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揉对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2017-02-26 02:17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36期
关键词:偏瘫中风穴位

中风是常见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大多由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等导致,常见症状是偏身麻木、半身不遂等,残疾率、死亡率较高[1]。相关统计显示,约90.0%的患者会有肢体、认知等功能障碍,不仅会致使患者生存质量严重下降,而且会导致家庭、社会的负担增大[2-3]。因此,对于中风偏瘫患者,需注重其功能康复方面的干预。我院近年来施予中风偏瘫患者中医穴位按揉干预,为对其效展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对78例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展开分组研究,分别予以中医穴位按揉、常规护理,现对两组护理情况行如下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共78例,均为患中风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所选患者均明确确诊为中风,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语言障碍存在,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认知与精神存在障碍无法配合护理者已排除。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9例,58.97%为男性(23例),41.03%为女性(16例),年龄为55~88岁,平均为(71.6±5.7)岁;干预组39例,61.54%为男性(24例),38.46%为女性(15例),年龄为55~87岁,平均为(71.7±5.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及生活能力锻炼的康复运动。

基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干预组患者穴位按揉:依据患者偏瘫部位取穴,若为上肢偏瘫为主,可取患者瘫痪侧上肢井穴曲池、合谷,取接续经气之意并配合肩部、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被动活动;若下肢瘫痪为重,可取下肢多气多血之阳明经腧穴足三里、阳陵泉用来疏通患肢气血,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等的被动活动;若患者以口眼㖞斜为主,可取经过面部的足厥阴、足阳明经穴,如地仓穴。手法采用按揉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置于上述穴位,余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助力,腕关节悬屈,拇指和前臂部主动施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力度轻为补,重为泻,每个穴位施以手法5~10 min[4]。

1.3 观察指标

(1)通过NIHSS量表[5]评定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范围:0~42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分级:0~1分为正常或接近正常,1~4分为轻度卒中或小卒中,5~15分为中度卒中,15~20分为中-重度卒中,21~42分为重度卒中。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6]评定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好。应用Barthel量表[7]对日常生活能力展开测定,100分为,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2)自制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展开调查,共满意、一般、不满意3级,通过满意率+一般率计算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相关功能恢复情况

治疗前,两组NIHSS、Fugl-Meyer、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评分均改善,组间对比,干预组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相关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n)NIHSS Fugl-Meyer Barthel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组(n=39) 15.01±2.35 4.01±1.02 35.67±3.56 68.76±3.87 21.27±2.93 84.62±3.75常规组(n=39) 15.15±2.49 10.79±4.03 35.68±3.54 54.96±4.69 21.28±2.89 69.97±4.58

2.2 对比两组满意度

干预组24例满意,14例表示一般,1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7.44%(38/39);常规组13例满意,18例为一般,8例不满意,满意度为79.49%(31/39)。两组满意度比较,干预组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风是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起病急,致残、致死率高,即使展开了及时性治疗,也会留下功能障碍,使患者正常生活能力严重下降,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对于中风偏瘫患者而言,临床干预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减轻功能损伤,使患者受损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康复。而研究指出,中风早期,患者脑神经细胞具备可塑性,予以相应的干预可促进脑侧支循环建立,使脑部血氧供应恢复,从而促进脑细胞的重组与代偿,使相关功能康复[8]。对此,本院近年来予以中风偏瘫患者护理,从穴位按揉、康复锻炼、情志护理、饮食指导等方面入手,以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本次研究,接受穴位按揉的干预组干预后NIHSS评分较常规组低,Fugl-Meyer、Barthel评分较常规组高,且干预组患者满意度比常规组高,P<0.05。可见,中医护理可使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减轻,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进而提升其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于中风偏瘫患者,临床上可积极展开穴位按揉,以促进患者功能的尽早康复,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满意度提升。

[1]龚礼敏,张雅丽,蔡珏.中医护理方案在中风(脑梗死康复期)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7):601-602.

[2]胡力云,郭红,吕露露.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6):739-741.

[3]刘娜.研究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中医护理[J].保健文汇,2017(1):25.

[4]代燕.56例中风患者临床中医护理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1):134-135.

[5]黄莉萍.中医护理干预对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0):24,27.

[6]陆珏毅.中风患者中医护理要点探析[J].饮食保健,2016,3(19):91.

[7]唐晓红,朱雅燕,沈小红.中医护理干预促进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7(25):29.

[8]杨文彬.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风后遗症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7):65-66.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穴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