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美学概论》的课程设计

2017-02-23 06:31李治
西部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课程设计

李治

摘 要:对分课堂教学法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博士生导师在2014年首先提出并尝试的课程改革模式,其教学方法是老师用一半的时间讲授,学生用另一半的时间进行讨论并进行交互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对《美学概论》的学习具有进步意义。本文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入手,阐述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在《美学概论》中的运用价值,并进行了课程设计。

关键词:对分课堂 美学概论 课程设计

1.对分课堂的本质与教学理念

近些年高校中的教学工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课堂气氛不好,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而教师教学效果差,压力大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融合了讲授式学习和讨论式课堂的优势,在多所高校的实践推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各高校教师目前也在不断的实践和探讨,发现过程中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如此,也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真正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

对分课堂包括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内部消化(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主要部分,汲取三个词汇中的首字母,所以又称为 PAD 课堂。首先由教师按照课堂内容进行讲解整体架构,完成讲授环节。随后让同学们自行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并对不懂的问题予以总结,或者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归纳出问题。然后通过课堂内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后,对总结的疑难问题进行解决。讨论的环节和次序分别是:①小组讨论、②教师抽查、③自由提问、④教师总结(次序不可变动)。这个过程中,对分课堂教学法更加注重对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内组织的班级分组讨论中,学生带着疑问通过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承担指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任务,使学生在充分思考之后,真正吸收理解书本知识。

传统的作业批改环节中,教师不但要仔细批改而且还要及时的反馈给学生意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反而效果也很好。对分模式下,教师把批改作业的重心转移到了作业的设置上,鼓励布置少量的作业,可以每周都有作业,但量要少,让学生轻松的完成,在此过程中要求能够体现学生思考的过程。

2.对分课堂在《美学概论》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当前《美学概论》课程往往是运用了“师本位”和“书本位”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无法深入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材知识点繁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课程主体来看,教授与学习的时间对分以及权与责的对分方法,避免了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偏颇。既能够保证教师传授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可以让学生在对分过程中去讨论,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所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动在《美学概论》课程中,对解决当前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3.对分课堂模式下的《美术概论》课程设计

根据学习张学新教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本人用对分课堂模式对《美术概论》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在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对分不鼓励预习,不鼓励学生提前查资料;对分不鼓励教师回答学生所有的问题,只回答小组讨论后仍然存在的问题;对分不鼓励学生课后分组讨论,鼓励课后独立学习,课堂小组讨论;不要布置太多作业,可以每周都有作业,但是量要少,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等。

3.1课程简介与学情分析

《美术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与《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等课程密切结合,重点讲授美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其所产生的历史情境和所针对的美术问题与对象,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重点提高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主动发现问题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以及案例分析(P)、内化吸收(A)、小组讨论(D)。

该课程是美术学专业大三第一学期的课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理论修养不足,缺少概念思辨的能力,应着重培养学生从历史语境、文化背景、美术发展的特定阶段,分析不同美术观点和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局限,了解与客观美术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和心态,有的放矢、加强引导,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适当插入任务模块,引入实际案例,加强角色训练,通过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展能力。

3.2 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中外美学、美术理论中各种关于美术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并能从历史语境、文化背景、美术发展的特定阶段,考察其历史地位和局限,了解与客观美术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它们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2.具备从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思考美术理论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中西美術理论的比较,以及对不同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阐释,拓展跨文化视野,认识多元文化并存的意义,培养热爱中国美术和文化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从有机联系的角度,全面地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价值和意义。

本课程使用对分课堂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以提出的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们有效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概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以讨论和实践为平台,促使学生们提高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本课程共32学时,共16周上课,每周2个学时。由于论文篇幅有限,以四周上课为例:

周次 学时 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对分过程

第一周 1-2 对分课堂的介绍 使学生认识对分课堂并给予配合 P

概 论

美学的意义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学科性质,怎样学习美学 P

课堂作业:

(本次作业不计分,让学生适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想一想:

问题:(1)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2)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

(3)美學研究的对象?

(4)美学的学科性质?

(5)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6)怎样学习美学?

帮帮我:在这一环节知道答案的同学替不知道答案的同学进行讲解

考考你:生生、师生间的提问解答环节 D

A+D

第二周 3-4 第一章 美是什么 美在意象、意象的分析、意象照亮一个真实世界 P

课堂作业:(分值:3-5分)

想一想:

问题:

(1)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2)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3)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4)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5)美在意象

(6)意象的分析

(7)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帮帮我:在这一环节知道答案的同学替不知道答案的同学进行讲解

考考你:生生、师生间的提问解答环节

引导并督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 D

课后作业:(分值:3-5分)

怎样理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心不自心,因色固有”?举出两个例子,在第二周分享给同学们。

(作业量小,保证学生能够愉快完成) A+D

第三周 4-6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美感的体验性和审美态度、美感与移情、美感的综合描述 P

课堂作业:(分值:3-5分)

想一想:

问题:1.美感是体验2.审美态度3.美感与移情

(4)美感与快感(5)美感与高峰体验

(6)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7)意识与无意识

(8)美感与宗教感

帮帮我:在这一环节知道答案的同学替不知道答案的同学进行讲解

考考你:生生、师生间的提问解答环节

引导并督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 D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展开美感体验的描述。

(分值:3-5分) A

第四周 7-8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审美趣 味和审美格调 P

课堂作业:(分值:3-5分)

想一想:

问题(1)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3)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4)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帮帮我:在这一环节知道答案的同学替不知道答案的同学进行讲解

考考你:生生、师生间的提问解答环节

引导并督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 D

描述你最向往的某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你认为在这个时代形成这种精神和风尚的原因是什么?

(分值:3-5分)

A+D

注:P--Presentation(讲授) A--Assimilation(内化吸收) D--Discussion(讨论)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 赵婉莉,张学新.对分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7)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MOOC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