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设题角度,寻求有效解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解题方法突破

2017-02-17 09:21山西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新课标小说

山西

明确设题角度,寻求有效解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解题方法突破

山西牛建兵

小说阅读一直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而且基于小说文体的特点,命题人的设题角度多样,手法不一,灵活多变。笔者翻阅并研读了近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小说阅读,对其解题方法做了一些整理,以供广大师生备考之用。

一、句意理解类

小说中常常有一些句子负载着主要信息,传达文章的话题范围、相关背景、思路脉络、主题宗旨等关键信息。具体包括: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语句;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语句;含有一定的哲理的、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语句;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语句等(主要从修辞角度考虑)。

其常见命题方式: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理解某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或怎样理解某句话在文中的含意;作者为什么要使用某词语及其好处;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等等。

【典型题例】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李锐《锄》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6年山东卷)裘山山《琴声何来》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的含意。

(2)分析画线句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方法突破】

1.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尤其是句子中的代词,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弄清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能离开它的背景(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不能断章取义,要联系文章写作的背景来解答。

3.结合人物形象来分析。比如李锐的《锄》中,要通过对六安爷语言所折射的人物的心理和深刻内涵来分析,明确“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中包含的两个要素:一是失去土地后的现状,二是人物的精神需求。

4.结合小说主旨来分析。比如《锄》一文的主旨: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随着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引人深思。

5.结合修辞手法来作答。有些句子使用了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阐释句子含意时需要明确指出其修辞手法,并进一步阐述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情节结构类

小说的情节结构历来是设题的关键。比如考查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这样的线索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可以根据情节线索,厘清情节发展的脉络,概括小说的情节具体分为几个部分,进而把握小说的结构。也可以考查小说安排情节结构的手法,比如做铺垫、设伏笔、显抑扬、设悬念等,从情节设置的艺术手法角度来认识小说的结构;或通过情节中某个关节点(如“拐点”)来考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典型题例】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美]迈尔尼《战争》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6年山东卷)裘山山《琴声何来》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方法突破】

1.从情节和主题的关系去分析。对表现小说主题,起到点题、突出或深化(升华)主题的作用。

2.从情节和人物的关系去分析。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表现、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交代人物性格的成因等作用。如例题中2016年山东卷《琴声何来》的试题,从内容上,主要作用是突出吴秋明的身份和说明其穿着打扮的原因。

3.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去分析。对故事情节,起推动情节发展、铺垫、伏笔等作用;对环境,会产生情节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例题中2016年山东卷《琴声何来》的试题,从结构上为下文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做铺垫。

注意对小说结构的分析,其表述形式要随题而变,没有定式。一定要遵循“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表述准确、到位、简洁。

三、人物形象类

小说的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更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一般情况下是要求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或揭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常见命题方式有:概括小说中某人的形象、性格特征;概括并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有什么样的心态或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等等。

【典型题例】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美]迈尔尼《战争》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贾平凹《玻璃》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方法突破】

1.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解读,要将人物置于特定情节、特定环境之中,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来进行。比如,《战争》一文,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可以从她的言行入手。从“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可知,她关心母亲,喜欢看书;从“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可知她饱受苦难,但仍然乐观,勇于追求美好的生活和爱情。

2.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意义的揭示,要在对小说主题的观照下,对其典型意义进行解读(即解读出小说人物形象对表达主题的意义)。

四、标题寓意类

标题,常常是小说的眼睛,它凝聚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小说夺人眼球的第一关。小说的标题或语言出彩,或制造悬念,或内涵丰富,或引人思考。标题总是与情节、人物和主题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典型题例】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李锐《锄》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美]迈尔尼《战争》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方法突破】

1.从内容上分析,标题的本义是什么,有没有比喻义、引申义或象征意义。比如,小说以“锄”为标题,“锄”是一种农具,象征着作为农民的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寄托;“锄”也是一种动作,是六安爷锄地的动作,饱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深情及对土地被征用的不舍之情。

2.从结构上分析,标题是否有线索作用,标题和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关系,和小说中的情节有什么关系。比如,“锄”联系着人物六安爷和土地,揭示了两者的关系。

3.从主题上分析,小说的标题有时和小说的主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联系小说的主旨进一步分析小说的标题。比如,“锄”意味着农耕文明,传达出在新时代发展的冲击下,土地的使用该何去何从,令人深思。

五、结尾鉴赏类

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是命题人设题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的小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小说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有的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还有的小说结尾以景语作结,景中含情,韵味丰富。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小说结尾的高妙之处。

【典型题例】

(2016年江苏卷)沈从文《会明》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2012年江西卷)[法]雨果·克里兹《报复》

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方法突破】

1.联系文中人物分析作答。比如沈从文《会明》一文,联系文中人物分析: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感到十分欣慰。

2.联系文中具体事件分析作答。比如沈从文《会明》一文,联系具体事件分析可知,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了一种幸福感。

3.联系小说的主题分析作答。比如沈从文《会明》一文中,联系小说主题来分析:从热衷于战争转变为“非战主义”,表现了会明在思想境界提升后的快乐;会明的心灵世界从单一走向丰富,他的生命也因此变得立体。

4.联系小说的结尾艺术分析作答。小说在结尾时突然让人物关系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主人公的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打破了读者的心理期待。从而使得谜底一揭开,小说就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艺术效果:①呼应前文;②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③丰富了人物形象;④深化了主旨;等等。

六、环境描写类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文本的考查中,环境一直是拟题的重点。

【典型题例】

(2013年山东卷)余华《活着》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方法突破】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是给全篇奠定抒情基调,为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揭示人物性格和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服务,有时也作为一种象征,抽象地表现某种思想或感情。比如余华的《活着》,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就可以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形象、推动情节、照应前文、升华主旨等角度作答。

综合运用以上六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小说阅读的难度自然会降低许多,也会给散文阅读试题的解答带来一些启发。

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一中)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新课标小说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