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研究

2017-02-23 19:2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供给

郑 斌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研究

郑 斌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课堂供给机制的最终目标是找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点,实现帕累托最优。结合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实践活动,以及高校课堂教学供给机制的构成,提出并分析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意见,得出了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精加工、综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教学评价向动态化、情境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结论。

供给侧改革;课堂教学;“形势与政策”

高校教育的管理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有着现实和指导意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势与政策”,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以及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很多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歧义。本文结合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方案,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高校课堂与供给侧改革

“供给”一词属于经济学的领域范畴,它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总和。供给侧改革虽然是围绕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但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的改革思路,不仅可以在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行业实行,也可以在高校范围内普及与推广。高校属于供给侧的特殊组成部分,即受教者必须支付学费才能接受教育,才能完成最简单的“供需买卖”。但是,高校又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市场,它通过一定的资源投入和运作机制,输出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高校课堂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教学内容无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遭到他们的抵触,供需错位问题极其严重。供给侧改革着眼于中长期的辩证思维方式,注重分析问题实质,为破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面临的难题提供了超越需求侧的新视角。

二、高校课堂教学供给机制的构成

机制是指一个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系统内要素的组成、结构及相互关系决定了机制的运作机理及运作效果。课堂教学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是教学信息在师生之间进行发送、传递、接收和作用的过程。对于高校课堂教学供给机制,学术界尚无人给出明确的定义。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高校课堂供给机制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供给主体按照既定原则和特定的供给模式,将教学资源提供到需求方,并协助监督检查供给效果的一种特殊资源配置方式。课堂供给机制的最终目标是找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点,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从这个角度来讲,完整的高校课堂教学供给机制应至少包括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市场供给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投资主体的效益最大化,而课堂供给的核心在于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提高的最大化。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供给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对在校大学生理解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认清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坚定理想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民办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总的来说,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是供给过剩,以及学生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其主要表现为: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是教学供给的主体,在高校,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较多,但是任课教师大多数为各学院辅导员、相近学科教师、管理部门的教师。由于教师来源分散、擅长领域不同,造成其观点不尽一致等现象。

(2)教学内容陈旧,无法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热”和“快”是该课程的两大突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各任课教师大多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育,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永远无法满足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这种“炒冷饭”式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3)教学模式单一,学时安排欠佳。乔伊斯等[2]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分为讲授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及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采用讲授式这一种模式,课堂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另外,课程的教学安排虽然贯穿大学四年,涉及到所有在校大学生,但由于单个学期课时少、学分比重小,导致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无故缺勤等情况时有发生。

(4)教学评价方式传统,沉沦为一种形式。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检验和判断,而在于为学生未来提高学习能力、确定努力方向提供依据。“形势与政策”课程供给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过于传统,甚至完全沉沦为一种形式。在教学评价之前,任课教师把考试重点提前告知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多采用标准化的纸笔测验;在内容上,偏重于对书本上事实性知识或某事件意义的考察。在功能上,侧重于对学生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的评价[3];在评价过程中,严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学习的目的并非在于应付评价。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造成学生为完成评价而学习,颠倒了学习与评价的主次关系。

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供给机制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1)加强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任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不足的情况,而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各高校急需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教学水平突出、学习能力超群的专任教师核心队伍,完善教师培训与学习平台,畅通职业晋升通道;组织开展集体学习,定期举办教师教学成果经验交流会,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

(2)教师角色从知识权威到学习导师转化。传统上,教师运用权威和规则开展教学工作,严格强调课堂纪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基于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渠道的迅捷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逐渐多样化,课堂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这就需要教师改变知识权威的角色,向学习导师转化。所谓学习导师,就是教师能够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通过生活化叙事方式将理论叙事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境遇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前理解”。生活化叙事能“克服文本的‘单向度’话语逻辑,回归日常生活的整体性,面向感性直观,丰富生动的生活世界,注重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深切关怀”[4]。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精加工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程包括丰富的知识内容。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又要使学生认清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时代背景;既要让学生把握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形势,又要掌握分析当前社会时事与社会热点的能力。教学内容不仅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史实与现世背景的统一[5],集知识传递、思想教育、情感陶冶三者于一体。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对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输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进行教学对象的心理分析。心理分析包括起点能力分析、认知特征分析和学习风格分析三个方面。

(1)起点能力分析。高校学生生源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坚持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多选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授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此外,教学设计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最新热点问题分析和政策解读上,还应该多为学生创造课外实践的机会。比如,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可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本地或邻近地区的贫困村,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背景,也可以让他们全面认识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势,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2)认知能力分析。“认知”是外界信息输入到人体大脑中,经过大脑的分析、加工和处理,转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想象、思维、价值观和记忆等。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的认知呈现如下特征:思想开放,敢于挑战传统与规则,思维活跃、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具有批判性;自觉性与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但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存在严重的惰性,部分学生做事虎头蛇尾;情感需求多样化,形成丰富、复杂的情感结构;个性张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只有清楚当前大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课堂上,利用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敏捷的优势,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与讨论。但是,也不能受网络观点和舆论的影响,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确保通过此课程如实传递党和政府对热点问题的呼声,既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自制力与自我约束力。另外,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与成就感。此外,与大学生多样化的情感需求相适应,教师要努力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扩大化。

