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玉米芯棚室地床栽培双孢菇技术

2017-02-21 10:50潘春磊王延锋史磊盛春鸽王金贺刘姿彤张鹏于海洋
中国林副特产 2017年1期
关键词:双孢菇玉米芯棚室

潘春磊,王延锋,史磊,盛春鸽,王金贺,刘姿彤,张鹏,于海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利用玉米芯棚室地床栽培双孢菇技术

潘春磊,王延锋*,史磊,盛春鸽,王金贺,刘姿彤,张鹏,于海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从品种选择、栽培季节安排、培养料堆置发酵、播种、养菌、覆土处理、出菇管理、转潮管理、采收等方面技术集成在黑龙江省利用玉米芯地床栽培双孢菇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产量达到10kg/m2,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双孢菇;玉米芯;棚室;地床栽培

双孢菇(Agaricusbisporus)又称白蘑菇、洋蘑菇,是世界性栽培和消费的菇类[1-2]。欧洲是双孢蘑菇栽培的发源地,荷兰的双孢菇产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其栽培特点是高度专业化、高度机械化和生产工业化。我国双孢菇产业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期,上海和福建是双孢菇主产区,目前山东、河南两省双孢菇的生产量最大[3]。

黑龙江省是玉米和水稻的主产区,有丰富的玉米芯资源和闲置的水稻育秧大棚等棚室设施资源,在育秧大棚等棚室内利用玉米芯栽培双孢菇,既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又减少秸秆焚烧,具有一定的生态和环境效益,一举多得。本研究从2013年开始,从菌种、发酵料制备到关键管理技术进行研究、集成,在牡丹江市温春镇、穆棱市、海林市、大庆市、林甸县以及农场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寒地双孢菇棚室地床栽培产量从5kg/m2提高到10kg/m2,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利用玉米芯棚室地床栽培双孢菇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筛选适宜品种As2796,As 2796在中国广泛被使用,经试验证明,As 2796在北方表现稳定、抗逆性强、适温广,菌丝扭结能力强,成菇率高[4]。

2 栽培季节

双孢菇在北方秋季出菇产量高,不易死菇,管理容易。所以一般制备菌种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中旬,培养料发酵时间安排在7月初,出菇时间在9~11月。

3 培养料配方

玉米芯53%、牛粪40%、石膏2%、生石灰2%、过磷酸钙1%、尿素1%、复合肥1%。

4 原料预处理

玉米芯预湿:将新鲜无霉变的玉米芯粉碎至粒径为2cm±0.5cm,然后用1%的石灰水浸泡充分预湿。

牛粪预湿:将干牛粪碾碎过筛,加水充分预湿,要求含水量约为65%左右,要求预湿后的牛粪无粪团,无结块。预湿时间1~2天。

5 建堆发酵

将预湿后的玉米芯及牛粪、过磷酸钙、尿素、复合肥及石膏均匀搅拌在一起,选择坚实平坦、远离污染源的开阔地,建堆前1天彻底清扫场地,再撒一层石灰粉。建堆时要求堆垛四周垂直,堆宽2.5m,堆高1.5m,堆顶呈龟背形,建堆完毕后,其上覆盖草帘子,建堆完毕后,用50%多菌灵500倍液将料堆表面全部喷洒1遍,同时每隔50cm用木棒打出通风孔以增大通气量,避免厌氧发酵。建堆第二天后开始测量温度,每隔4h测量1次,做好记录,当温度升至65℃开始算起,保持3d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要做到彻底,里外翻匀、上下混匀。一般需要翻堆3次,每次相隔3天左右,石灰在几次翻堆过程中分散加入。3次翻堆时要遵守“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即第一次翻堆时要调足水分,调节pH在8.0左右。水分维持在70%左右。第一次翻堆1~2天后,料温可达到70~80℃,维持这个温度3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只需补充少量水分(哪里干燥补哪里),以免水分过大造成厌氧发酵致使培养料酸臭腐烂。第二次翻堆2~3天后,可进行第三次翻堆,这次翻堆不需要浇水,主要目的是增大通风量,调整培养料水分和生熟度一致,第三次翻堆后维持3天后结束前发酵,每次翻堆后都要用50% 多菌灵500 倍液和毒·辛杀虫剂1000 倍液,用做培养料消毒及杀灭各种蝇虫[5-6]。从建堆到第一次发酵结束需15天左右。

6 二次发酵

经第一次发酵后,培养料中仍带有一定的氨味,整个料堆呈现出深红色或者棕红色。这时进行第二次发酵,将经过前发酵的培养料运至二次发酵的厂房中,T型建堆,堆高40~50cm,要求料疏松,关闭门窗,促其自热达到50~52℃左右,稳定5~6h,当料温不再上升时,进行巴氏消毒。操作方法是:在菇房外面用汽油桶改装成的蒸汽发生炉通气加热,使料温达到58℃左右时维持24h,因为主要病菌和害虫的巴氏消毒杀灭温度为55~60℃,时间2~6h[7],注意此阶段料温不能超过63℃,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许多有益微生物会在高温下被杀死或活力降低。维持24h后,开始通风换气,一般早中晚各通风1次,每次10min,当料温下降到48~50℃左右时维持4~5天,此期间尽量保持温度变化幅度要小,最高不可高于55℃,最低不低于45℃[8]。此循环结束后,观察培养料的生熟度,如果培养料仍然带有氨味,须继续升温培养即在进行1次巴氏消毒至氨味完全消失,后发酵成功的标准是:培养料的颜色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手握培养料柔软而有弹性,不黏手,有发酵料特有的香味,表层和内部可观察到白色有益放线菌的菌丝体,含水量在65%~68%,pH7.5~7.7。

