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

2017-02-26 02:17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36期
关键词:肺叶胸腔镜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属于一类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临床治疗难度较高,导致对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说,如何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的意义重大[1-2]。胸腔镜、开胸手术均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进步,获得了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了对比其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将相关资料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至我院就诊的57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15年1月30日—2017年10月30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疾病均获得明确的诊断,均为早期病变。

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组。实验组共有27例,男性与女性分别占据15例与12例,年龄区间为38~85岁,平均(60.23±2.57)岁;8例左肺下叶癌,6例左肺上叶癌,8例右肺上叶癌,5例右肺下叶癌;常规组共有30例,男性与女性分别占据16例与14例,年龄区间为37~83岁,平均(60.48±2.33)岁;9例左肺下叶癌,6例左肺上叶癌,8例右肺上叶癌,7例右肺下叶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采取开胸手术进行治疗。术前给予全身静脉复合麻醉,给予支气管插管,选择健侧卧位,之后选择患侧胸后外侧部位切口进胸,对重症部位的肺动静脉进行结扎与缝扎,并切断肺叶支气管,之后将支气管切除缝合,清扫隆突下淋巴结,将肺韧带松解后,清扫食管旁与下肺韧带。若为右侧肺叶手术,应分离静脉上方,清扫下段气管旁的淋巴结,左侧肺叶手术应清扫主动脉弓下与升动脉旁的淋巴结,止血后关胸,术后给予抗生素防感染治疗。

对实验组患者采取胸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术前麻醉、插管方式与常规组相同。选择健侧卧位,取腋中线第8肋间12 mm的切口作为观察口,同时取腋后线第6或者第7肋间部位20 mm切口作为辅助操作口,其中主操作口沿着第4或者第5肋间腋前线作一40 mm的切口,切除肿物送检的冰冻病理,确诊为肺癌后将肺动静脉分离、结扎、切除。支气管采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切除,将标本袋的肺叶取出,打开纵隔胸膜后游离,对淋巴结进行清扫。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淋巴结清扫总数。

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术后的VAS评分(可视化视觉模拟评分法,用于评价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评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显著,无痛表示0分,疼痛难以忍受表示10分)[3-4]。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实验组出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常规组与实验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分析(±s)

表1 常规组与实验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分析(±s)

实验组(n=27) 78.96±13.25 15.69±4.20 168.52±14.47常规组(n=30) 191.63±13.55 15.78±4.85 274.63±22.30

2.2 住院时间与VAS评分

实验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常规组与实验组的住院时间、VAS评分比较(±s)

表2 常规组与实验组的住院时间、VAS评分比较(±s)

实验组(n=27) 7.82±1.22 3.48±0.36常规组(n=30) 14.75±2.20 5.85±0.45

2.3 术后并发症

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常规组与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n(%)]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占据肺癌的比例超过90%[5-6],包括大细胞癌、鳞癌、腺癌,相比其他种类的肺癌,具有相对较为缓慢的癌细胞生长速度,转移与扩散时间较晚,是由于局部病灶的生长较为缓慢,为此,早期帮助患者采取手术进行治疗,将淋巴结清扫的意义重大,便于及时清除病灶、以防发生转移现象,且早期采取手术治疗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该阶段患者一般未出现明显的胸内脏器侵犯现象,导致病变十分局限,无远处转移情况,可彻底清除微转移病灶,将存活率提高[7]。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对常规组采取开胸手术治疗,且开胸手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患者将会引发上肢上举难度较大、肩部僵硬等情况,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到影响[8]。随着近些年来胸腔镜技术的发展进步,将传统开胸手术的弊端有效克服,具有微创优势,术中患者出血量较少,不会对心肺功能造成较大的损伤,利于术后身体的恢复,术后对患者造成的疼痛感较轻微,且胸腔镜手术具有较短的开胸与关闭胸腔的时间,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便于患者身体的早日康复[9-10]。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出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常规组,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综上情况可知,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方式可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1]王文才,火旭东,王进,等.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比较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1):2062-2064.

[2]殷勇,张小康.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7):1137-1139.

[3]杨扬,王启,刘延风,等.胸腔镜与开胸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的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3):225-229.

[4]李健,谭庆伟,顾春东,等.胸腔镜下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5(3):145-150.

[5]王惠.全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5):3012-3013.

[6]甘俊任,杨逊军,周曼新,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7,28(11):1845-1846.

[7]崔海峰.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67-68.

[8]林洁桓.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6):41-43,56.

[9]徐峰.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193-194.

[10]谷凡.胸腔镜、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对比研究[J].中外医疗,2016,35(22):46-47,54.

猜你喜欢
肺叶胸腔镜肺癌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28层螺旋CT显示肺叶间裂的最佳重建方法及其临床价值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