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

2017-02-23 19:28彭红赟陈留根
关键词:四个自信政治工作者政治

彭红赟,陈留根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四个自信”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

彭红赟,陈留根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肯定,它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建构“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营造浓厚校园氛围、加强队伍建设等途径,可让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四个自信”的精髓,最终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四个自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未来一段时期指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我国高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四个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内容,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构建以“四个自信”主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四个自信”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框架,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对高校的基本要求。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3]104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质是让全体中国人民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因此,“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一致。在当代中国,“四个自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提升大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这一切都有一个立场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他们的立场无疑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立场、人民大众的立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立场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如何形成?无疑需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党的认同、对国家前途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四个自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四个自信”既规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发展明确了方向。

二、“四个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体现“四个自信”,以及为“四个自信”宣传、普及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距离“四个自信”主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四个自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四个自信”面前底气不足。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调查发现,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对“四个自信”没有信心,对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没有坚定的立场,态度也不够明确。

(2)“四个自信”教育内容不优化、方法不新颖、载体不丰富。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特别是随着以互联网代表新兴传播工具的日渐兴起和普及,新媒体逐渐走进大学生群体,大学生选择信息的渠道逐渐拓宽,这势必会对大学生造成多种影响。一方面,信息的多样化、多元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吸收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大学生价值选择上的迷茫和困惑,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一定的难度。通过走访高校,发现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推进“四个自信”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过程中,存在着照本宣科现象,而对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知识视而不见,教育方法还是纯粹的理论灌输,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载体也存在比较单一等问题。

(3)大学生社会实践偏少。理论要想发挥作用,必须掌握群众,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展现其优越性。“在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中,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由对知识的理解上升为价值认同,进而内化为信仰的重要途径”[5]。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还是仅仅局限于校园,甚至在校园中搞“四个自信”教育也是就理论而谈理论,没有给大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实践场地和实践时机,“四个自信”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让大学生走进生活、踏入实践是让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最好选择。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华文化的厚重性,从而自觉树立“四个自信”。

(二)原因分析

(1)有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素养不过硬,对“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坚持'四个自信'的本质就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4]但是,有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个严肃的政治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更有甚者,有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认为“四个自信”是政治宣传口号,没有实质性内容。另外,由于政治素养的缺失,当错误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对“四个自信”造成影响和冲击时,他们缺乏回击的底气和勇气。

(2)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四个自信”宣传教育存在敷衍应付的心态。“四个自信” 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有特定的内容和教育规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四个自信”内容没有深入研究,对“四个自信”的教育方法缺乏深入思考,对新媒体在宣传教育“四个自信”的作用没有充分重视,导致他们在“四个自信”宣传教育中办法不多。

(3)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不重视。一是学校层面不够主动有为。通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领导对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缺乏明确定位,没有从学校层面联系和建立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社会实践的作用认识模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强调理论灌输,对社会实践与理论教育的关系认识不清。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时间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健全,这导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时间和机制保障。

三、“四个自信”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

(一)建立“四个自信”为基础的高校“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四个自信”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

构建“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可以从两个场域来进行。一是在高校校园内。首先,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领导机制,比如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负责统一调配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高校各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打破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单线作战的模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各学院辅导员的有效互动,实现高校所有对口部门之间的有效对接;最后,高校专业课教师转变思想,改变轻视、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在日常教学中,各门专业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是高校校园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构建“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时,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外暑期社会实践环节。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课”,记学分、划学时,设计教学体系,组建教学团队,保证经费供给。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聚焦“四个自信”。在实践教学题目的设计上,紧紧围绕“四个自信”,让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进行相关调研,在充分肯定现代化建设成果并辩证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文化的先进性。

(二)发挥新媒体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构建以“四个自信”为核心的高校校园文化,为“四个自信”营造浓厚氛围

在新媒体时代,谁抢占了网络制高地,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用“互联网+”构建“四个自信”新媒体教育阵地是时代要求。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的降临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四个自信”占领校园舆论阵地。首先,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学生宿舍和教学区域wifi全覆盖,学生使用专属账号即可登录,有效节约上网成本。其次,建立专门网站对“四个自信”进行宣讲和普及。组建专门网络技术人才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家团队,从内容到形式对“四个自信”教育进行创新。最后,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比如,推广使用SAIKAI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四个自信”交互式学习和交流。例如,在讨论区、聊天室、课程展示过程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特色环节,推动“四个自信”的普及和宣传。再比如通过微信平台的开发使用,用微信平台灵活的授课形式,开设线上课堂。在线上课堂中,邀请社会上包括教育界、文化界、政界和商界等精英人士就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给予解答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同时,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环境育人。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先锋带头作用。学生社团可通过定期举办以“四个自信”为内容的辩论赛、主持人大赛、主题班会、学术讲座、改革开放成果巡回展以及身边的好人好事摄影展等活动,拓展“四个自信”教育领域,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其次,成立专门的“四个自信”理论学习社团,就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社会问题定期开展系统的学习和研讨,增强大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最后,营造“四个自信”普及的良好环境氛围。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室、读报栏等载体,创新“四个自信”的大众化形式,优化“四个自信”普及宣传内容。

(三)加强队伍建设,为高校 “四个自信”宣传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在“四个自信”的普及教育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树立“四个自信”理念、提升“四个自信”水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比较认同戴月波先生的观点,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四个自信”要做到“真信”、“整学”、“正用”[5]。“真信”可以作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理想信念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深对“四个自信”的认识,坚定“四个自信”的理念。“整学”可以作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四个自信”学习方法和态度提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四个自信”要有整体的把握,决不能顾此失彼,断章取义。“正用”可以作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四个自信”学以致用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能够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的阐明“四个自信”的历史和实践渊源,用科学的理论体系剖析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做到对“四个自信”“真信”“整学”“正用”,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引路人的责任。

四、结 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职能是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目标,关系重大。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有为。以“四个自信”为视域检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全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宣传教育“四个自信”方面的得失,以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更加突出“四个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职能,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坚定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01).

[3]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潘学良.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04-107.

[5] 戴月波.真信、整学、正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J].江苏高教,2013(4):87-88.

[责任编辑 曹 琪]

Avenues of innovation research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viewing“Matters of Confidence”

PENG Hongyun,CHEN Liugen

(SchoolMaxismstudi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The essence of road self-confidence,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tters of Confidence” enriches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While affirming the achie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on “Matters of Confidence”, we should also see the proble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constructs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 system, creates strong campus atmospheres, strengthens the tea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It makes college students' identity and accept “Matters of Confidence”, and makes college students firmly believ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tters of Confiden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avenues of innovation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3.001

2017-01-12;

2017-05-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015YJC710045);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JG032)。

彭红赟(1975—),女,河南汝南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高校文化建设研究。

E-mail:chenliugen@hpu.edu.cn

D616

A

1673-9779(2017)03-0001-04

彭红赟,陈留根.“四个自信”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001-004.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政治工作者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政工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及对策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类型及特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