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及启示

2017-01-28 18:49杨文森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统治者道德经老子

杨文森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老子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及启示

杨文森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在《道德经》中,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出发,提出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无为”和以人为本、处下柔弱、为政不扰、道德自律等为政治国的原则,对当今的社会治理有重要启示。

老子;《道德经》;无为

老子所著《道德经》从本质上看是一部关于社会治理的书籍。如《汉书·艺文志》认为其所言是“君人南面之术”。魏源《老子本义》也指出:“《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1]从实际效果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也都和统治者有意运用《道德经》中的理念有关。老子在《道德经》中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出发,提出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和一些基本原则,对当今的社会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老子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理念

老子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即是“无为”。老子所处的年代,晚周纷乱,诸侯侵凌,是一个在政治方面过度“有为”的时代。目睹世乱,作为东周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员,面对统治者的无能、社会民生的凋敝,老子极力反对这种破坏性的“有为”政治。他认为当时政治方面的“有为”正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第75章,以下只注章数)。他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们遵循天道行事,在社会治理方面就要自然无为,绝不能以私心治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出,动而愈出。”(第5章)就是说,天地毫不偏私,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也不偏私,任凭人民自由发展。因此,最理想的治国方法就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若统治者无为,天下自然太平无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最终实现天下大治,即“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为”绝不是过去一些哲学史专家认为的“要人消极无为,什么也不做”[2],而是指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贪功冒进,让社会自由地发展。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义应该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3]。冯友兰认为老子的“无为”是君主要裁撤废除本不应该做的事。从现代行政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无为”就是指管理者要限制和约束手中的权力,禁止实施违背管理客体意愿的行政行为,尊重民意,顺应形势,慎出政令,只有这样,才能“以百姓心为心”,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老子社会治理的原则

从“无为”这一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出发,老子又提出了几个社会治理的原则。

一是做到“以百姓心为心”,以人为本。老子强调:“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49章)意思就是说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愿,而是处处跟随……百姓的想法。老子甚至把人放在和道、天、地一样崇高的位置上。他在第25章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没有提到“圣人(统治者)”,而是对人给予特别关注,这种民本主义的思想在老子的年代是极其难得的,在同时期其他著作中也很少见到。从这一点出发,老子尤其强调社会治理要以人为本,顺应民心,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他强调,“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告诫统治者“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66章),必须意识到人民的重要性,节制自己的欲望,像圣人那样,“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第79章)。由此出发,老子强调薄赋敛,去刑罚,尤其反对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第30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30章),因此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第31章)。这些思想处处体现与民休息的思想,最大程度上体现出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主张。

二是坚持“贵以贱为本”,处下柔弱。人类社会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从产生的那一天起,都自然地拥有比任何个体强大的权力。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缺乏制约,政府权力更是极度膨胀,统治者更易迷失于权力中而为所欲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痛斥这种为了一己之私而与民争利,残害人民的行为,严正指出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强作妄为造成人民生活穷困,乃至铤而走险。因此,要实现社会的根本治理,只能从统治者自身找原因,只有改变这种巧取豪夺、与民争利的政策,一定要学会谦下,一定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老子最后总结道:“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第39章)他告诫统治者,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社会才能至治,人民才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80章)。

三是“居无为之事”,为政不扰。在《道德经》中,老子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等观念,认为儒家提倡的仁、义、礼违反了道法自然的原则,干扰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38章),仁义这些概念是社会的发展偏离道的原则之后,统治者没有能够从根源上返本自查的缘木求鱼之举,是一种以错纠错、饮鸩止渴的行为。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18章),意思就是在社会已经陷入混乱的情况下,单纯使用仁义道德的方法来治理是不行的,只能“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18章)。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老子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治理大国,大事也,烹炸小鱼,小技耳,两个本不具可比性的东西却包含同样的道理。正如王弼注云:“不扰也,躁则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最后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60章)的效果。“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也是国家治理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正如陈鼓应所说:“老子提出‘自然’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4]因此,“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17章)。所谓世代的区别,完全在于统治者主观意志介入的程度,最好的世代,统治者按照无为的原则,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至于老百姓甚至感觉不到为政者在发号施令;其次的世代,统治者不能以无为居事,则立善行施,使下得亲而誉之也;再次的世代,统治者用恩和仁都不能够来保持社会的稳定了,只能依赖威权;到了最次的世代,统治的做法必然会激起民众轻慢和不信任,最后必然导致政权的覆亡。

