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17-02-04 16:11吕品曹静雅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

吕品+曹静雅

摘 要: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入手,提出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并从认定标准缺失、培养途径不畅、激励措施欠佳和考核制度缺乏分析了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最后从认定标准、规模建设、制度建设、质量建设和激励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设途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9.097

1 “双师型”教师研究现状

进行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首先应该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概念,进而分析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其次通过调查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探究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借助于行政政策的实施,最终以评价指标形势判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效果。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国外虽没有“双师型”教师的名词,但对职业教师的要求与国内“双师型”教师的提法类似,如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这类教师先到企业工作,然后转到教师岗位上;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同样也适用于德国职业师资的培养;丹麦的“双师型”教师是先具有5年以上专业技能,再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考核后,才能上岗;美国则要求其“双师型”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并且具有相关领域1至2年的工作经验中的优秀者才能获取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我国最早提出“双师型”概念的是王义澄于1990年发表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多,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在国内常见有如下几种学说:(1)“双证”说;(2)“双能”说;(3)“双职称”说;(4)“叠加”说;(5)“双层次”说;(6)“特定情况”说。而针对“双师型”的界定,国内较多采用的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所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概念。

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相关研究,目前集中在:(1)校企合作模式;(2)高校办产业模式;(3)以科技项目带动模式;(4)考取职业证书模式;(5)参加技能大赛模式;(6)参加培训班模式;(7)青年导师制模式。显然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的研究更多的还是解决从高校到高校的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这一问题。还有部分学者提出引进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队伍的模式。

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评价目前研究的文献内容较少,阮悦芳提出“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方法包括:课堂与实训督导、自我导向的教师发展、行动研究以及构建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坚定性评价为辅的教师督导评价型模式。针对建设效果评价仍然缺少实质性的指标体系。

2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双师型”教师

2.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

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和标准是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争论最多的内容之一,目前“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的研究和实施主要来自于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和学者三个层面。

2.1.1 行政部门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的认定主要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行政管理,教育部于2008年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方案以及2014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中分别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对比教育部两个版本的“双师型”教师内涵解释,可以发现,“双师型”教师可以是多证书(教师资格证、职称证、职业资格证)、也可以是证书+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还可以是证书+应用技术研究。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印发了《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试行)》,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范围和认定条件做了具体解释,文件提出“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大体分类参照了教育部颁发的两个文件要求,从操作层面上进行更为具体的要求。

2.1.2 高校

高校作为一线教育实施部门,在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认定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如沈阳大学就将教育部所提到的三条具体到8条,其中第7条为省、市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证书。另外还有很多高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大体都是从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的基础上,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内容。

2.1.3 学者

学者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呈现多种不同学说,唐林伟等(2005)将众多学者的研究学说归结为六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有总结为“一全”、“二师”、“三能”、“四证”,较好的概括了目前学者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黄斌、毛青松(2006)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工科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服务性,分别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对应的职业标准。

2.2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

2.2.1 基本要求

无论是何种应用型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双师型”教师,而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需要“双师型”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满足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双师型”资质,即有理论水平同时专业技能突出,能够肩负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2.2.2 附加要求

针对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而对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毕业后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因此在“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上,必须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行业、产业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有自己的语言,如果能够打造一支能够利用“双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则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则效果更佳;另外,针对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师型”教师,对于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领域应该要有更高的要求。

3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3.1 认定标准缺失

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最为权威的还是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同时高职和本科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还未统一,相比较于标准,内涵解释的操作性就有所欠缺,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还未统一,虽然部分高校和部分省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制定了一定的标准,但并未得到全面推广,认定标准的缺失,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程缓慢,建设效果欠佳。

3.2 培养途径不畅

根据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首先要获得讲师资格,同时取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者五年内两年以上的一线工作经历,或五年主持或参与两项应用研究,因此在实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最快途径就是考取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但这种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容易产生“买证”的现象;第二,容易产生与专业不符的职业资格证书现象。针对一线工作经历是最有效的双师型培养途径,通常可以让教师与校企合作单位联合进行培养,但时间较长,且由于教师本身不属于企业的职工,因此企业接受度存在较大的疑问,相关部门在认定时限上也存在较大的困难。走应用技术研究这一途径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比如项目来源少,另外在内涵解释上说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这一解释也很难实现良好的考评。

3.3 激励措施欠佳

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激励措施欠佳,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下企业挂职锻炼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具体体现在往往制度上都写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资质,而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包括在制度上、职称评定上以及物质上的保障,因此教师对于获取“双师型”教师资质的积极性不高。

3.4 考核制度缺乏

考核制度缺乏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缺乏,这也是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第二,针对获取到“双师型”教师资质的教师后续考核缺乏,教师在获取到“双师型”教师之后,往往后续没有考核措施,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推进,行业、企业都在不断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很少有部分和单位进行考核。

4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由于地区不同、学校类型、层次不同,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作为高校而言,当前国内关于“双师型”教师标准最为权威的还是教育部相关文件,但是通过文件可以看出,针对高职高专和本科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上也存在着不同,其原因无非有二,其一,内涵难以完全统一,其二,内涵与时俱进。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几点思考如下五点。

4.1 以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内涵解释为纲,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

教育部相关文件往往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指挥棒,需要指出的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对本科和高职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存在着不同,因此根据高校层次,选择不同标准,在学校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要求不同,同时在内涵解释上可以将技能竞赛获奖、课程开发等内容纳入进来。

4.2 以政策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层面上来讲,还需要政府、高校从政策层面上进行引导,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双师型”教师资质,只有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才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从而实现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4.3 以职业证书考试为途径,快速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

考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最为快捷的方式,但在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过程中,严格根据教师的任教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审查,确保所获证书与所授专业具有一致性。

4.4 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制定政策,引导教师下企业,进行产学研活动或顶岗实习,做好教师下企业的制度建设,确保真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好的反哺课堂。

4.5 以考核激励为抓手,提高教师参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财力和人事制度,通过考核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参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丹阳.“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和培训策略初探[J].职教论坛,2011,(1):64-66.

[2]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30-33.

[3]黄斌,毛青松.“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0):41-42.

[4]李建昌,汤新年,时君伟.校企联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师资结构优化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41-4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