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数学课程空间 优化学生思维训练

2017-02-25 13:02山东省烟台市海阳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冷海涛
数学大世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交流思维教师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冷海涛

拓宽数学课程空间 优化学生思维训练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冷海涛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着思维单一、肤浅、无序等思维方面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如果引领学生在“大课堂”观念下,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营造良好的思维训练环境,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后整理等方面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训练,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一、创建导航预习平台,开阔思维时空

在传统的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预习无法,考虑问题的解决办法只着眼于表面,思维肤浅、零散,仅能简单套用公式、法则进行数学活动,不能进行深入思考以及深入的应用。因此,我们通过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思维导航卡”开阔学生的思维时空,引领学生积极有序地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学生“会学”“学会”“乐学”的目标。

1.细化知识导学,凸现思维方向

我们将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梳理成问题,大致分为概念类问题、运算类问题、公式类问题、几何类问题四类,主要包括:概念类(定义——特点、性质——样子、读写——作用、应用);运算类(意义——算理——算法——应用);公式推导类(意义——推导过程——变形——生活应用);几何类(定义——分类、样子——特征——画法)。有了这样一个预习方向的指引,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内容设计“思维导航卡”指导学生的思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掌握后,慢慢变为自己的思维方向,丢掉“拐棍”,轻松预习。

2.开发微课程助学,实现思维突破

学生在自主或合作探究时,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教师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式录制微课程。一是各班级教师通过班级QQ群上传至群共享文件,学生课余时间自主选择使用。二是我们制作了一个专门网页,内容包括高年级数学各个单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学习体会等小栏目,可以在家自主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3.提炼学法促学,显现思维梯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让学生学会思考。为此,我们总结和提炼了学生自主预习时“思、查、练、研、记”的思维探究流程:思(分析比较)——查(教材、微课 )——练(尝试练习)——研(生生对话、师生交流)——记(记录疑问)。

二、筑建合作分享舞台,聚焦思维碰撞

我们以小组合作为载体,为学生创设讨论与交流的舞台,提供讨论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对话中深化理解,在比较中学会反思,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思维的全面发展。

1.科学组建小组,引发思维动机

(1)各小组组建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每组4—6人,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性别、综合素质等因素大致均衡。班级桌凳以合作团队学习小组形式呈“二”字形摆放,与黑板垂直,每一小组学生围桌而坐。每个小组设组名、组长、口号、愿景、教师寄语,上下午第一节课前呼号,每组有两块展板用于在班级的展示。

(2)各小组分别下发“佩戴标志”。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补充人等标志在各小组交流时由小组长具体分工,轮流佩戴并实施交流分享;主持人、主讲人、演示人、板书人、观察人等标志,用于各小组在班级展示时,由小组长具体分工,轮流佩戴并实施展示。

(3)各小组形成“共同体”。建立共同捆绑评价,从所有成员的学习情况、品质、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进行评价衡量。同时小组内实行“结对子,一帮一”机制,达到“兵练兵,兵强兵”的效果。实现生教生、生助生、生生互动的学习状态。

2.注重交流分享,触发思维共振

小组交流时,主持人要鼓励每个组员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就是思维的参与,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我们探索了“展、思、问、议、结”的交流流程:展(主动展示个人探究成果)——思(成员提出深刻性思考的问题)——问(主动提问、咨询、质疑)——议(深入议论遇到的问题)——结(具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不了的问题)。

3.着重合作展示,激发思维感应

在合作交流时,我们探索出了“展、疑、答、辩、结”的交流流程:展(主动展示小组成果)——疑(提出质疑)——答(组组之间进行问答)——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结(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1)小组展示:各小组把展示的内容纲要写在展板上,展示时,各小组成员根据组内分工进行,要尽可能说、画、演、写结合,注意展示思路和拓展时要进行提问式互动,主持的同学要及时点评引领。

(2)小组间互动:没有展示的小组要认真倾听,随着展示者的思路思考,要给展示的同学正确的评价、补充和质疑,或者随时接受展示同学的挑战提问。

4.点拨评价启迪,引发思维认同

在小组班级分享后,教师要善于抓住交流小组的分享与其他倾听组的碰撞,适时加以引领,多以追问的形式将学生思维引入深化,从而使模糊的知识思路清晰化,明确知识点的生根处和发茬处。

三、搭建知识整理台阶,实现思维可视

课后,在学习过一个知识体系、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整理。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同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系统,从而进入会学、乐学的良性循环。

1.示范指导引领,内化思维过程

教师要上好思维导图指导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课或本单元分散、零碎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使之纵成线、横成片,达到拓展知识、建构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喜欢的树状图、脑状图、层次图、括弧图、表格图、云朵图等作为思维导图呈现方式,要求每一种图示法在画的时候至少要分出三级,每一级的内容尽可能详尽。

2.明理懂法创新,优化思维路径为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回顾、探索、省思、整合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图示技术呈现出来,我们探索出了“思、提、悟、理、建”的整理流程:思(思考内容)——提(提炼要素)——悟(感悟知识内在联系)——理(整理内在思维联系)——建(构建知识结构)。

总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运用,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有序和深入思维,愿意主动获取信息和进行思维语言表达,能用规范和科学的语言,将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表述出来,将隐性的思维清晰展现出来,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猜你喜欢
交流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此交流,太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