四是“去甚,去奢,去泰”,道德自律。在《道德经》中,老子对直接导致民生凋敝的统治者的穷奢极侈行为给予了尖锐的批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第53章)朝政腐败至极,农田荒废,为政者却视而不见,佩戴着宝剑,聚敛着财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第75章),把人民颠沛流离的根源归结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为此他谆谆告诫为政者要“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要“厚积德”,时时刻刻节制自己的欲望,要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要有“功成身退”的勇气,只有如此,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善治。老子曾经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史,目睹历史上兴亡忽替的历史,老子深深感到王朝的兴衰绝非神的意志,实则是统治者自身造成的。但是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老子不可能找到跳出这种治乱兴替循环的道路,只能寄希望于统治者自身的道德自律。

三、老子社会治理思想对当今社会治理的启示

老子所处的时代和现代社会虽然相隔遥远,社会的运行状况、治理者要面对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来考察,二者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一是剧烈的社会变动。西周建立之后,社会出现了难得的安定,奴隶制达到了全盛,但是到了西周末年,也即老子所处的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封建制生产方式逐渐产生并强大,对奴隶制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冲击也越来越强烈,与之相应的是奴隶制贵族的没落和新兴封建地主阶层的兴起。这一变化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交锋,给社会带来剧烈的变动。当今的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社会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已经形成,各种利益冲突日益明显,社会不公平现象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群体性事件急速增多”[5]。在新的经济关系引起社会变革这一点上古今是很类似的。二是社会中新思潮的产生。西周末年,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代表各阶级、各阶层政治力量的思想家广收门徒,著书立说,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各种思想学说异彩纷呈,儒、墨、道、法等学派纷纷涌现,不同政见争芳斗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后世的角度来看,百家争鸣的状况对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与深化益处多多,但是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却不利于统一思想,稳定人心,维护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多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居于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但其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思想的引领。因此,以上两点决定了我们完全可以用《道德经》中的这些观点去观照、思考、处理当下的社会治理,提出可资借鉴的思路。

一是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德经》一书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因为老子认为,要实现无为而治关键就是要爱惜民力,关心民生。统治者节制自己的欲望,戒除奢侈,保护弱者的利益,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社会上总是会有很多不以人为本的行为。正如老子强调的那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66章),正是由于江海处在河流的下游,有包容万物的心态,它才可以汇聚成海洋。合格的管理者,必须以谦下的态度对待群众,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真正造就和谐社会。

二是秉持以德治国理念,提高执政者道德水准,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政府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现代政府施政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和支柱。政府公信力虽然是一个整体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内化在每一个政府部门日常行为中,体现于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日常行为中和道德品质中,因此也相应地需要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认真维护。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告诫为政者要自醒、自律,懂得“持而盈之”的道理。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个“啬”字,实际上讲的就是重视为政者的自律和道德修养,就是“积德,由‘啬’增强应对境遇的能力”[6]。他又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强调宽厚仁慈、清心寡欲是为政者的安身立世之本,要自觉遵守政治纪律,自警、自醒、自律,以实际的行动,构筑起政府信用体系的大厦。

三是秉持有限政府的理念,建立完善制度。《老子》一书只有5000余字,但“无为”两字竟出现12次之多,足以说明老子对其的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永远是越来越复杂,而应对之策却可以一如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司马迁曾经指出的那样,“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其争”。这样的要求,对当前的社会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是围绕提高政府服务意识,提高行政体制运行的效率来进行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强调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这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和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无为”管理思想是非常契合的,其实质和关键就是因应民心,顺应世情,“善者因之”的指导思想。

[1]魏源.老子本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70.

[2]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05.

[3]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80.

[4]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09:74.

[5]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

[6]王晓锋.从道德经中汲取对干部官德培养的有用价值[J].人文杂志,2013(3):126.

The core of Lao Tzu’s thoughts on social governan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YANG Wensen
(Liberal Arts College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In the Tao Te Ching,Lao Tzu from the angle of the“imitation of nature”proposed“Inaction”of the core concept in the governance and people-oriented,weak,not interference in the political and moral self-discip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it ha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oday’s social governance.

Lao Tzu;Tao Te Ching;inaction

B223.1

:A

:1671-9476(2017)01-0026-03

10.13450/j.cnkij.zknu.2017.01.04

2016-09-08

杨文森(1978-),男,河南汝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及文献学。

猜你喜欢
统治者道德经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敬业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智者老子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