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试题考查的命题规律及备考指导

2017-02-17 09:21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望文生义语素含义

陕西

成语试题考查的命题规律及备考指导

陕西韩延明 (特级教师)

【考查形势】

能否正确运用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历年高考大纲都有“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内容,而其中成语的考查频率极高。仅就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2014年共18套高考试题,除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湖南卷外,其余14套试题都考查了成语,所占比例约为78%;2015年共15套高考试题,除上海卷、福建卷、湖北卷外,有12套题考查了成语,占80%;2016年共有9套试题,只有上海卷没有考查成语,其余各卷都以不同形式考查了成语这一考点,所占比例高达89%。由此可见,成语的考查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重视。

【命题规律】

从历年高考卷来看,成语题的命题规律是大稳定,小调整。总体来看,保持一个“不变”,即高频态势不变。不管其他内容如何变化,对成语的考查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愈加强化,而且通常把成语与语境结合起来进行考查,重在检测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在短时间内,同类试卷所考查的成语基本不会重复。成语数量多,可考查的成语自然也有很多,所以,同一成语在短期内不可能连续出现,它们的循环周期比较长。

第二,在考查内容上,或单考成语,或将熟语、实词甚至虚词放在一起综合考查。

第三,考查的重点绝大多数是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的容易用错的成语或多义成语。

第四,考查形式以客观选择题为主,如2016年考查成语的8套试题中,有7套都采用了选择题的命题形式。同时,也有少量的创新题型出现,如2016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一题中,要求选用准确的成语概括人物的特点,综合性较强。

第五,成语考查出现新亮点。或将成语与阅读题相结合(如2016年北京卷),或对近义成语进行辨析(如2016年天津卷),或将成语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相结合(如2016年江苏卷)。一道题中考查的成语数量从原来的三个或四个增加到六个(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Ⅱ、Ⅲ)。这就是小调整。

【备考指导】

据调查了解,大多数考生对成语题心里没底,觉得成语那么多,复习应考不知从哪里下手,做起题来自然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测,甚至碰运气,准确率相对较低。其实,只要掌握了备考策略,就能游刃有余,稳操胜券。成语题的复习备考要注意以下策略:

第一,勤于动手动脑,识记一定数量的成语。见到陌生的或似是而非的成语,要先动手把它记下来,然后翻阅词典了解其含义,并记在脑子里,力争每天积累3~5个,风雨无阻,不要间断。要重点选择那些报纸杂志上或新闻影视里经常用错的成语,如曾几何时、无独有偶、感同身受、首当其冲等,真正理解其含义;要搜集整理那些“两面”成语,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成语,特别要掌握那些人们不太关注不太熟悉的非常规义项,如“短小精悍”还指“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勇猛”,“穷形尽相”还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等。

第二,正确理解成语中重点语素的含义,关注一词多义,切忌望文生义。有很多成语的意思就重点体现在某个语素上,而这个语素可能有多种含义。面对这样的成语,如果不假思索,用常规含义去理解,往往就会大错特错,而这类成语在高考试题中恰恰出现频率较高。如“不名一文”中的“名”是“占有”的意思,成语意为“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不足为训”中的“训”是指“准则、规范”,成语意为“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典范”。

第三,从成语的来源探究其含义。成语是经过千百年积累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它们来源广杂,有历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话、古代诗文以及人民群众的口头俗语等,如果弄不清成语的来源,仅从字面上凭主观想象来理解就会造成误解。如“火中取栗”,出自法国寓言《猴子与猫》,故事说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常比喻被人利用,冒险为别人出力付出了代价,自己却一无所得。

第四,弄清成语语境场合前后的相关性。解答成语题,要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注意成语中语素的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应范围;注意成语语意的轻重,使用对象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做到词不离句。仅仅死记硬背几个成语的意思是不够的,高考试题注重能力的考查,考生必须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对成语的运用加以分析,做出是非评判。

【分类解析】

1.对象误用,张冠李戴

成语往往都有其适用的范围、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有的用于事;还有的用于特定的人、物或事,还有主客、男女、长幼、谦敬之分,如分辨不清,把握不准,就很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对象误用。如: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例2.(2016年山东卷)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解析:例1中的“举重若轻”,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其适用对象是“人”;而语境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文物”,属于对象误用。例2中的“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而语境中陈述的主语是“灾情”,属于对象误用。

2.有悖句意,不合语境

语句应讲求语意的连贯顺畅,讲求情调氛围的和谐统一。成语的运用要服务于整个语境,与其所在句子的意思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造成不合语境的语病。如: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解析:例1中的“改换门庭”本指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而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他”爱好不同,走上了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既没有改变门第出身,更不是投靠新的势力,显然不合句意。例2中“厝火积薪”的意思是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而“未雨绸缪”及句子的意思却是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故不合语境。

3.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有的成语本身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义词褒用或褒义词贬用的错误。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如:

例1.(2015年安徽卷)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投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例2.(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解析:例1中的“倾巢而出”,语出明代施耐庵的《水浒》:“贼兵倾巢而来,必是抵死厮拼。我将何策胜之?”现在用来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例句用以表述我军的投水雷舰艇全部出动,属于典型的贬义词褒用。例2中的“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是贬义词。而原句将它与褒义词“滔滔不绝”连用,意在表现这位老师语言流畅,误把贬义词当作褒义词使用,成语与句意不符。

4.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仅就字面意思想当然地来推断或认定成语的含义,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历届高考试题对这种错误类型的考查频率都很高。造成望文生义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三类:不理解成语中的某个字、词的意思,如敬谢不敏、不赞一词等;不了解成语的来源,如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字形相近造成混淆,如“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目不见睫”与“目不交睫”等。如: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解析:例1的句意是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但“目不交睫”是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不合句意。造成误用的原因是字形相近造成混淆,属于望文生义,根据句意,此处应用“目不暇接”。例2的句意是春天来了,冰雪融化。而“涣然冰释”是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用它来形容冰消雪融的情景,显然是看到“冰释”而产生的主观臆测,无疑属于望文生义。

5.前后矛盾,有悖逻辑

在成语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所表达的语意不一致,致使前言不搭后语,造成逻辑混乱,句子意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就是前后矛盾。常见的造成前后矛盾的标志性并列词语有:“基本”与“都”;“都”与“只有”;“数家”与“无独有偶”;“一个”与“莘莘学子”;“罹难”与“生还”等。

例1.(2016年山东卷)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例2.(2013年新课标卷Ⅰ)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

解析:例1中“一见如故”的意思是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而从语境可知,二人是“多年未见的战友”,自然不是第一次相见,成语与语境相矛盾。例2中的“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不分上下,与句中的“几家”相互矛盾。

【解题技巧】

成语的误用类型虽然比较多,似乎难以把控,但只要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了解一些相关常识,再掌握一些解题技巧,解答成语类试题就不再是难事。

一、溯本求源,谨防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成语的含义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探寻成语的本源,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那些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如人们往往把“登高自卑”理解为“登上高山很自卑”的意思。其实“自卑”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自”是介词“从”,“卑”是“低处,低下”。“登高自卑”的本意是“登山要从低处开始,后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同类的还有 “叶公好龙”“风声鹤唳”等。

二、看清对象,谨防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或转移使用的范围。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就不能用在男性身上;“倚马可待”指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很快。这个成语就不能用来修饰书法作品或绘画作品。容易张冠李戴的成语还有:行云流水、破镜重圆、呼之欲出、洛阳纸贵、日理万机等。

三、明晰感情,谨防褒贬误用

在使用成语时,要把握好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情色彩呈现两面性,如“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又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属中性。“无所不至”既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属中性;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属贬义。对这类“两面”成语的使用,一定要把握好语境,严防褒贬误用。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写作者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有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这不应视为误用。如“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真理”,这句中的“诲人不倦”就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起到了很好的讽刺作用。

四、通览语境,谨防重复矛盾

成语的使用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有的要和这个句子的氛围相协调,有的要和人称相对应。同时,还要考虑成语意义和语境意义是否重叠,是否前后矛盾。如“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句中,“防患未然”是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与句中“在种种灾害面前”相矛盾。再如“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与本句语境“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相矛盾,此处可用“未雨绸缪”。

五、尊卑有序,谨防谦敬错位

成语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了浓厚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看含义、语法等,还要考虑尊卑长幼、男女主宾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必须自谦敬人,得体合度。如果辨别不清,就会敬谦错位,贻笑大方。如“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一句,“姑妄言之”意思是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是谦辞,只能对自己使用,此处属于谦敬误用。再如“王厂长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抓好产品质量的许多好建议”一句中,“抛砖引玉”是谦辞,用于王厂长,错把谦辞当敬辞。

六、厘清差别,谨防似是而非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字形相似,意思接近或有一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的过程中极易混淆。对这类成语的理解要舍同求异,紧紧抓住不同的语素,以此为突破口,先辨别“形异”,再辨析“神异”,进而区别成语的不同意思,不可粗心大意。如 “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鱼龙混杂”与“鱼目混珠”、“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等。

七、按序排除,谨防难易不辨

在选择题中,判断成语运用正确与否一般采用排除法。常规做法是:通览所有选项,权衡各成语难易程度,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成语开始排除。通常情况下,只要准确排除2~3个,就可确定正确选项。切忌不顾难易,按原顺序逐一排查,那样无疑会增加解题难度,耗费解题时间。

成语在句子中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上下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做成语题,不仅要理解成语的含义,还要能把握语境,综合考虑成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范围大小、搭配习惯、文化习俗等,紧扣语境去判断成语的使用正误则更为重要。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望文生义语素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因果复合词
浅议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望文生义”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五星红旗的含义
翻译切莫望文生义
“语素”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