦新型纹饰山形纹,被广泛使用于燕国权力阶层的宫殿与重要居址之上,作为统治者大力推进改革的一种政治象征。

回望燕国历史,战国中期,燕王易与赵、魏、韩、中山五国相王,通过此事,燕国在政治上取得了大国地位。之后不久,燕国内部发生了持续数月的子之之乱。后燕国在齐国与中山国的联合进攻之下,几近灭亡。但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赵国送燕公子职入燕为王,即燕昭王。即位之后,燕昭王励精图治,“卑身厚壁,以招贤者”①出自《战国策 .燕策一》。。燕昭王拜访贤士郭隗,“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28年,燕国殷富……”②出自《战国策 .燕策一》。,燕国国势上升。

如果仅从文献记载来看,我们似乎只能看到燕王以及个别贤士、良将,在燕国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短暂的几个片段,而真实的燕国历史大剧究竟如何上演,我们却不得而知。不过,在我们感慨传世文献稀少之时,当时统治阶层所使用的宫殿、居址,以及官营手工业作坊等遗址遗留下来的瓦当,却为我们进一步考察燕国的历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于战国中期强势而出的燕瓦当山形纹,其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应用广泛,并在战国晚期仍有新的发展,甚至还有成为主体纹饰的趋势。这不得不使我们联想,在山形纹强势出现的背后,可能是燕国主政者强势改革的影响力在建筑与艺术审美倾向等方面的渗透,或者是燕统治者直接授意燕瓦当设计者对瓦当当面纹饰做出改变,从而为其政治改革营造氛围。

另外,再联想战国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公仲连改革等。结合我们前面所论述的,燕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国的政治变动也与中原各国紧密联系。燕国虽然可能会因其地处北部边陲,以及戎胡之扰,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稍有滞后,但并不会放弃其富国强兵的改革之路。另外,燕王易时的五国相王,燕王哙时的子之之乱,以及燕昭王的励精图治等传世文献所记载的大事件,也都体现了燕国历代统治者在不断推动燕国的变革,促进燕地的区域开发,促使燕国步入大国之列。而燕瓦当山形纹饰的强势而出,及其逐渐丰富与发展,可能正是燕国主政者前赴后继,不断推进改革的印记之一。

3 晚期多样纹饰与统一大势

战国晚期,燕瓦当当面纹饰的典型特征是,较之战国中期,种类更加多样,出现了双鸟纹、卷云双鸟纹、树木卷云草叶纹、窗棂纹、几何凸线纹等新纹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战国早、中期,燕瓦当当面纹饰主要取材于青铜器纹饰(如兽面纹),发展独具自身特色的纹饰(如山形纹)不同,战国晚期,燕瓦当纹饰出现了对秦、齐等其他地域瓦当纹饰进行吸收借鉴的趋势。秦瓦当独具特色的动物纹、卷云纹,齐瓦当独具特色的树木纹等纹饰图案,已成为燕瓦当当面纹饰的构成要素。

战国早、中期时,燕瓦当当面纹饰的云纹图案,与秦瓦当的云纹图案差别较大,根据其纹饰特点分析,可能源自青铜器纹饰。而郎井村10号作坊遗址LJ10T113④:6出土的,战国晚期草叶卷云纹瓦当[9]52,其卷云纹图案,及当面分界格与当心花瓣等纹饰特征,明显受到了秦云纹瓦当的影响。另有于燕下都遗址采集的,一面战国晚期[3]134树木卷云纹瓦当(66W:0731)[9]52,无论是其树木纹饰,还是其羊角云纹,都与齐瓦当之特色纹饰相近,说明战国晚期燕瓦当当面纹饰吸收了齐瓦当当面纹饰的某些元素。另外,燕瓦当纹饰的变化有着“从繁缛饱满的图像到简洁疏朗的图案”[3]134的演变趋势,而出现这一趋势的部分原因,也可以归结为燕瓦当纹饰对秦、齐等其他地域瓦当纹饰,较为简洁的构图特征的吸收借鉴。

