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究

2017-02-02 16:31叶沈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2011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市民化拉力

叶沈艳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2011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究

叶沈艳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201100)

在新型城镇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现借用人口迁移“推拉理论”及城市发展进程S曲线理论,对农村人口往城镇迁移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影响进行了梳理,对经济与人的城镇化速度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农民工市民化遇到的困难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依此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困境;对策

城镇化在近30年来的中国发展规划中主要被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镇发展需要吸纳大量乡村劳动力,农村人口随之大量迁入城市,我国城镇发展速度在世界历史上堪称奇迹,然而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各种问题频现。农民从农村走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工作,试图与城镇进行逐步融合,但他们又无法获得一个市民的身份,且其利益诉求没有得到重视与回应。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中已形成“城镇居民”与“农民工”的二重社会,“钟摆式”和“候鸟型”人口流动也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累积。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心理上的问题日积月累,逐渐形成潜在的社会矛盾,最终变成阻碍城镇化进程健康推进的负能量。“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民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主要是将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让城镇从原本的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张变为使城镇成为更适宜人居住生活的地方。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且农民工的市民化率能反映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工市民化也因此成为了现阶段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环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两个城镇化率指标,该指标充分表明今后的城镇化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加速农民工市民化。

1 理论研究

农民工流动现象与城镇化规律,可利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与城市发展进程S曲线理论进行分析。

1.1 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口迁移推拉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生活条件及教育环境。因此,流入地往往存在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便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不利的生活条件因素,便成为“推力”,迫使人们离开。后来,有学者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都既有推力也有拉力,农民工在城镇中流入流出是城市和农村的共同“拉推”作用造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农民工如何在实现市民化过程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是城市和农村“推拉”力量的平衡与博弈。

1.1.1 农村的“推拉”分析

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是农民工进城转移的首要“拉力”因素;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是农民工进城转移的最强大的“推力”因素。但农村对这些农民工而言,也有“拉力”作用。如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1 422元,比上年增长8.9%。

1.1.2 城市的“推拉”分析

当前,农民工受到的城市“推力”主要体现在住房、社保与就业等方面。而城市的预期收入高、就业机会好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最大“拉力”。

1.2 城市发展进程S曲线理论

S型曲线一直被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城镇化进程阶段性规律和预测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工具。该理论指出: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大多表现为一条被拉长的S型。这条曲线将城镇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镇化率在30%以下,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第二阶段城镇化率在30%~70%,城镇化率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加快;第三阶段城镇化水平超过70%,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市民化进程呈现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势态。

S型曲线展示了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理论意义,且有助于在城镇化进程中把握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城镇化已处于第二阶段,不能片面追求城镇化的速度,而要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因此,着重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了目前主要任务,这也正好契合了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所提出的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2 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

根据发改委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6.1%,城镇常住人口达7.7亿,但农民工市民化进展较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

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吸收外来务工人员,虽然城市采取了种种排斥性政策(户口政策、居住权、平等就业权、社会保障待遇、受教育权等)来限制农村人口的进入,但农民工流入城镇的规模却仍有加速的趋势。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 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幅1.9%。从推拉理论来分析,这是因为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之和大于了城市推力与农村拉力之和。但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仍较缓慢。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为39.63%,比2011年小幅上升0.07%。其中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是城镇居民的44.49%;经济生活方面,为城镇居民的50.77%;文化素质方面,为城镇居民的38.3%。

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随时招纳或遣散需要或不需要的劳动力。这主要实现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一直存在体制外;农民工身份未随城镇化而转换,无法享受同等的权益;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就业难,就业面狭窄导致收入水平低,难以提升生活水平等。

3 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分析

根据城市发展进程S曲线理论,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民工离开土地,进入城镇就业,这大大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城镇中已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很难满足暴增的城镇人口需求。如北上广等大城市已超出了它们的承载能力范围。

3.1 住房困境

住房因素对农民工大范围流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土地的城镇化引发了城镇住房价格高涨,农民工无力承担买房的重压,难以在城镇安家乐业,让他们从根本上对融入城镇产生了游离感。

3.2 社会保障差异

在教育方面,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比例已达80%以上,但仍有约20%的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在社保方面,国家统计局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人数达2.74亿,但社保覆盖率不足1/4。

3.3 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特别是经济增速放缓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导致农民工“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表现突出。“两难”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反映了农民工供给的局限性及产业升级中技能人才的短缺性。

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与建议

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民工迁入城镇并取得市民身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在此过程中转变发展理念、选择适当方式,合理行使政府职能。

4.1 同步实现城镇农村协调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城镇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致使城镇的“拉力”及农村的“推力”过大,迫使大量农民工进城,但当农民工进城后却发现,城市中的“推力”将他们往外推。因此,政府要转变观念,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同时要注重新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城市与农村的“拉力”共同作用,让农民工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吸引有能力落户城镇的农民工在城镇发展。

4.2 同步均衡人与经济的城镇化速度

目前,我国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亟需建立有助于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如把城镇化水平、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比重、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障的比重等,列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使人的城镇化同步跟上高速发展的城镇经济。

5 结 语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这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旨在确保农村转移人口顺利融入城镇,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与义务,使城镇改造者能与城镇市民共同享受城镇化成果。同时,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也有助于全面推进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目前农民工市民化仍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相信在“十三五”规划的落实中,社会各界与政府都能共同关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根据现阶段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新政策,使新型城镇真正成为更适合不同人群居住的和谐家园。

2016-09-12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市民化拉力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自不量力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跟踪导练(三)(3)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