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2017-03-07 09:38金志忠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导学案背影

金志忠

【摘要】“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以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范式。“导学”就是教师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托,相机诱导,引发学生去主动探索核心任务可能衍生的文本疑难处、模糊处、浅读处和误读处,学会学习;也就是利用预学案上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在课堂上“组织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前布置相关预习任务并做好充分预习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问题、进行读书指导,安排有趣且有助于文本学习的活动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多读,多思,多讨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育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和心灵感悟能力的重视。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与《悼亡妇》,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他能够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特别是《背影》,表达了作者对其父朱鸿钧的深情和丝丝的怀念,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长期以来,它一直作为现代经典散文被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

但是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中作者所回避和弱化的内容,原来“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家庭琐屑往往触他之怒”以及“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等文字中处处隐晦地说出了父子俩原先关系很僵。而且有很多学生在预学过程中也提出,朱自清父子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和谐。基于此,我想通过设计一些适合八年级学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立足文本,紧扣文本,引导学生体察到“父子之间的坚冰,在步履维艰的艰难岁月,终于被深入骨髓的爱所消弭,彰显了父子之爱的伟大与永恒”,以此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到文中那浓浓的父子之爱。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散文知识和一定的品读分析的能力。对于《背影》,学生在预习时读一遍课文之后就读出“父子深情”这一主题,而且学生也很容易就发现文章写了“四次背影”并体会到那次“望父买橘”的描写是重点部分。只是,对于“特定背景”之下的背影体会不深,往往忽略细节。而《背影》一文之所以历久弥新、回味无穷,感动一代又一代人,恰恰是因为作者不仅写出了内心对父亲的复杂感情和对父爱的独特体验,而且这份体验蕴涵着从“有私的父爱”到“无私的父爱”的感受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在文本中通过一些关键重点语句表现出来,而其他的则深藏于创作背景中。而仅靠学生的自学体悟,往往是无法兼顾这两个方面的,这就成了学习的困难所在。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自然地读出父子不合到父亲原谅宽容儿子的信息,帮助学生梳理出儿子最终读懂父亲的感情变化过程;同时,通过品味细节,体味父子间的浓浓深情。

四、导学过程及组织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部分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这些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让学生掌握记忆和判别的方法,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

(二)自学理解与体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之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庖。此环节是“主问题”的设置,通过对“文中出现了四次背影,分别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自主探究、思考,学生可以感知文本的内容,并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思考。

(三)活动组织

学生通过查找背景资料,体会到父子之间的关系曾闹得很僵,如今一封无助与无奈的家书一下子拨动了作者的心弦。这样的环节设置抓住了作者表达的空白点,让学生加以补充、丰富,能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宽容与关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怜惜。

朗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父子深情。细节之美是不可或缺的风景。抓住细节进行品读活动是走进文本的关键。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潜文字,让学生对文中描写的语句圈点勾画,合作讨论,促进学生对话。如“望父买橘”特写父亲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刻画得十分精细;再如结尾的两个“惦记”中凝聚着的父亲对儿子的宽容与关爱;两个“自然”以及“泪光”中凝聚着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怜惜;这一环节重在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思維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四)结语

用龙应台《目送》中的话语作结:“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蕴含的深情。

五、总结与反思

(一)选好导的点、导的时机

教师对学生预学案中,即对于核心任务可能衍生的文本疑难处、模糊处、浅读处、误读处,要慧眼识珠,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生成性问题,并找出符合文本、适合学生的核心价值点,相机行事,灵活应变,展开教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么学生需要“导”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呢?也恰恰就是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似有所悟却又不得出口,急切需要教师给以点拨之时。教师则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及时合理的点拨与诱导,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当然,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深刻地理解学生,尤其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师生平等对话,融入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始终紧跟学生的思想节拍,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既是学生忠实的倾听者,又是学生关键时的引路人。对任何疑难问题不能直接讲授给学生答案,而要创设不同梯度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去真正体验、探究、领悟,最终掌握思维的过程。且在学生“跳一跳摘个桃”的“跳”的过程中助他一臂之力,让学生爱跳、能跳且跳得高。

(二)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如果受同一种刺激过多,其反应力就会渐趋迟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按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一问一答,而是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置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消极的学习为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應积极鼓励学生去质疑问难,并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创见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疑惑。只有这样,才能打造活力四射的语文课堂,而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三)营造生生参与的氛围

语文教学要促使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就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能在语文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特点,从而积极参与语文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不仅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客观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尤其还要考虑语文教学活动形式必须适宜教学内容,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无促进作用,最后以此为根据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尽量做到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要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能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朱跃.浅谈科学高效课堂中的展示[J].学苑教育,2012(14).

[2]黔西县雨朵中学周骥.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活教学[N].贵州民族报,2011.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设计与实施导学案背影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游戏设计与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Pro/E设计机械零件》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微课设计与实施研究