(3)学习风格分析。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风格上,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三种心理特征:一是应付心理。他们把“形势与政策”课视为毫无实际应用的空洞教条,逃课现象严重,上课不认真,出勤只是为了成绩,带有明显的应付心理。二是怀疑心理。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所宣扬的政治理论与思想,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信任、甚至是怀疑的态度,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负面新闻反而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三是逆反心理。20岁左右的青少年心理和生理渐趋成熟,形成独立的人格,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主观性较强,而且固执已见,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思想容易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大学生的上述学习风格,对高校教师变革授课内容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首先,教师应强化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认同机制,改变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认知内容;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回避问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次,“形势与政策”课不单单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心灵的沟通与共鸣,教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与关注点,引发心灵共振;最后,幽默感的体现不能少,将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成丰富生动的语言,以此提高授课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三)综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学模式的分类均采用不同的标准,通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且应用范围广的四模式分类法,即讲授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及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四种模式各有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特征,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堂供给的有效性。

(1)讲授式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学重难点在较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对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实用,但是这种模式互动性不高,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枯燥性与抽象性,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2)发现式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教师可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同时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启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源头,体验知识生产的美妙。例如可将“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的深层次原因何在?”“从个人、企业、国家层面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危机?”等课题引入到发现式教学模式中。

(3)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事先布置相关热点问题及时政新闻的信息搜集,让学生准备课件,并向教师及其他同学讲解。自主学习模式颠倒了师生之间原有的主客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着重在引导、纠错、点拨等方面下功夫,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学习策略,在公务员面试中应用广泛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可用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合作式教学模式中。“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都为大班授课,学生人数较多,可先将学生分成5~7人的小组。在无领导小组的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题目选取要适当,既能联系社会热点,又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点[6]。第二,人员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异质性特征,以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进行适当点评。

(四)教学评价的动态化、情境化、多元化发展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一个学期学习效果的检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实践性、针对性等特点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评价应该向动态化、情境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应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向的转变。

(1)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教学评价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从小的方面说,是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的的必由之路;从大的方面说,是推动中国教育人文化、生活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教学评价以知识为本,会导致学生拘泥于课本,甚至培养出一批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学生本位教学评价,首先要通过师生共同协商的方式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规则,选择真正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的评价指标。其次可以采用情景化的评价方式,观察他们在解决真实任务时表现出的智力和能力。最后要坚持评价与教学不可分的原则,评价并非一次教学活动的终止,而是教学的新起点,评价结果是进行教学决策、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据。

(2)从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形成性评价转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一般在学期末进行,由学校组织统一考试。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考察的动态评价方法。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学习状态、听课情况、发言积极性等的观察,对学生进行评价,为每一位学生绘制“成长记录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与同学的差距。学生一旦取得进步,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3)从单一评价向多元化评价的转变。多元化评价既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现阶段“形势与政策”的评价主体只有任课教师一个人,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受到主观因素、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未来的评价机制中,可运用全方位考核方法,将任课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当与任课教师不是同一人时)、同学互评、同学自评等方式吸纳到评价体系中来,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评价的全过程。此外,评价内容由侧重从智育性评价向德育性评价的转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相关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有效引导”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呈现出一种本末倒置的知识化倾向,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没有考虑到理论内容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另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也应占有一定比例。最终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56.

[2] 布鲁斯·乔伊斯,玛莎·威尔,埃米莉·卡尔霍恩.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 吴雪梅,郑海燕.探索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评价的新形式[J].安康学院学报,2005,17(4):106-108.

[4] 许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5-9.

[5] 黄爱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5.

[6] 黄晓平.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C]//杨纪武,陈守聪,潘兴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2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390-394.

[责任编辑 曹 琪]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ZHENG Bin

(TaihuUniversityofWuxi,Wuxi214000,Jiangsu,China)

Supply-side reform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lasses in universities also need supply-side reform. The ultimate goal of class supply mechanism is balancing the supply side and demand side, to achieve the Pareto optimality. Supply mechanism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supply subject-teacher, supply resources-teaching content, supply mode-teaching mode, the effect of supply-the teaching evaluation. Based on supply-side reform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reform practic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four aspects of innovation parts for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supply side reform; classroom teaching;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3.016

2017-02-19;

2017-05-08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6SJD710188)。

郑斌(1981—),男,江苏无锡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E-mail:jypjm520@126.com

G642.0

A

1673-9779(2017)03-0099-05

郑斌.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099-103.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供给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