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学习共同体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2017-02-15 16:20
名师在线 2017年20期
关键词:共同体建构情境

周 勇

(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江苏海安 226600)

引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课程学习共同体可以理解为学生、教师、其他课程资源构成的,围绕具体教学内容而实施的课程学习制度安排。根据文军萍等[1]人的研究,课程学习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包括共享愿景、合作学习、对话协商、智识共享等四个方面,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则可以从抛锚问题、创设情境、重塑课堂、联通网络等角度进行。考虑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早已经走出了空洞说教的窠臼,并进行着新的教学范式的建构,而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思路,对于本学科的教学来说,有着较大的启智作用。现以《我国的政党制度》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抛锚问题,打开学习思路

问题最大的价值在于启迪思维,而启迪思维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经验基础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联系,这是打开学习思路的关键。因此,教师教学设计要做好三个工作:一是研究学生对所学知识可能有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二是分析这些基础与学习内容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三是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一般性认知规律以及已有的教学经验,判断高中学生对政党制度的基础性认识并不十分丰富,显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来进行,于是笔者将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的淮海战役的胜利,1949年8月5日美国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中的相关描述等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对三则材料的研究(基于时间顺序与政治主体)过程中获得认知。有了这一基础之后,结合本课“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教学主题,提出三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中国有哪些重要的政治力量?这些政治力量的具体状况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样的设计中,问题虽然还是同样的问题,但问题提出的基础已经不同了,其已经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而且针对学生认知经验的不足提出了有效且具针对性的措施。且从教师教学的思路角度来看,其已经明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教材、教师等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以课程知识构建为主线的学习共同体。

二、创设情境,指向实践活动

这里将情境置于问题之后,与传统教学思路似有不同,实际是体现情境实践性的思路。高中思想政治最需要避免的窠臼就是空洞说教,尤其是要防止用现代教学手段包装起来的所谓情境。理论与实践研究均表明,思想政治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在课程学习共同体的视角下,实践是“某个情境下让学生从事与课程学习目标相关联的行为活动,通过问题解决来帮学生实现认知发展的过程”。当然要说明的是,这个行为活动不一定就是指肢体活动,也可以是基于一些材料的思维活动,但可以考虑让学生通过角色担当的方式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判断。

在《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基于教材中“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三种建国方案”的阐述,将三种方案分别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站在相应的时代思考每一种方案的提出背景与意图(此时先不让学生去看教材,以防止现成的结论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这里的背景提供方法是:将第一种方案中的北洋军阀、国民党等具体化为当时的人物代表;将中间派人士试图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具体化为当时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努力的相关事件;将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以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具体化为中国共产党为建国而进行的革命努力。由于让学生分别站在三种方案的角度思考这些方案的提出背景与意图,学生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既会分析这些方案的合理性,同时也会思考前两种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而这样的思考还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发热烈的讨论,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学生的观点也会有所不同,而讨论本身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以一种情境来深化学生的认识。

建立课程学习共同体目的之一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完成意义建构,而带有实践性的学生思考,对于意义建构的促进是明显的,形成的印象是深刻的,其更容易让学生深化概念、语言符号与规则。

三、重塑课堂,基于社会活动

思想政治本身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其思想精华、内容建构根本上是来源于社会活动的;课程学习共同体认为“知识是人的活动与情境互动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的索引”,因此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在重视重塑课堂的时候,对基于社会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社会活动有两个来源:一是学生在生活中参与的社会活动;二是学生基于一些具体的学习情境所体验的社会活动。前者是直接经验,但需要在实际教学的设计中精心提取才能为教学所用;后者是间接经验,在实际教学时针对性、实用性更强。对于学生而言,只要这种“活动”具有社会意义,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社会性即可。

在跟学生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这一观点的时候,笔者还让学生站在历史研究者的视角,研究纯粹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这样的角色定位,可以让学生以一个社会研究者的视角去寻找、研究中国近代史上可以印证上述三种运动不可能成功的史实,从而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那就是学生会自然地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当下,学生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高度认同,尤其是有学生还能够以网购、网上支付、高铁、共享单车等所谓的新四大发明,来论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性、不可替代性,笔者以为这样的认识,也印证了学生此时其实是具有社会活动角色认知的。

这里需要提炼的是,社会活动对于思想政治课堂的价值在于“重塑”,这意味着思想政治课堂中的社会性可以引起课堂的变化,这是需要在教学中细细琢磨的。

四、联通网络,获取信息支撑

信息社会发展对课堂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声光电的刺激,更在于信息技术支撑的学生的认知发展。课程学习共同体强调联通网络,意在让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分布式认知”,即借助信息技术来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多重情境体验的特征。研究表明,将思想政治的教学与网络联通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享受网络学习资源——包括思想政治内容、观点,也包括学习方式从接受向思辨的转变等。

学习《我国的政党制度》课程内容时,可以借助于网络让学生了解到各级党组织基于具体的社会治理实例,这样的例子鲜活且具生命力,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于让本课知识植根学生思维是极有帮助的。

结语

高中思想政治置于课程学习共同体的视角下,可以让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等过程更为优化,也可以让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社会,从而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1] 文军萍,陈晓端.超越课堂: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17,(4):42-48.

猜你喜欢
共同体建构情境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