联系燕国历史,可以想到,在燕昭王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之后,燕昭王与赵国联合夹攻中山国,燕国占领中山国北境。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联合攻齐,齐湣王逃走,乐毅连下齐国70多城,后对齐战争虽然失败,但燕国一度占领齐国大部分领土,疆域面积迅速扩大。通过考察燕国的战争行为,可以发现,战国中期至后期,包括燕国在内的各个国家之间,是有着较多交流的,而当时国家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可能是战争,或联姻、结盟等行为。

战国晚期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各诸侯国竞相并立,秦、楚、齐、赵、魏、韩各国,纷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燕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战国中期以来,历代国君也励精图治,更有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美谈。如今,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群雄逐鹿的最终结果是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但对战国晚期的政治局势,及其最终结果,我们并不能以“倒放电影”[10]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分析,将秦国最终统一全国的原因全部归结为秦国历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雄厚,以及其他六国的种种不足。其实,仅通过对瓦当这种战国时代遗物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就可以有很多新的发现与思考。

通过考察战国晚期燕瓦当丰富多彩的当面纹饰,尤其是对秦、齐瓦当纹饰的吸收与借鉴。我们可以发现,战国晚期造成秦统一六国趋势的,并非只有秦国雄厚的国力与军事优势,或者其他各国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误,更有潜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那就是当时各地域间通过各种方式,所进行的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如各政权间的战争行为,平民间的贸易行为与技术交流,学者、思想家之间在思想文化层面的交流等。各地域间的这种深度交流与融合,成为了孕育国家统一大势的深层力量,最终促成了全国的统一大势,为秦最终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而燕国等各国所进行的改革与富国强兵政策,其实也在有意无意地推动着这种交流的加速与深入,推动并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4 结束语

瓦当作为一种被统治者所使用的建筑装饰构件,其纹饰的基本特征,以及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无不反映着权力阶层的思想意识与审美情趣,燕瓦当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考察燕瓦当纹饰的基本特征,以一贯之的兽面纹,再结合相关研究者认为燕文化的核心始终是中原文化的判断,可以发现燕国始终认同并追随中原文化;通过考察战国中期燕瓦当强势兴起的山形纹,可以看到燕国中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与瓦当纹饰革新变化的紧密契合;通过考察战国晚期燕瓦当丰富多样的纹饰,及其对外来纹饰的广泛吸收,可以看到战国晚期各地之间广泛的文化交流,从而对当时统一大势的深层原因有更多发现。总之,通过对燕瓦当纹饰特征及其纹饰嬗变规律进行考察,再结合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蕴有所发现,并对燕瓦当背后的燕文化与燕国历史有更多的思考。

[1]傅振伦.燕下都發掘品的初步整理与研究[J].考古通讯,1955(4):18-26.

[2]石永士.河北易县燕下都第13号遗址第一次发掘[J].考古,1987(5):414-428.

[3]吴磬军.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4]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1-38.

[5]王偈人.东周秦、齐、燕瓦当纹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6]魏青.燕下都瓦当纹饰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

[7]张渭莲,段宏振.中原与北方之间的文化走廊:太行山东麓地区先秦文化的演进格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336.

[8]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82.

[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燕下都(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0]罗志田.民国史研究的“倒放电影”倾向[J].社会科学研究,1999(4):103-105.

Analysis on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Evolution of Wadang in Yan State

LI Peng
(College of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K876.3

A

李鹏(1992-),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E- mail:1192866813@qq.com.

猜你喜欢
卷云兽面瓦当
基于CloudSat资料对中国低纬度陆地区域卷云物理特征的研究
李忠厚
瓦当响当当
朱克敏重装《秦汉瓦当文字》考略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蕝”部小议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Warning signs of an approaching hurricane
巴黎上空的卷云
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