7 铺床播种

当发酵好的培养料温度降至28℃以下即可进行播种,一般铺料厚度在25~30cm左右,根据时令气温决定,温度低时可适当加厚,一般来讲,每吨料可铺13m2左右。地床床面宽1.2m,间隔70cm过道。播种前先将播种用具用0.3%高锰酸钾或者75%酒精溶液清洗,待用具自然风干后,将菌种均匀播撒在料面上,然后用手指或者小木棒插入培养料中拨动几下,使菌种沉入料面以下2cm左右,然后再在料面在撒上少许菌种,一般每平方米栽培面积使用2瓶(500mL)麦粒种,接种完毕后用报纸将料面盖好。

8 养菌

接种后进入养菌阶段,发菌初期以保湿为主,微微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播种后3~5天需将料温保持在22~25℃,湿度控制在65%左右,此期间观察菌丝萌发状态,若菌种正常萌发,可适当通风,1周后菌丝基本封面,此时逐渐加大通风量,适当降低料面湿度,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发菌后期每隔20cm在料面上打孔直接通到料的底部,加强通气。如果料面太干,需增加空气湿度,当菌丝布满整床的3/4时,即可准备覆土。

9 覆土处理

覆土材料是影响双孢菇产量的因素之一,所覆之土要求腐殖质含量高,以泥炭土为最优,因为泥炭土中含有部分残根落叶,经长时间微生物活动,具有高度孔隙度,持水能力也很强。覆土前先将土壤在阳光下暴晒,然后过筛,除去杂质及大的结块土壤,然后同时拌入0.1%生石灰及辛硫磷等广谱低毒低残留杀虫剂,覆土前需对料面进行1次全面的检查,挖除所有杂菌,如果料面发干,可用pH7.2的石灰水将料面调整成湿润状态。同时进行“搔菌”处理,即用手将料面轻轻骚动,拉平,然后再用木板等工具将培养料轻轻拍平,使料面处的菌丝收到“破坏”,覆土厚度以2.5~3cm为宜,覆土后5~7天,减少通风,促使菌丝向土层中生长,土层的湿度需保持在65%左右,不能大于75%,菇房温度控制在22~25℃。此期间应仔细观察土层的变化,如太干需要补水,补水要做到轻、匀,一周以后需加大通风,使菌丝定位在土层中,同时降低菇房温度在15~17℃左右,刺激菌丝扭结。

10 出菇管理

覆土后约15~20天,菇床上会出现原基,此时要减少通风量,保持菇房内温度在16℃左右,湿度85%左右,原基经3d左右可达到黄豆粒大小(见图1),这时加大通风,增加喷水(结菇水),但不可让风直接吹到床面,喷水要做到轻、勤、水雾要细,气温低时中午喷,气温高时早晚喷,阴雨天不喷或者少喷,总喷水量4.5kg/m2左右,以土层吸足水分又不漏到土层下的培养料上为准。喷水后需及时通风,使菇盖上的水分蒸发,以免影响蘑菇的商品性状,一般1周左右子实体逐渐进入采收阶段。

11 采收管理

当子实体半径达到3cm左右未开伞即可进行采收(见图2),采菇前3h不要喷水,采收时,手捏菌盖轻轻扭下,动作要轻,以免菇体发生褐变。如果菇体生长成丛,要用刀片切下需采收的菇体,采收完后,要清除料面上的死菇及残留物,以免造成菇床的感染。将采下的菇及时削去带泥的菌柄,切口要平,以防止菌柄断裂,然后进行分级包装销售。

12 转潮期管理

图1 幼菇期

采收完1潮菇后,要彻底清除料面上的死菇及残留物,以免喷水时产生细菌污染,同时要用土将采菇留下的孔洞补平,平整清理好床面以后,喷1次重水,含水量在65%左右,同时调节土壤的pH7.2左右,提高温度至22~25℃,喷施1%葡萄糖、0.5%尿素、1%过磷酸钙,促使菌丝恢复生长,按发菌期的管理办法,经过1周左右的间歇期,待到菌丝重新定位于土层处,再降低温度,促进原基形成,现原基后,喷出菇水加大通风,诱导下潮菇产生。

图2 成菇期

[1]李叶昕,党永,慕娟.双孢蘑菇不同菌株的RAPD扩增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8,27(6):41-42,48.

[2]黄毅.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践[M].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88.

[3]李晓博.双孢菇生产对农业有机废弃物的降解利用研究[D].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2008.

[4]马庆芳,张介驰,张丕奇,等.冷凉气候下不同双孢菇菌株栽培品比试验[J].黑龙江科学,2014,5(11):28-30.

[5]刘光荣,周少群,纵瑞敬.双孢菇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50-51.

[6]曹海. 双孢菇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143-144.

[7]罗信昌,陈士瑜.中国菇业大典[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548.

2016-08-23

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2015GA670002)

潘春磊(1985-),男,研究实习员,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E-mail : mdjnkysyjpcl@163.com;*通讯作者:王延锋(1973-),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食(药)用菌遗传育种、栽培技术以及菌渣综合利用研究,E-mail:mdjnks@126.com。

S646.1+5

B

DOI.:10.13268/j.cnki.fbsic.2017.01.012

猜你喜欢
双孢菇玉米芯棚室
原地翻建大棚三注意
口干尿黄吃玉米芯
虫子又多了!棚室防虫有妙招
不同产地玉米芯的持水率及其相关性分析
双孢菇饼干的生产工艺
国内外12个双孢菇菌株子实体的营养成分
玉米芯发酵巧作牛饲料
稀土在棚室蔬菜种植中的妙用
双孢菇涂膜保鲜技术研究
初春大棚安全防范莫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